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47陈敏:考研难以坚持的个人能力原因

 高教课堂研讨 2021-06-17

在硕士研究生报考热度高居不下的同时,却出现了不少地区及高校考研弃考率超过10%的戏剧性场景。中国教育在线网站发布的《2020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显示:广东省2019年硕士研究生考试中,弃考率约11%;辽宁省2019年硕士研究生考试弃考率约11%;2019年报考深圳大学的学生中,弃考率达到12%。是什么原因导致学生舍弃来之不易的机会,下面就从学生的个人学习能力和非学习能力两个方面来论述学生难以坚持考研的原因。 

  一、个人学习能力欠佳

  (一)重背诵轻理解:知识学习缺乏解析力    

解析力主要包括对知识的编码和综合理解两个部分,是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在从未学过的材料中,发现、汲取、整理具有学习价值的信息,并由此形成相应认识的一种能力。对于文科性考研知识的学习,似乎普遍的认知就是只要把课本背过了就可以,认为背书是根本出路。于是一些学生就靠死记硬背,尽可能的对考点倒背如流,但是最终在练习或者模拟考试时效果依旧不理想。这些学生在死记硬背的过程中仅仅是理解知识点的表面意思,而没有注意到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逻辑,同时也没有关注到知识的重难点部分,所以靠死记硬背记下知识点的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处于无组织、未分化的状态。在考研中,记忆仅仅只是其中一个环节,但更重要的是分析、理解、归纳,如果不先对知识点进行理解和分析,一上手就是背诵,可能在背的过程中就会陷入“死记硬背”的怪圈中,最后就会导致越背越困难。

  (二)重数量轻质量:学习方法缺少适切性

方法一般是为获得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手段与行为方式。在考研过程中,学生的复习方法是否正确和科学,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复习效率的高低。复习中经常能看到这样的现象:有的学生学习很刻苦,每天早出晚归学习时间很长,但是学习效果还是不佳。有的学生笔记做的很完美,面面俱到,但是本人对于学习内容不理解;有的学生学习进度很快,但是不知道自己学了什么等等。这些现象都表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合适的复习方法。而且不恰当的复习方法也会大大降低学生的复习效率,引起学生焦虑,甚至有的学生质疑自己学习能力,逐渐走向放弃的边缘。弃考现象是不可避免的,只要有坚持的人就会有放弃的人。影响考研坚持的因素多种多样,虽然个人的学习能力是最重要的一方面,但是个人的非学习能力也是不可缺少的,只有二者相辅相成,才能继续坚持考研。

  (三)重规划轻落实:学习计划欠缺执行力

执行力通俗地讲就是“做”的能力,是学生把学习落实到具体学习活动上的能力,以系统的方式,让学习者能一直持续地采取学习行动,完成任务的过程。相对于考研的学生来说,很多人都会给自己列一些有关学习的月计划、周计划以及每天的任务,而且在制定计划时信心百倍,都相信自己能够完成。到了执行计划的时候,刚开始的几天可能还有按照任务完成计划的热情和信心,但是到了任务中期可能就处于“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状态,到了任务后期就会出现各种拖延。虽然手机里下载的有To do list、Forest、番茄to do 等一系列能帮助提高学习效率的软件,但每次到完成任务阶段总会有这样或者那样的借口拖延。于是学习计划一拖再拖,日积月累地滚雪球,到最后发现计划上的学习任务基本都没有完成。久而久之,放弃考研的想法也就越来越多。

  二、个人非学习能力不足

  (一)易泄气难鼓气:自信心不足影响备考表现

自信心是一种反映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成功地完成某项活动的信任程度的心理特性,是一种积极、有效地表达自我价值、自我尊重、自我理解的意识特征和心理状态。在备考中历届考研人都在说考研数学很难,但实质是大部分学生是可以解决数学题的,只是有的学生感觉自己的基础差,就自我暗示数学很难,肯定学不会。也就是在每次学习或做题前,就已经把自己打败了,慢慢的复习就会很吃力,觉得自己肯定考上的可能性更小,就这样恶性循环,直到放弃考研。

  (二)易加压难减压:情绪调节不力影响持续备考

迁移力是指已经学得的图式用之于新情境解决问题的能力。迁移力的作用是使习得的经验概括化、系统化,形成一种稳定的整合的心理结构,便于在新情境中解决问题。复习中的负面情绪对于考研人来说是很常见的问题,特别是对常年在自习室里埋头复习的同学,往往会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自习室的冷清和无聊,如果不能很好地调节自身的情绪,就会觉得冷清和孤独,逐渐的心理的关注点也就全部聚集在没人陪伴、没人欢笑的环境上,失落和孤独的感觉也愈加强烈。考研中充满了枯燥和乏味,遇到负面情绪,如果有调节情绪的技巧和方法,如跑步或听音乐缓解负面情绪,加上乐观的心态,那么就会让学习更快乐。但是如果一直不宣泄负面情绪,释放压力,可能在后期的学习中更多的是痛苦,因此,就很容易放弃考研。

  (三)易搪塞难负责:考研目标不清导致自欺欺人  

目标是对活动预期结果的主观设想,是在头脑中形成的一种主观意识形态,也是活动的预期目的,为活动指明方向。很多学生在考研这件事,盲目从众,莫名其妙的走上了考研的道路。没有明确的目标,不清楚自己到底要做什么,面对家里人的追问,身边朋友的压力,就业的压力,选择了一个能敷衍所有人的借口就是“考研”。或者说考研并不是他们真正想要的,选择继续读研究生,只是因为要逃避不敢面对的未知社会而已。如果这种外在压力不能很好的转化为内在动力,学生一直处在随大流的状态,那么学生自然也很难面对接下来在复习中遇见的各种困难,因此就很难以坚持下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