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084成就目标对学习动机的影响

 高教课堂研讨 2021-06-17

成就目标指个体在成就情境中渴望实现的目的,它主要分为个人取向的成就目标和社会取向的成就目标。

个人取向的成就目标又分为掌握目标和成绩目标两大类,将行为目标设定为个人“掌握某种知识能力”,或者“取得某种成绩”。受掌握目标驱动的大学生,会努力学习课程内容,理解学习材料的多重含义,将精通所学内容视为学习目标。在学习中追求“学会”,以掌握知识能力为目的和荣耀,就会有强大的学习动机。而受成绩目标驱动的大学生,希望得到更高的分数,取得好成绩甚至因此受到表扬,是他们快乐的源泉。无论是追求“掌握”还是追求“成绩”,具体而强烈的成就目标,都能激发学习动机,促进个体努力学习。大学是高深学问机构,大学生从中能学到知识,经受挑战,体验学识能力增长带来的乐趣。同时,个体成长中可外显化的一部分,也会表现为成绩。追求成绩优异、学业目标达成,都是很好的内在激励。

社会取向的成就目标可以分为社会责任目标、社会赞许目标、社会关系目标以及社会地位目标,等等。这些目标都是为了获得社会的认可,以及在群体中维持自己的地位。“社会”与“个人”相对立,所以这些目标都与外在的“社会交往”或者说“人际圈”相联系。比如大学生普遍能感知到的社会关系,包括父母、兄弟姐妹、亲戚、老师、同学等。以及一些更加深远或小众的社会关系,比如“我想仿效的榜样人物”、“我很在乎的目标人物”、“我所带领的追随者”、“我的同辈同行陪伴者”、“我结识的新朋友”等。正是由于这些“人际网络”的存在,大学生才容易感受到自己所应承担的责任,想要获得赞许,想要维持的交往,想要拓展的社会资本,以及想要提升的社会阶层或地位等。对于“社会”的觉察,是社会取向的成就目标树立的前提。比如在“熟人社会”,存在紧密的关联、监督和激励;而在“陌生人社会”,人和人之间联系松散、无法生成监督和激励。应用在大学情境中,那些沉溺于网络游戏的大学生,往往看不见社会,只贪图自己及时行乐;而那些奋发图强的大学生,更看重社会责任、社会赞许、社会关系和社会地位,学习动机不断增强。

  无论是个人取向还是社会取向,明确而强大的成就目标,都能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并且,不同的成就目标,也会激发不同的动机。比如,当大学生为了获得社会认可,或者为了获得家长和教师的表扬时,他们便会增加学习动机。而如果想要获得游戏伙伴的认可,则会降低学习动机,在学习上更加懈怠和放纵。

  所以,大学生的成长跟“重要他人”的正向期待和评价密切相关。中小学阶段亲友师长等的评价和反馈非常直接,就能赋予学生外在成就动机。而大学阶段割裂了这些原有的亲友评价,再加上未来职场及社会的评价尚未进入大学生视野,导致大学生感觉不到压力和动力,日常言行举止自由到如入无人之境,学习动机也会逐渐变弱或走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