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父母们,请吝惜你们的奖励和表扬

 诗书之华 2011-06-24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国家都崇尚“挫折教育”,认为严父出孝子,棍棒造英雄,要让孩子戒骄戒躁。我就赶上了这种风气的最后一波。印象中小时候很少得到父母的表扬,做坏了肯定要严厉批评,做好了父母会说:“不能骄傲,那谁谁谁比你更好,你要继续努力。”于是,我的童年很少快乐。

后来,一些教育学家呼吁这种教育方式容易让孩子自卑,缺失自信。加之现在的独生子个个都金贵的不行,谁还舍得又打又骂的。最近见过的一些懂了“育儿知识” 的父母,似乎又有点矫枉过正了。常常逮着孩子一顿猛夸,比如“宝宝真棒!”“宝宝好聪明!”“宝宝最漂亮了!”。曰,培养其自信心。很多父母还会用行为主义的理论帮助孩子塑造良好的行为模式,但孩子表现出对学习的兴趣时就立即对其进行奖励。那么,这种表扬和奖励到底对孩子的成长是否有利呢?

让我们先来看一个心理学家马克 莱佩尔的实验:

实验对象:学龄前儿童

实验过程:玩塑料拼图游戏。一半孩子被告知,拼图结束后可以玩更有趣的游戏作为奖励;另一半孩子没有得到任何奖励的承诺。

实验结果:几周后,实验者让这些孩子自由参加拼图游戏,结果发现,得到奖励的那组孩子对拼图的兴趣远低于没有得到奖励的孩子。

经典的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对某个行为的奖励会导致孩子更多的作出该行为。比如,孩子按时完成作业后,如果对其进行夸奖和奖励,孩子以后可能养成按时做作业的习惯。

实际上,学龄前的孩子对于未知事物充满了好奇,在不给予奖励的情况下,他们也能保持对该事情的兴趣。而对孩子本身很喜欢做的事情进行表扬和奖励,不仅不能激发孩子对这个活动的热情,还会让孩子把兴趣变成了工作,降低对某事情的热情和喜欢程度。

另外,怎样夸奖孩子才是最有效的呢?

很多家长为了让孩子建立自信心,常常说“你好聪明。你是最棒的。你是画画小天才。”。其实,这样夸奖方式是不合适的。如果孩子常常因为自己“聪明”“漂亮 ”而得到表扬,那么,如果一旦出现失败的情境,他们就会将自己的失败归因于自己“不聪明”“不漂亮”,这样的归因有可能产生破坏性的后果。比如,会让孩子 变得不自信;或是面对困难不肯作出努力,认为自己“聪明漂亮”,不努力也可以获得成功。

有的家长为了让其建立竞争意识,常常会给他设定一些目标。比如,“你要考第一名,我就奖励给你XXX”“如果你获得小红花,妈妈就带你去游乐园”等等。这 样的奖励、表扬方式也是不恰当的。因为,父母对于名次的关注,会让孩子降低对学习或游戏本身的乐趣,而去追逐名次带来的满足。一旦孩子在班级里的名次下 降,无法从竞争中获得满足,就很容易丧失对学习或游戏的兴趣。

比较有效的夸奖方式是适度的对孩子的努力进行夸奖,这样的表扬才会有益。如果孩子努力完成一件困难的事 情,并因为自己的努力得到表扬,这样做不仅不会削弱孩子对游戏或学习本身的兴趣,而且会逐渐建立这样一种信仰“当遇到困难的时候,只要我努力,就会得到好 成绩,或者受到表扬。没有成功只是因为我不够努力。”这种行为方式和信念对于孩子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是比较健康有利的。

过度的奖励会抑制人们对某个活动的兴趣。这个行为模式不仅在孩子身上有所体现,在大学生和成人身上也是适用的。比如,高额的奖励会员工对工作的满意度,甚至降低绩效等等。事关大人,下回分解。

tfc074lh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