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柴福善《空灵妙远开新境》 ——记书法家王友谊先生

 闲云一片小书房 2021-06-17

美丽平谷

本期编辑:饮冰子

《空灵妙远开新境》

记书法家王友谊先生

题记:惊悉书法家王友谊先生今晨辞世,特发此文,以示悼念。

2021年6月13日

图片  2011年1月9日,王友谊在家中审阅柴福善写《空灵妙远开新境》稿

最近,书法家王友谊先生所书《四书》由中国线装书局出版,一时热评如潮,社会反响强烈。

想我与先生相交甚久,借用唐代高适“天下谁人不识君”诗句,来论其书法,尤其是篆书,在我国书坛实不为过。先生是京东平谷人,学书法已40余载。从十五六岁时就喜爱上书法,可惜一个农村孩子,没有老师,没有字帖,只能对着报纸或街头大字报随便临写。后来进了工厂,也曾到京城工作,最终还是回到家乡平谷。转来转去转这么一大圈儿,说到底是为稻粱之谋,可先生骨子里最爱做最想做最愿做最执著做的还是书法。

图片

 王友谊先生为柴福善书写的“心随天籁”作品(摄于2012年7月

对于先生,1985年是个转折点。那年,先生一举考入首都师范大学书法专业,要知道,先生只念到初中二年级,正是读书长知识之时,实在是家里困难,只得回村和大人一起下地做庄稼活了。多亏先生这些年有闲没闲地看了不少书,另外,为工厂跑外联系业务,借机游历了全国多少名山大川多少名胜古迹,增长了不少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的知识。这期间,先生认识了书法家吴未淳先生,还在北京劳动人文化宫听杨再春先生等讲书法,为后来积累了一定的书法基本知识。先生记得当时200来人考试,只录取80多人,先生考下来,竟排名第38。真难为先生了,其中辛苦甘苦只有先生自知。想先生15岁辍学,大概做梦也没想过能在36岁时走进高等学堂。这个书法专业,由欧阳中石先生一手筹办。欧阳先生为我国书法大家,其功绩,是将书法涉及到的门类,包括美学、书论、古文字学、古汉语、碑学、帖学、诗词、鉴赏、篆隶楷行草技法等20多门,系统归结起来,极大地推动了我国书法的进步与发展。在这两年间,先生学习一门门过去从未看过甚至从未听说过的课程。而印象最深的,是与北京大学古文字学家高明、葛英会先生学习古文字知识。先生较为扎实的诗词知识也为这时所学。这两年,确实使先生获益匪浅,而最大收获是有了自己今后的发展定位。

图片

柴福善送先生一套与罗哲文合著的中华名寺大观等全套五本,并盖上了藏书印,先生正在翻阅(摄于2012年7月)

一个人,究竟适合做什么,如果没有一个理性定位,糊里糊涂,东一榔子西一杠子,终究难有所成。先生结合自身境况,认真分析古今篆书发展的历史以及当代篆书态势。从甲骨文到金文到秦小篆,汉朝早期还有篆书使用,至魏晋篆书基本成为绝响。后来出现唐代李阳冰、明代李东阳、清中期邓石如及清末吴昌硕等大家。而当代全国写篆书者,如山东蒋维崧、于太昌,江苏沙曼翁、言公达、王冰石,东北丛文俊,内蒙杨鲁安,北京大康、熊伯奇等,屈指算来寥寥无几,尤其写得好者更微乎其微,如凤毛麟角。先生看准了篆书在当时是薄弱环节,也可以说是一个冷门,便静心思索,审时度势,并与欧阳先生探讨,最终在篆、隶、楷、行、草书法五大体系中,毅然选择了篆书!

图片

 王友谊先生为柴福善撰写的《大兴庄史话》题写书名(摄于2017年12月)

简言之,篆书是大篆、小篆的合称,大篆是秦统一文字前的商周甲骨文、各种青铜器铭文、刻石、陶文等,秦统一文字之后的篆书直至清人的篆书统称为小篆。先生学篆书,先由甲骨文入手,继而扩展到金文、石鼓文、小篆。20余年来,先生坚定信念,始终如一,从未丝毫动摇轻易改变自己的方向。在篆书体系之外,先生也兼习魏碑、隶书、行草等,以此来“滋养”篆书。艺术毕竟是相通的,何况都是一脉相承的书法!现在,先生已逐步形成自己的篆书体系。

这些年来,先生感觉最重要的是读书、临摹和创作。

图片

王友谊先生为送柴福善的道德经印谱上题字(摄于2014年2月)

1987年毕业后,先生对古文字强化记忆,甲骨文、金文、小篆,每天都要读,不厌其烦地读,努力强记篆书字形。先生一再说,搞书法一定要多读书,要会读书。先生甚至谦虚地说自己过去就不会读书,不知道应该读什么书,到北京上学后才明白。一直到现在,先生几乎见到有用的书就买,包括画集。先生认为,那些好的画集,对书法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先生一生最喜欢的就是书和书法。至今,晚上或休息前,总会斜倚床头静静地看要看的书,已习惯使然。

图片

书法家王友谊先生在创作中(2008年8月)

再有,大量临帖。那时,先生每天早晨6点起床,一直临到夜间11点。除去吃两顿饭,其他时间几乎都临帖了,简直是眼无旁观,身无旁置,心无旁骛,神无旁分。每天保证必须或临一件青铜器铭文,或临一通汉碑,或临一块墓志。先生家除南面洞开的窗户外,屋里三面墙挂的都是临的字,一天临几十张,至今仍流传先生“日书一刀”之说,已成为我国书坛一段佳话。确实,没有任何人能随随便便就可以成功,先生自然也不例外。先生临帖时间长了,挂了一圈儿又一圈儿,以至墙上挂了很厚的一层。北京的朋友李松来,开玩笑地说:“这可以练拳击了。”搞书法,临摹是最基本功。回顾所来,先生感慨地说,我是走了20来年弯路,不知道临帖,不懂笔法、字法、结构,就是瞎划。先生在大学里,在老师的指导下,一点点矫正了过去的毛病与不足,为以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图片

王友谊先生书写的柴福善《平谷赋》一页(摄于2015年4月)

至于书法创作,对于先生至关重要的一年是1993年,平谷承办了全国第五届中青年书法展,先生有幸担当评委,得以看到大量不同书体不同流派的优秀作品,从而大大开阔了视野,也使先生多方面深受启发。之后,先生认真总结从甲骨文、大篆到吴昌硕、黄宾虹等人的各自特点和风格,经过不懈努力与探索,逐渐形成自己苍茫、古朴、雄强的艺术风格,这是主体。具体说来,甲骨文的清挺遒劲,石鼓文的静穆雍容,小篆的典雅,秦诏版的散淡,均囊括于先生的篆书体系之中。因此,先生的篆书已逐步被书法界所认可。对此先生深有感触:搞艺术一定要让业内人士认可,这是一种标志。比如,2000年先生曾为国家博物馆书《中华九龙鼎铭文》;年近由中国书协副秘书长张旭光先生推荐,为山西吕梁书写30余米长卷《吕梁赋》;最近,又应河南漯河之邀,为许慎文化园篆书《说文解字叙》等。可以说,现在一谈篆书,书法界往往首先想到的就会是先生,这决不是随意溢美与夸张。

图片

王友谊先生所书四书书影(摄于2010年10月)

先生能够走到今天,也并非一帆风顺,这期间,有磨难,有坎坷,更有逆境。只是逝者如斯,先生不愿回首,淡淡一笑:人处逆境,是好事,容易造就自己,特别是遭人冷落的境况下,最重要的是有了充足的时间。从1985年以后,就给了我时间。我敢说,没有逆境,就成就不了我。这是先生对人生对社会对世事的彻悟了。先生深知,成就一事,成就一生,关键是要不懈不怠不急不躁耐心精心持之以恒地坚持走自己的路,摆脱周围环境的干扰与影响。先生是一门心思地只临古人,读古人,贪婪地向古人索取信息。所以,先生的篆书,不管是开始,还是现在,基本没受当代人的影响,先生却影响了当代人。

先生以古为师,丰富自己,涵养自己,构建自己。其成功之处就在于此。从技法上可以吸收一些当代人的东西,却绝不留痕迹。细看先生有些作品,可能有清末吴昌硕的影子,有现代黄宾虹的影子,而整体感觉决不一样。再有,先生大胆地走大小篆相融合的路子,毕竟写大篆古文字不多,要表达当代人丰富的思想与情感是远远不够的,先生就借鉴小篆,且认为最主要的是风格要统一,笔法要协调,其他不是问题。前人想走这条路,却望而生畏,举步不前,先生勇敢地走出来了。这里一个是笔法问题,一个是字型问题,只要符合六书原则,为什么不可以用呢?先生也时常与古文字学家探讨,对于那些没有的字,他们也认为大小篆可以互通,因为书法是艺术,表现是艺术手段,是供人鉴赏,不是研究文字学。所以,先生巧妙地智慧地科学地把大小篆融合起来,使大篆创作的路子愈走愈宽广,而非死胡同。

这些年来,先生多次参加全国及海内外展览,并屡屡获奖。如一九八九年先生第一次参加第四届全国书法展,以甲骨文集了一幅十一言对联,就获得三等奖,要知这简直是万里挑一,难如登天!1992年,参加第五届全国书法篆刻展,以散氏盘金文五言联,再获全国奖。另外,在全国第七届书法展获得金奖,并担任第五、七、八届全国中青年书法展及全国第九届书法展评委,这需要极高的声望与权威,这本身就是一种荣誉。1998年,先生参加中国书协组织的法国巴黎“中国艺术大展”,法国总统希拉克也去了。当时先生写的是石鼓文七言联,有位法国人愿出1.6万法郎高价要买,没有卖,因为国家要收藏。先生也曾出国至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韩国等地办展与交流。先生已先后出版《当代书法精品集·王友谊卷》、《王友谊书法作品精选》、《大匠之门·王友谊书法卷》和《大篆基础入门》、《篆书基础教程》、《篆书实用章法》、《篆书字帖》、《联语书法篆书卷》及中国书法家协会培训中心教材《篆书》等多种。1997年,还在中国教育电视台为北京广播电视大学讲授《篆书》课程。

先生在书法之余,有两个爱好,一是集印,请全国篆刻名家,每人为先生刻一对印章,包括名章、闲章、斋号及先生喜欢的词语等,现已约300方,仅买印石就花费近10万元。先生现在作书用印就是这些印章。由于这些印章料为名石,篆刻为名家,印章主人亦为名家,堪称“三绝”,对研究我国当代篆刻,具有重要价值;二是碑帖收藏,包括甲骨文、青铜器、汉砖、汉画像石、汉碑、唐碑、墓志及陶文印、镜铭等拓片,先生不是为收藏而收藏,准备在适当时机加以整理研究出版。

近年,随着先生影响日隆,不少人向先生拜师问艺,甚至有人从黑龙江千里迢迢而来,可先生一再对弟子说,第一,千万不要学我;第二,一定要坚持临帖;第三,一定要走进学院深造;第四,一定要坚持读书。这应该是先生积40余年经验与教训的所感所悟所得,真诚希望后人一起步就踏在正路上,切莫重蹈自己的覆辙。

现在,先生正处于创作黄金期,评论家也多有评述:说先生“书写恣纵开合,自由随意,富有抒情意味,其作品线条苍浑,用笔洒脱,结字端方,气象沉雄朴茂,韵致流畅自然。”说先生“用侧锋彻底改变了篆书中锋婉通的千年规矩,使划一的中锋篆书一下变得丰富生动起来。”从中可见一二,不必一再文抄。先生曾在《虢季子白盘跋文》中自题小诗:“小住长安遇子白,铭文韵致去凡胎。空灵妙远开新境,耑俟知音万里来。”“空灵妙远开新境”,正可语于先生自家书法。

先生曾为我书写这首小诗,并题跋文:“七年前,予与曾翔道兄自陇南回京途中,至西安转车,并与正成先生相约同路。闲暇游西安古玩城,偶见虢季子白盘拓片一帧。乃大喜,遂与当地友人李杰相商,由其面议,以二千二百金易得,实缘分所赐矣。故回京成此小诗以记之。虢季子白盘铭文,为西周晚期,风格典雅,尤以其章法疏朗至极而前所未见。录此以奉我友福善兄大雅教正。”其情其景如现眼前,一篇难得的小品。尤其先生率意为文,完全为补书后之白,随手写来,而恰到好处,这是先生书法之外的另一番功夫了。

图片

王友谊先生在柴福善工作室畅谈(摄于2016年1月)

总之,书坛对先生早有定评,而先生淡然于世,挥毫的刹那,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怎么写也在法度之内,可以说先生已经进入一种艺术的自由境界,或者说先生艺术已臻化境。先生曾与我谈天,说打算用3年时间,以大篆书写儒学经典“四书”,这实在是一项浩大工程。如今已三易寒暑,先生抱羸弱之躯,谢绝应酬宴请,深居简出,独处一隅,殚精竭虑,潜心运笔,竟以四种不同风格大篆,一字字书去七八刀纸,书成厚厚36册,《四书·王友谊大篆写本》煌然巨帙果真呈现于世,再现和还原了历史本真的书写面貌。其用笔粗放而含蓄,结字稚拙而奇古,章法朴茂而空灵,行款恣放而稳健,彰显出大家风范,堪称我国大篆集大成之作。先生遍请当代40余位书法及古文字名家,题写序跋。这实在是一部前无古人之作,亦是一部继承且出新之作,更是一部可传后世之作。先生自觉以经典而书写经典,不仅辉煌了自己的人生,也一时间辉煌了中国书坛乃至中国文化史,先生今生无憾矣!

2008年8月15日草,16日改,17日再改,

21日又改,10月28日改定

2011年1月8日再改

责任编辑: 梁景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