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099学习动机的学业奖励策略

 高教课堂研讨 2021-06-17

为了激发动机,人们通常会使用奖励和惩罚策略,奖励引导所希望的行为,惩罚则消除不希望的行为。在教育事业中,奖励作为正面管教手段,运用得更加普遍。在大学学习中同样如此,通过对学业成绩的奖励,能够对大学生的积极学习行为进行正面强化。

      一、学业奖励产生激励效应

对于学习成绩优异者进行学业奖励,比如评定并发放奖学金,能够让学生感到自己先前的学习行为富有回报。
这样就能在这个过程中,奖金或奖品实现了某种“交换价值”,让付出的勤奋学习有了外显的收益。同时,奖励本身也有强大的精神激励作用,它肯定了学习行为的优秀,形成“榜样行为”的声誉光环。所以,受奖励的学生,能够满足自己的精神甚至物质需要,有益于增加学习行为的频率,形成正面强化和良性循环。
 

      二、学业奖励具有溢出效应

学业奖励的激励效应还能扩散到学生群体,产生溢出效应。对于那些未受奖励者而言,虽然不能亲自体验获奖的滋味,但也知道了学习行为能达到怎样的良好状态、学业优秀能实现哪些荣誉目标和功利价值。为了扩大这种“替代性强化”,大学应当做好优秀学生奖励的宣传工作,比如举行优秀学生的宣讲会、经验交流会,举办适当的颁奖仪式等。这样不仅能扩大对于得奖者的正面强化,而且对于其他学生而言,也都起到了广泛参与、交流观摩、间接激励的作用。
 

      三、学业奖励要公平公正

大学中的学业奖励并不罕见,但也难以尽如人意。这主要是因为大学中的学业评价更加复杂,不像中小学那样以分数为准,主要由老师决策。大学以“综合素质测评”为代表的评价方式,常常会让有些学生感觉不公平、不公正,引发部分学生的不满。有鉴于此,学院和学校层面的学生工作者,在评奖评优过程中一定要时刻注意公平公正。按照“公平理论”的观点,学生如果感觉奖励制度公平、合理,就会心情舒畅,努力学习;如果感觉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就会产生不公平感,内心不满,学习积极性随之降低。也就是通过减少学习投入,来避免“学习收获与投入不成正比”的不公平感,实现心理平衡。
 

      四、学业奖励要及时精准 

大学中的学业奖励在范围上存在较大局限,诸如奖学金、保研资格等标志性的学术奖励,得奖者毕竟是极少数。所以要开发过程性、精准而及时的非正式奖励,来扩大褒奖范围。比如对于学生的积极学习行为,老师及时予以关注,进行口头表扬、反馈同学们的积极肯定、给予小型或非正式的证书、奖状、纪念品奖励,等等。在事情的发生过程中进行及时而准确的表扬,就能表达出真诚的赞许,同时也把稀缺的“终结性奖励”,转换为时时处处能及时反馈的过程性肯定,让学生们不受奖励机会的限制。
 
当然,上述过程奖励有点类似中小学阶段的口头表扬,令人担心奖励的幼稚化和泛滥化。所以要保障奖励的质量。这需要增强学术性,也就是按照学术标准来判断哪些行为值得表扬,把学习活动向学术活动的方向引导,通过学术化来避免幼稚化和泛滥化。另外,学业奖励倡导的是学业方向,对于大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而言,精进学业尽管非常重要,但也要允许大学生选择非学术性发展,避免因过度的学业奖励而误导学生的发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