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澳大利亚简史/十:两次世界大战之间2

 东方情缘丁姐 2021-06-17

本篇朗读者:孙瑶

本章节相关阅读

注:文字部分只是节选部分,请以听朗读为准

在澳大利亚国内,人们为与英国队对抗的本国板球队和其他体育队伍更加大声地喝倒彩,国内对于英国移民也没有人云亦云地鄙视,他们对于其他国家的移民有着更深的偏见。这种狭隘几近于滑稽,但在全世界似乎又十分普遍。

另一方面,对于大英帝国的那种自豪甚至傲慢,几乎达到了崇拜的地步。报纸、政客、教师和牧师(特别是新教徒)不断地强调帝国的美德、强大和成就。

“英国种族”的辉煌常常受到称赞。英国一直是澳大利亚最大的进口国,主要从澳进口羊毛、粮食、肉类、兽皮和金属。

1932年的《渥太华协定》通过特惠关税政策增强了这一联系。事实上,英国以贸易转口港的历史性角色,将许多进口商品再次出口。对英国皇家海军及其保卫澳大利亚的能力的信任——尤其是新加坡基地的“坚不可摧”——已经变成了普遍的信条,只有那些消息最灵通的人才会怀疑。澳大利亚人对英国贸易和防卫的过分信赖,英国人并不总是买账,尤其当伦敦察觉到堪培拉在缴纳应付开支时不情不愿的时候。

电影(尤其是有声电影)和收音机让美国更多的占据了澳大利亚人的心。比起英国车,澳大利亚人更喜欢美国车。加州平房已经是最流行的房屋。

20世纪20年代落脚澳大利亚的新农民,不论是退役军人还是英国移民,通常都遭遇了小麦、乳制品或水果产量低微的处境。

意大利人和犹太人在1945年以后成为移民的主力。


1928年澳大利亚中部的科尼斯顿牧场发生了惨无人道的屠杀。

两战期间很少发生谋杀白人的事件,但1931—1932年间,土著居民在北部海岸地区一共杀害了20名日本采珠人和渔民,这演变成重大的国际性事件,产生了深远而复杂的影响。

当时的一位杰出土著人,叫作戴维·乌奈庞,被誉为“澳大利亚达·芬奇”或“土著天才”,他是一位机械发明家、哲学家、作家、传教士、活动家。

澳洲50元钱币背面的人物:大卫·乌奈庞

东方情缘英文小花絮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