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皇五帝是怎样从神话走入人间的!

 餐意院 2021-06-17
《史记》的著述特点是以编纂为主,先秦部分尤其如此,正是由于这一特点,叶适讥之“尽取诸书而合之耳,如刻偶人”。然而《史记》并非简单的资料汇编,其中穿串材料的是司马迁的作史思想。梁启超对此评价甚高,他说:“略以现存之几部古史观之,大抵为片断的杂记,或顺按年月纂录。其自出机杼,加以一番组织,先定全书规模,然后驾驭去取各种资料者,盖未之前有;有之,自迁书始”。所言极是,《史记》是伟大创造,故而材料的取舍运用,在太史公笔下都别有深意。
司马迁时代,天人感应学说兴起,神化帝王受命的感生神话泛滥开来,谶纬学家们大肆渲染远古感生神话,为统治者涂抹神异的灵光。如《帝王世纪》曰:“见大电光绕北斗枢星照郊野,感附宝,孕二十五月,生黄帝于寿丘”;《诗含神雾》曰:“大电绕枢照郊野,感附宝,生黄帝。”
《史记正义》曰:“母曰附宝,之祁野,见大电绕北斗枢星,感而怀孕,二十四月而生黄帝於寿丘。”虽然这些记载晚于《史记》,但圣王感生神话早已流播民间,且弥漫于两汉虚妄的空气中。司马迁视其为不“雅驯”,未采入《五帝本纪》。对于当时知识界已达成共识的圣人观象制器说,司马迁同样持怀疑态度。魏元旷《史记达旨》说:“《五帝本纪》虽始黄帝,然《自序》则曰:'卒述陶唐以来',明唐虞之前虽有述不足信。不足信何必述之?史者纪载之书,文字者纪载之权舆,黄帝始创文字,故以托始。”此说颇有附会之嫌。观黄帝本传及颛顼、帝喾、尧、舜本传,未有一字言及始创文字或其他观象制器之类的物事。观象制器的故事是战国诸子探寻文物来源的通说。
《周易·系辞传》曰:“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圣人观象制器说沸沸扬扬,其中黄帝制器用的故事不乏其数。《礼记·祭法》曰:“黄帝正名百物”。孔疏云:“上虽有百物,而未有名,黄帝以物作名,正名其体也。”《太平御览》卷七七二引《释名》云:“黄帝造车,故号轩辕氏。”《世本·作篇》云:“黄帝使羲和占日,常仪占月,更区占星气,伶伦造律吕,大挠作甲子,隶首作算数,容成综此六术而著调历,后益作占岁,沮诵、苍颉作书”等等。但司马迁认为托始不足信,因而不予采录。然而有意思的是,关于黄帝的神话又见于《史记》别处,如《封禅书》:
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龙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髯,龙髯拔,堕,堕黄帝之弓。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其弓与胡髯号,故后世因名其处曰鼎湖,其弓曰乌号。
黄帝神话在秦汉方士活跃的空气中,已颇具仙化特征。太史公于《封禅书》的记载,其实是对皇帝们痴迷于求仙的批判性历史审视。颛顼绝地天通的神话是颛顼神话最重要的部分,太史公却未采入《五帝本纪》,而在《自序》中予以记载:
昔在颛顼,命南正重以司天,北正黎以司地。唐虞之际,绍重黎之后,使复典之,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其在周,程伯休甫其后也。当周宣王时,失其守而为司马氏。司马氏世典周史。惠襄之间,司马氏去周适晋。晋中军随会奔秦,而司马氏入少梁。
太史公这里不过是借以宣扬他血统的高贵和家世的不凡,有故意宠神其祖之嫌。这是自汉以来中国人热衷于光宗耀祖的情结的反映,太史公亦未能免俗。此外,与禹相关的神话,《史记》采入了《孔子世家》:
吴伐越,堕会稽,得骨节专车。吴使使问仲尼:“骨何者最大?”仲尼曰:“禹致群神于会稽山,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其节专车,此为大矣。
孔子肆意言怪还有诸如:“季桓子穿井得土缶,中若羊,问仲尼云'得狗'。仲尼曰:'以丘所闻,羊也。丘闻之,木石之怪夔,罔阆;水之怪龙,罔象;土之怪墳羊。”“叔孙氏车子鉏商获兽,以为不祥。仲尼视之,曰:'麟也'。取之,曰:'河不出图,洛不出书,吾已矣夫!”以及孔子言僬侥氏及肃慎之矢等等。孔子极言其怪,与儒者盛传的“子不语怪力乱神”形成了矛盾。春秋是一个怀疑与觉醒的时代,蒙昧与文明的冲撞使理性精神得以张扬,人们开始对远古神话产生质疑,而原始思维的遗迹同样使这个时代蒙上一层神秘面纱。孔子恰是彷徨于这样一个过渡时期的人物,他的思想也就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太史公的记载是对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特定人物的真实反映,而后来儒家对孔子十足理性色彩的缘饰反倒是不真实的。
令人深思的是,《史记》关于五帝的这些重要神话均未采入五帝本传。《五帝本纪》赞曰:“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缙绅先生难言之”,并因此提出“择其言尤雅者”的选择标准。显然,司马迁认为未采入本传的五帝神话传说都是不“雅驯”的。《史记》对五帝的描述剥落了原始神话神秘的面纱,五帝终于从神界走入了人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