分享

田园时节雨:​桥盟记忆学校的变迁(上)​

 文艺朝歌 2021-06-17

桥盟记忆学校的变迁(上)
文/田园时节雨
建国七十多年来,桥盟村教育从无到有,由弱到强,一代代农家子弟,从小学到初中、高中,再到大学,用知识改变了命运,让教育成就了未来,为改变家乡面貌和从事祖国建设,作出自己应有的那一份贡献。
      
现在的桥盟小学已经是第四个校址了。这四处校址,一次比一次有规模,有质量。
      
桥盟村位于淇县老城西北2.5公里,交通地理也算有优势,但在解放前,却是一个"文盲村"。这里历史上没有私塾学校,村里目不识丁的人十有八有。据老一辈人讲,村里几乎没有识字的人,如果村上外地有亲戚来封信,还要跑到邻村的赵沟求人代读。同样的赵沟村,教育基础比桥盟村要好得多,要知道,人家可是出了个清代皇帝的老师哟。
 

       
建国以后,虽然面临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但党和政府努力改变乡村教育落后状况,在我的记忆里,大约在1958年前后,桥盟村也才开始有了自己的学校。
        
第一所学校地址位于桥盟村中部路南,这原是一所富人家的大院。学校仅有一个公办教师叫王保常,西岗镇三角屯村人。王老师在村里口碑很好,一个人教复式班,既教语文又教数学,工作量也是相当辛劳的。王老师教过的学生现在差不多都七十多岁了,提起王保常老师,无不交口称赞,称得上是"师德标兵、育人典范"了。
           
大约到了1963年,随着上学的学生增多,村上的学校老师也开始增多,但还只是初小(小学分为初小和完小,四年制叫初小,六年制叫完小)。上完小需要参加考试,考上才能到西街完小就读(那时还属于城关公社)。

           
1963年之后,新成立了桥盟公社,桥盟村办完小也得到了上级有关部门的重视。这个时期除公办教师外,还有村上从外乡聘请来的计工分的民办教师,已达到了七八人,除语文数学教师外,也有了教音乐和美术的教师,这期间,刘至善、刘本忠、张春华都是公办教师任期较长,"文革"中,他们都被调走了。学校生源分别来自本村、赵沟村、小洼村、黑龙庄村,成了实实在在的六年制完全小学,且在全公社有一定的影响力。
       
其实,桥盟村历届党支部都是十分重视教育的,重视学校建设,重视教学质量。因为他们尝够了没文化的苦头,所以一心想改变教育落后和不出人才的现状,他们深深懂得教育成就人才、知识改变命运的现实和道理。
       
随着学生逐年增多,原有的旧学校,因为是解放前的老房子,容积低,很难满足需求,所以,在生产力水平不高、经济还比较落后的情况下,决心克服重重困难,重选地址,建设标准型的教室。
          
(写于2021年6月11日,图片由董振亮提供。未完待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