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表扬与批评,没那么简单!

 采菊东篱630 2016-11-15

表扬与批评是教师塑造学生思想和行为最常用的手段,小到一个眼神、动作,大到公开的厉声厉色的表达。每个学生的人格特点都不一样,一个眼神可能毁掉一个自尊心极强的学生,而口诛笔伐甚至违反教育原则动手打人却触及不到一个顽固学生的内心。因此,何时何地该表扬或批评,如何进行表扬与批评,其实大有学问。有时明明是一句表扬的话,若是语气、方式、场合、时机不对,也会被认为是变相的批评;而明明一句批评的话,有时也会被认为是变相的表扬。如果我们低估了人类灵魂的复杂性,教育要么点不到位,要么南辕北辙。

一、表扬/批评=激励

由此公式可以看出,表扬作为分子其值越大,批评作为分母其值越小,则对学生的激励作用就越大;但分母不能为零,也就是不能只有表扬,没有批评。学生的学业旅途是充满艰辛的,很少能一帆风顺,如果只有表扬,没有批评,则不利于学生抗挫折能力的培养。当然,如果只有批评,少有表扬,则于现代教育不仅不合时宜,简直是一种污染了。因此,教师要在坚持自己的表扬与批评具有可信性的前提下,兼顾以表扬为主、批评为辅的原则。

二、固定心态与可塑心态

一个学生做出了一道难题,他的心情会很愉悦,这时归因就会发生,到底是因为自己聪明还是策略得当,这就涉及固定心态与可塑心态。认为自己聪明而解出难题就是一种固定心态,认为自己解题策略得当、学习努力或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而解出难题就是一种可塑心态。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卡洛德维克博士在90年代末曾就固定心态与可塑心态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做过一个测试。她选择了来自不同家庭背景但是能力相当的一群孩子,将其分为A组和B组。测试包括四个步骤:

第一步让所有的孩子做同一道题。题目难度不大,孩子足以应付,结果大家的成绩都很优秀。于是老师对A组的孩子夸奖道:“真棒,你们是聪明孩子。”对另外房间的B组孩子说:“你们很努力,我看到你们在做题时非常认真。”

几天后进行第二步测试。这次题目有两套,一套比较容易,一套有难度,孩子们可以任选一套,结果A组的绝大部分孩子选择了容易的一套,而B组的绝大部分孩子选择了有难度的一套。答题结束后,老师依然按照第一步做法分别给两组孩子反馈意见。

第三步测试要求所有的孩子做同一套题。但这次题目相当有难度,结果A组的平均成绩明显落后于B组。

几天后进行第四步测试。要求所有孩子根据自己被测试的经历任意发挥写成作文,寄给远在非洲的兄弟学校的小朋友,这些非洲的小朋友是他们根本不认识的。结果A组的大部分孩子对自己选择了容易题或者在第三次测试中成绩不佳的事实进行了不同程度的隐瞒甚至编造,而B组的孩子则趋于实话实说。

在以上实验中,A组的孩子就被培养出了固定心态,而B组的孩子被培养出了可塑心态。固定心态会使学生把成功或失败归因于固定的能力,学生成功了,可能会骄傲,而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则会怀疑自己的能力。而可塑心态把成功或失败归因于解题策略、努力程度或锲而不舍等不稳定的因素。以上实验证实了可塑心态更有利于孩子的学习和成长。

“你很聪明!”看似是一句平常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信心的话,却具有培养出学生的固定心态的风险。如果将这句话改成针对学生具体的行为(如认真、努力、不放弃)进行表扬,则有利于学生可塑心态的培养。避免学生固定心态的形成,对学生的进步更有利。

三、过度理由效应

有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

一位老人在乡村休养,但附近住着一些十分顽皮的孩子,他们天天追逐打闹,吵闹声使老人无法好好休息。在屡禁不止的情况下,老人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把孩子们叫到一起,告诉他们谁叫的声音越大,谁得到的报酬就越多,他每次根据孩子们吵闹的情况给予不同的奖励。到孩子们已经习惯于获取奖励的时候,老人开始逐渐减少所给的报酬,最后无论孩子们怎么吵,老人一分钱也不再给了。结果,孩子们认为受到的待遇越来越不公正,认为“不给钱了谁还给你叫”,于是再也不到老人所住房子的附近大声吵闹了。

莱珀等人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他们让学前儿童使用特制的画笔画画,许多儿童热情都非常高。然后,研究者将儿童随机分为三组:告诉第一组儿童,如果他们能够为参观者画一幅画,就会受到奖励;第二组儿童虽未被事先告之,但在他们画完后也意外得到了同样的奖励;第三组则没有奖励。四天后,记录儿童自由活动情况,结果发现,第一组儿童用于绘画的时间是其他两组儿童所用时间的一半。由此,莱珀等人提出,对儿童原本就具有内部兴趣的活动提供外部奖励,有可能降低其内部动机。

上述事例和实验中,孩子们因老人不再付钱而不再喊叫;学生们因没有获得老师的奖励而减少绘画时间。这说明,学生并不能很清楚地感知到自己的兴趣。社会心理学认为当人们为自己的行为找到充分的外部理由时,就不会注意到自己的真正的内部理由了,这就是过度理由效应。由此,教育心理学也认为当有强大的外部动机趋动时,会削弱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一个班级自然会有几个学生属于自我导向型的学习者,高考的强大外部动机会使这些学生失去对学习的本来兴趣,这是过度理由效应最典型的例子。这也许是我国的学生创造力偏低的主要原因。虽然后来有心理学家又对莱珀的实验进行多次重复,发现该结果较符合于年纪较小的学生,并不完全符合年纪较大的学生,但专家还是建议对对活动本来就有兴趣的学生要谨慎地予以奖励。

最后,根据西方的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和笔者的实践,笔者总结了表扬与批评的一些原则:

1.要坚持表扬与批评的可信性,避免言不由衷的表扬,尤其不要被学生所洞悉。

2.表扬为主,批评为辅。该原则应用于个体有一定的难度,但对于全班应该可以适用。尽量避免学生的牢骚反应,减少对整体氛围的污染。

3.针对学生的具体行为进行评价比对学生进行综合性的评价要好。如“李明,很高兴你能按老师的要求去解题”比“李明,你做得棒极了”要好。

4.引导学生将成功主要归因于努力,尽量避免归因于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可塑心态。

5.要谨慎地对对学习本来就有兴趣的学生予以表扬和奖励。兴趣会指引天才前进,教师不要人为制造这些学生学习的“过度”理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