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36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着力点

 高教课堂研讨 2021-06-17

一、创新型人才培养是“时代刚需”

任正非在全国科技大会的讲话中指出:“重大创新是无人区的生存法则,没有理论突破,没有技术突破,没有大量的技术积累,是不可能产生爆发性创新的。”无疑,高校是实现重大创新的摇篮。在科技产业发生变革的当下,为了实现重大创新,高校需要抓准人才培养的着力点,努力培养创新型人才。而创新又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对人和社会发展动力的理论化概括。因此本文主要从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以及发展学生实践能力这三个方面展开阐述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着力点。

二、落实学生主体地位才能“解除桎梏”

传统教育的“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在某种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动式的学习方式致使学生个性发展难以凸显,虽说已经有这方面的改革趋向,但是还未真正落实。如果无法保障学生“主动人”的角色,就很难谈得上创造性学习。21世纪是信息网络化的时代,其多变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决定了这个时代需要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高校可以通过教育教学方式的转变,比如通过开展探究式学习、跨学科人才培养等方式来积累合作性经验,以实现学生从学习已知到探索未知、创造未来的跨越。唯有如此,学生的创造性学习才有可能发生。

三、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是“立根之本”

在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创新思维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性因素。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索真理的欲望”。的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的应试教育方式难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高校需要合理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为学生创造实质性的参与环境,比如用讲故事的方式开场,引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后续制造一定的悬念,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进而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之后透过兴趣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教学中遵循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原则恰如其分地展示问题本身,引导学生根据兴趣展开学习,提出质疑,并且自觉地去解决和创造研究领域的知识。

四、发展学生实践能力有助于“落地生根”

除以上两点以外,实践能力的发展也是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步。目前,多数高校还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能力考核为辅的的方式培养人才,这在很大程度上是难以推动国家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变的。结合社会的发展,高校应当积极地为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创设有利的条件,帮助学生在实践中积累知识、提高能力。比如“斯坦福高山项目”对全校学生开放,两年组织一次有关地质学课题的野外考察,每次的研究思路、考察路线都由学生自己完成。[1]此外,高校也应当尝试“校企联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鼓励学生将理论付诸于实践,增加其提升应用实践能力的机会。武汉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合并”而成的“国家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基地”就很好地实现了理论联系实际,实现了“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学生毕业,拎包上班”的现实追求。

总之,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是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主要着力点,只有在把握好这几个着力点的基础上,才能够更好地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伟大目标。


[1]张晓鹏. 美国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中国大学教学,2006(3):7-11.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