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29学习倦怠的教学方法改进策略

 高教课堂研讨 2021-06-17

大学生学习倦怠问题的解决,需要大学教师改进教学方法,让学习显得更加有趣味、有参与、有情感、有新意。

一、多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大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有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提高,然而现在大学课堂上有很多学生存在兴趣乏乏的情况,如旷课、上课玩手机等消极学习行为,进而导致学习倦怠感增加。因此,教师应该尝试各种手段激发兴趣,就像“付费课程”强调“客户粘度”,或者像中小学注重“课堂导入”一样,把“激发和维持学习兴趣”当做重要的工作来完成。比如,“好奇心重”是学生心理的特征,教师可以用问题的方式引起学生注意,这样会让学生对知识点印象深刻,也会产生学习下去的愿望,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行为,帮助其缓解降低学习倦怠感。再比如,大学生属于成年人,除了借助上述“小技巧”,更要从“社会所需”和“专业认同”入手,培养其学术情怀乃至家国情怀,从而意识到学习所承载的社会意义,将“兴趣”拓展到责任、敬业、爱国等。在这个意义上,“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减少其学习倦怠感。

二、多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

大学课堂中的“填鸭式”、“满堂灌”等单一的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合大学生的学习,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产生枯燥乏味感。尤其是全程使用PPT教学的课堂,学生只是抬头拍照,大脑并不会思考,产生想法。大学生的学习有着自主性、创造性、探究性的特点,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做出努力,坚持学生主体的教育理念。具体到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启发式、探究式、问题式教学,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积极性,多开展研讨性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这样才能使学生明确自己是学习的主体,提高其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进而减少学习倦怠的产生。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大学老师需要“科研与教学相结合”,带领学生体验到探究的魅力,从而产生学术的参与感、获得感、成就感,这都能直接减少学习的倦怠感。

三、多沟通以密切师生情感联系

现代的大学课堂,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形如“陌生人”,有的时候教师可能并不能记得全班同学的姓名。教师往往下课即离开教室,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体验,感觉没有受到教师的关注,学习心理以及学习行为便会消极倦怠。教师在教学中不仅需要关注教学方法,还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关注到学生的情感体验,真正做到育人。因此,教师应该积极关注学生,在学生面临挫折和困难时,及时给予他们帮助与鼓励,构建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尊重理解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习热情,降低其学习倦怠感。教学之外的师生沟通弥足珍贵,有助于消除误解,拉近关系,营造教学的“人和”环境。此外,还可以拓展出“班内与班外沟通”的新形式,通过历届优秀作品展示,比如优秀作业、论文和设计等,增长班级同学的见识;或者邀请学长进班交流,发挥榜样人物的带动作用。总之,师生沟通和课外沟通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有利于减少学习倦怠。

四、多开展教学实验以适应新挑战

大学以“学术自由”而著称,教师享有教学自由,学生享有学习自由,都应该在日常教学中得到体现。对于教师而言,教学设计的完善跟科学研究一样永无止境,“教学学术”值得深入探究并大胆实践。就像“实验学校”是一种类型一样,大学也需要“实验型教师”,他们要具备“实验”意识,通过敏感观察、大胆创新、勇敢实践、深刻反思,来实现教学质量的精益求精。这种“实验性”不仅源于信息爆炸、高深学问更新迭代加速,而且也根源于大学生的变化。大学教师与大学生的“代沟”时限逐渐缩短,要求教师全面深入理解自己的教学对象,随之调整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时代急剧变革呼吁大学教师积极开展教学实验,通过教学效果的提升,减少大学生的学习倦怠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