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常筠家庭教育第四讲《如何批评和表扬?》视频及文字稿

 徐逸涵 2016-04-05

当孩子表现好的时候,我们该怎么表扬孩子,才能让孩子不骄傲?当孩子如何犯错误的时候,我们怎么有效的批评而又不至于让孩子厌烦?这都有什么方法和技巧?


上周日,腾跃校长社区创始人、家庭教育专家常筠老师,在家庭教育系列讲座第四讲《如何批评和表扬》中为你揭晓了答案。



视频:常筠《如何批评和表扬》

(建议在WiFi环境下,点击观看



文字稿:

各位校长,今天我们分享的主题是“如何表扬和批评”。


为什么孩子需要表扬呢?

我和大家分享心理学上两个有名的实验。

第一个叫巴奴姆效应。

心理学家巴奴姆曾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他在报纸上刊登广告,声称自己是占星术家,能够遥测每个不相识者的性格。广而告之后,信件纷至沓来。这位心理学家根据读者来信寄出了数百份遥测评语。有二百多人回信感谢,称赞他的遥测准确、十分灵验。

谁都不知道巴奴姆寄出的竟是内容完全相同的标准答案:“您这个人非常需要得到别人的好评,希望被人喜欢和赞赏,不过并非每个人都如此对您……?”

这样的评语怎么会不“灵验”,因为谁不想被人喜欢和赞赏?所以,这种几乎适合任何人的评语每个人都会乐意接受。心理学家把人们乐于接受这种概括性的性格描述的现象称为“巴奴姆效应”。

第二个案例就是著名的罗森塔尔实验。

1960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哈佛大学的罗森塔尔博士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他和助手来到一所小学,声称要进行一个“未来发展趋势测验”,并煞有介事地以赞赏的口吻,将一份这个学校“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了校长和相关教师,叮嘱他们务必要保密,以免影响实验的正确性。其实他撒了一个“权威性谎言”,因为名单上的学生根本就是随机挑选出来的。8个月后,奇迹出现了,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个个成绩都有了较大的进步,而且各方面都很优秀。

显然,罗森塔尔的“权威性谎言”发生了作用,因为这个谎言对教师产生了暗示,左右了教师对名单上学生能力的评价;而教师又将自已的这一心理活动通过情绪、语言和行为传染给了学生,使他们强烈地感受到来自教师的热爱和期望,变得更加自尊、自信和自强,从而使各方面得到了异乎寻常的进步。

所以说真诚的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能量,它能让孩子更加积极向上。

但是,我们中国很多家长的内心里,或多或少都有一些误区,很多家长怕一表扬孩子,孩子就骄傲自满,从此不再努力而荒废学业。在这种心理的支配下,我们绝大多数家长在孩子有良好表现的时候,没有去表扬孩子。孩子得不到鼓励,就失去了把对的事情继续做下去的热情和动力。

其实,骄傲自满的心理状态,是缘于无知,而不是表扬。当孩子不知道还有更广阔的天地,把自己的知识、能力和水平当成顶峰了,以为到达终点了。这深层的原因是孩子在内心里选的参照系比较低,他专门跟比他差的人进行比较,因此得出了自己比所有人都强的错误结论。遇到这种情况,就需要让孩子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这样孩子就不会自满。

我们知道,美国学校一般不在班级里面公布成绩,给同学们排名次。可是这不等于你好我好大家好,和稀泥了事。美国的“排名”其实更能刺激神经:比如一些关键年级(如四年级)的统考、SAT等重大考试,是将学生和全州同学比,和全国同学比。看儿童的智商或是学习成绩,按百分比分别处在什么统计范围之内。这种智商测试结果和成绩表,会邮寄给学生的父母,帮助父母亲准确地认识儿童的长处短处,或做补救的努力,或是针对性开展未来的规划。学校也会根据学生现实,适当调整教育举措。在一些私立学校或者好一些的公立学校,智商测验结果领先的学生,会进入“强化班”(enrichment programs),老师会针对性地提供高端技能的培训。

专家发现,儿童的发展阶段和认知能力是有限制的。很多家长,无视这种局限,觉得“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不顾孩子的认知能力及其发展规律,经常对孩子毫无原则地夸大其词地进行表扬,这会影响儿童的自我认识,形成错觉,导致贪多学不精,最终以失败告终。这种不顾认知能力的赏识,是挖坑让孩子往里跳。

所以我们应该学会正确的表扬,使孩子产生动力;同时再用鼓励、确认等其他手段使孩子认识到学习无止境而保持谦虚谨慎的学习态度。


在1990年,哥伦比亚大学的教授穆勒和德维克对表扬心理学进行了一项大规模的研究。她们在实验中请来了400多名10-12岁的孩子,这些孩子都来自于不同的宗教文化、社会经济背景。实验者首先给孩子们做了一个典型的智力测试,即让孩子们看一排各不相同的形状,然后根据逻辑判断说出接下来的形状会是什么。这些孩子的成绩差不多,但是被分成三个组,

实验者表扬第一组孩子说他们一定是非常聪明才能解答出这么多谜题,对第二组孩子则保持沉默,对第三组孩子说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解答得很好。

在实验的第二阶段,研究者告诉孩子可以选择两个任务中的一个来完成。一个任务非常难,他们不大可能成功,但它具有挑战性,即使是失败了也能让你从中学到不少东西。与之相比,另一个任务容易得多,他们很可能成功,但可以从中学习的东西比较少。

被表扬聪明的第一组孩子大约有65%倾向于选择较容易的任务,第二组孩子选择较容易任务的只有45%,而被表扬努力的第三组孩子只有10%的孩子选择了容易的任务。

为什么不同的表扬会对孩子产生不同的影响呢?两位教授认为,这是由几个因素导致。告诉孩子他们很聪明可能会让他们感觉良好,但也促使他们害怕失败因而避免挑战,因为他们担心自己万一没有成功,就会显得很难堪。此外,告诉孩子他们很聪明无异于暗示他们无需努力就可以表现得很好。由此,孩子就会缺少动力来努力付出,因而更可能失败。遗憾的是,如果他们接下来得到了较低的分数,他们的动力甚至可能被完全摧毁,从而产生一种无助的感觉。

两位教授还认为,因为努力而受到表扬的孩子会更有动力尝试挑战,而不会考虑尝试的结果,因而不会害怕失败。于是,对学习的渴望超过了对失败的害怕,因而他们更愿意选择挑战性的任务而不是容易的任务。同时,这些孩子更有动力在未来的测试中继续努力,因而更有可能获得成功。而且,即便他们在未来失败了,他们也会很容易将自己的失败归咎于努力不够,而不会产生丧失自信的无助感。

所以我们得出了最重要的结论,就是对孩子要夸奖努力,不要夸奖聪明.

而且我们对孩子的夸奖要具体,不能笼统。

我们经常听到家长这样夸孩子:宝贝真棒,宝贝真是好孩子,宝贝真不错。这些都是很笼统的表述,到底哪些行为好,孩子们并不清楚,甚至可能让他们无所适从。

举个例子说,如果孩子给一个乞讨的老人一元钱,别人都是离很远扔过去的,但我们的孩子是走到老人面前,弯腰把钱放到老人面前的钱罐里。

我们可以表扬孩子两个方面,第一能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体现了孩子的爱心。第二能走到老人面前,弯腰把钱放到老人面前的钱罐里,而不是像有些人很随意地把钱丢给他,说明孩子懂得尊重别人,即使对我们去帮助的人,也需要尊重他们。

这样的表扬就很具体。

关于表扬的流程:

1.陈述事实。2.确认事实的可贵性。3.表达感受。4.肢体语言。

第一孩子做对了什么事情,我们要明确地告诉孩子,他什么地方做对了,什么行为被肯定和欣赏。这样做的结果是,孩子知道自己因为什么被表扬,他下次可以继续做下去。

第二我们要让孩子知道被表扬的真实理由,他这么做的可贵性,从而对自己行为有一个正确的评估,产生自豪感。

第三我们一定要表达为孩子高兴的情绪。这种为孩子取得成绩而替孩子高兴的感受,是一股巨大的推动力,使孩子会继续把事情做下去。

第四,我们还可以使用一些肢体语言,比如拥抱孩子,来强化孩子内心的感受,根据社会学家做的一些实验表明,肢体语言给孩子带来的感受是最强烈的。

我父母那一代人,很少会亲吻孩子,拥抱孩子,但是每次我生病的时候,我母亲总会把额头贴在我的额头上,来试试我有没有热度,这个小动作让我倍感温馨,这么多年过去,总是会想起当时的场景,特别能感受到父母对孩子的关心。

我相信每一位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但是孩子未必能感受到,所以我们父母要多拥抱孩子,多把爱传递给孩子。

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会有更好的行为表现,因为他们不愿意让父母失望。

前面讲了很多表扬孩子的原则,除了表扬以外,我们对孩子还要多鼓励。

鼓励是什么?就是在孩子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家长对孩子在语言及行动上的帮助,支持和期待。

鼓励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

1. 关注孩子的进步,不要和别的孩子比较,只和过去的情况比较,有进步就可以表扬。

2. 关注孩子做事的过程,忽略结果,细节上有闪光点就可以表扬。

我们在表扬孩子的时候,还要注意:

1. 要经常表扬,如果只是偶尔表扬就起不到什么效果,孩子也不会重视。

2. 要多维度的表扬,我们表扬孩子别光看成绩,其实各个方面都可以表扬,比如喜欢做家务,去看望老人,做事耐心,喜欢挑战,信守承诺,愿意和陌生人打交道等等,都可以表扬。

3. 表扬的场合,要看孩子的特点,有的孩子喜欢当众得到夸奖,有的孩子当众夸他会觉得不自在,我认为还是要尊重孩子的想法。

除了口头表扬,我们还可以用文字来表扬,比如写张小纸条就不错,我曾经写过几年的博客,内容主要和孩子有关,当孩子有好的表现时,我会在博客里夸奖他,他能看到。我儿子上中学后有了手机,当他有好的表现时,我经常给他发手机短信夸奖一下。

下面我们来看看有哪些无效的表扬:

第一,空洞,前面讲过类似“你真棒,你真好”这些话,没有具体的内容,就起不到表扬的效果。

第二,虚伪,有些父母为了取悦孩子,会夸大其词:“你真是天才!”,“你比任何孩子都强百倍。”这些话孩子也能听出虚假,并不会真的相信。

第三,应付,孩子经常会把自己画的画或者做的手工拿给父母欣赏,很多父母会头也不抬地夸两句,这种情况很像妈妈穿了一件新衣服给爸爸看,很多爸爸就很敷衍,不懂得欣赏。

第四,重复,夸奖没有新意,老生常谈也起不到激励的作用。


下面我们谈谈奖励的问题。

很多家长都会问孩子如果表现好,家长除了口头表扬以外,是否要物质奖励?

我们要警惕滥用奖励的情况,尤其是物质奖励要慎重。

给大家分享一个案例:

虫虫五岁半,快上小学了。妈妈为了鼓励虫虫学习,和他商量了一个奖励方法:每天完成学习任务后,奖励1元钱,每周背一首诗或者认五个字奖励5元钱,自己攒钱买玩具,不受妈妈的时间限制。虫虫很高兴地答应了,而且开始这段时间学习任务完成得也很好。但是如果没有奖励,孩子就会磨蹭好长时间,还不一定记住。

其实,这种现象已经非常普遍。我们再来看一个实验。心理学上曾做过这样的实验,一位心理学家挑了些爱绘画的孩子分为AB两组。A组孩子得到许诺:画得好,就给奖品,B组孩子则只被告之“想看看你们的画”。两个组的孩子都高兴地画了自己喜爱的画。A组孩子得到了奖品,B组孩子只得到了几句平常的赞语。

三星期后,心理学家发现,A组孩子大多不主动去绘画,他们绘画的兴趣也明显降低,而B组孩子则仍和以前一样愉快地绘画。这个实验,曾在不同国家、不同兴趣组里进行过,实验结果得到了反复验证。

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呢?它说明了用物质奖励在短时间内可能有一定的激励作用,但不一定都能起到长久的积极作用,它还说明了奖励也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而是要讲究方法和技巧。

奖励固然可以强化孩子的某些良性行为,但是奖励有可能掩盖了孩子的关注点,即孩子做某件事有可能只是对奖励感兴趣,而对事情本身的兴趣并没有培养起来。父母使用的奖励方法也不能简单化,物质奖励这一招虽容易在短期内见效,但是从长久发展来看,物质奖励在调动孩子的内在动机、自觉性和持久兴趣方面,功能是有限的。

奖励不一定都要花钱去买的,对于大点的孩子,精神奖励也很重要。同时,奖励过多还会把孩子的注意力吸引到物品上面,而不是关注到父母希望的行为上。

那么,比较合适的奖励有哪些呢?

一般来说,分为以下几种:

▲ 物质奖励:冰淇淋、球、图画书、特别的零食、玩具、漂亮的衣服、小金鱼、小盆栽……

▲ 活动奖励:与妈妈一起玩牌、野餐、旅游、去公园、讲故事、做手工、帮忙包饺子、择菜、洗东西、擦拭家具看电视电影、看演出……

▲ 精神奖励:小红旗、小红花、五角星,微笑、拥抱、抚摸、鼓掌、赞叹、表扬……

▲ 权利奖励:给金鱼喂食一周、周末可自行选择是郊游还是去串门、晚饭后可选择喜欢的活动……


批评孩子

前面谈了很多如何表扬孩子,下面我们来谈谈如何批评孩子。

首先,我们要掌握最重要的原则:对事不对人,要尊重孩子的人格。

批评孩子,很多父母总是希望以小见大,一针见血,但往往会夸大事情的危害性,一说起来就罗列一大堆问题,最后竟将孩子定性为“一无是处,无人喜爱”。这种结果可能是孩子最怕得到的。因为它意味着“老师不喜欢我了,爸爸妈妈不喜欢我了,小朋友不喜欢我了,大家都不喜欢我”。性格内向的孩子会因此背上沉重的包袱,沉浸在被抛弃的感觉中,会对自己的错误耿耿于怀。批评本身是对孩子的提醒,而过分的表情、动作和措辞,对孩子的二次伤害会比做错事本身更严重。

而且我们还要注意批评的时间和场合,不要在孩子吃饭和睡觉前批评,更不要当众批评孩子,因为这两点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一旦孩子出现过失的时候,很多家长的表现是情绪激动,声音分贝高,语言速度快,一阵狂风暴雨,说完了,骂完了,心里也痛快了,也平衡了。当家长骂孩子的时候,大多孩子心里算计的却是:“现在是骂到一半了!”“再忍耐一下,就快骂完了!”家长在呵斥孩子的时候也会突然停下来问:“你听明白没有?”孩子马上反应说:“听明白了!”“记住了没有?”“记住了!”“以后还犯不犯?”“不犯了!”这时候如此痛快地敷衍只是为了早点结束这场暴风雨。

最后的结果就是孩子“口服心不服”,“你骂你的,我做我的”。

所以孩子犯错时,我们一定要让自己冷静下来,因为批评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问题,理解和接受正确的建议,并在行动中改正。

孩子年幼,对事物的认识还不够全面,犯错有孩子主观方面的失误,但也有可能是因为某些客观原因,有的是有意为之,有的可能是无心所致,有态度问题,也可能是能力不足引起。

所以,在孩子犯错后,家长要保持冷静,控制自已的情绪,给孩子一个陈述犯错经过的权利,这样才能找到孩子犯错背后的原因,有针对性地帮助孩子。

通过听取孩子的陈述,家长要综合分析,并快速作出判断,分析孩子为什么出错,是什么原因导致,其动机和出发点是什么,接下来要采取什么样的方法给予孩子帮助和指导。

我们要让孩子明白所犯的过失与后果间的联系,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让孩子清楚地知道他的行为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从而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在批评的同时,要充分肯定孩子的长处:对孩子的进步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在此基础上再对孩子的错予以纠正,这样孩子就容易接受大人的意见。如果一味地数落孩子,责怪孩子这也不是那也不对,只会让孩子产生自卑心理和逆反心理。


有的家长批评孩子时,没有指明改正的方向和具体方法,只是单纯在指责孩子这不对,那也不对,孩子听了大半天之后,还不知道应该怎么去做,这种批评是没用的。  批评的重点不应把重点放在“错误”上,而是应引导孩子对错误行为进行补救。例如,孩子与同学发生冲突,如果错在自家孩子,家长除了要严厉批评之外,还要让孩子主动向对方道歉,弥补在对方身上所造成的有害影响等。总之,家长必须把改正方法说明,而且要说“做什么”,少说“别做什么”。

在批评孩子的时候,我们可以多提问,既听取孩子的想法,又可以引导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采取弥补的办法。


批评孩子,还要注意几点:

1,及时,最好当天解决,实在不行也不要拖过一周,很多家长看到孩子不好的行为,为了逃避不愉快的谈话,就采取拖和忍,结果孩子越来越过分,家长最后也会爆发,怒气冲冲地发泄情绪,最后却解决不了问题。

2.不要翻旧账,孩子以前做过的错事,有的已经承担后果,就不要再提。

 3.每次重点解决一件事,孩子的问题也许有很多,应该有个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过程。

孩子犯错时,父母要表达自己的感受,但是态度温和。

比如,孩子讲话对自己不礼貌 ,就要告诉孩子,他那么说会伤害到自己,希望孩子要注意。

孩子的错误被指出来时,通常会觉得沮丧,所以家长还要给孩子心理安慰,首先要表达对孩子的爱不会变。爱是无条件的,我们批评孩子,只是希望纠正一些不太好的行为,不会否定孩子的人格。

其次我们要用肢体语言,比如拥抱来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他的爱没有改变,这样孩子才会有安全感。

我们在批评孩子时,还要和家人统一战线。

比如和爱人,和婆婆,一定要明确一个原则:对待孩子的问题,大人有不同意见也不要当面争执,可以事后进行讨论。当然有的事也可以事先沟通以后再去解决孩子的问题。

最后我们要教孩子学会认错,怎么做到这一点呢?

只有父母以身作则,当我们自己做错事的时候,也要及时道歉,承认错误,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孩子会模仿大人的行为。

这样我们在批评孩子时,就比较容易让孩子反思自己的行为,吸取教训,改正错误。

我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谢谢大家的聆听。

(完)


本周日晚9点,常筠校长将进行第五讲如何与孩子进行沟通的主题讲座。已购买的校长请准时听课,还未购买的校长,可根据下方提示方式进行购买!


课程购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