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43张晓晨:大学生为何容易沉溺网络?

 高教课堂研讨 2021-06-17

据调查,国内一些高校多达84. 8% 的大学生承认自己多少有点 “宅”。“宅”并非一无是处, 它可以缓解压力、放松心情,但现实生活中 “宅” 对大学生的影响却是弊大于利。大学生“宅”现象的出现对大学生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学业的发展及高校舆情引导带来不利的影响。以下就是对其原因的分析:

一、生活惯性的延续:网络化生存形成路径依赖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电脑的普及是大学生 “宅” 生活现象发生的重要基础。作为信息时代弄潮儿的大学生,当然不会错过这样的时机,在许多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上网是他们的首选与必备功课,网上购物、网上交友聊天、网上订餐、网上影院……。可以说,丰富的网络资源给他们的生活提供了很多方便,带来了很多乐趣,但同时也使一部分主动性差、生活较懒惰的学生,产生了严重的 “网络依赖” 心理,在他们看来,既然一切可以网上解决,那又何必出门呢?

二、网络游戏的吸引:从众压力和社交价值相互推拉

大学里积极向上的宿舍环境对学生个体的行为有积极向上的引导作用,消极落后的宿舍环境对学生个体的行为有消极负面的诱导作用。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新奇和刺激的电竞游戏席卷而来,很容易激发大学生的热情,只要大部分的青年投身进某款电脑游戏中,就会成为高校学生娱乐中的主流。如果小部分的人不参与其中,则很容易脱离群体,被当成另类。在和同学交流时,大家都在讨论游戏的内容,而自己却没有共同的话题,在群体中感觉到孤独。学生进入大学后,如果没有足够的自主性,没有安排好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就会盲目的去跟随“大流”,去迎合周围同学的爱好和需求,导致最后沉迷在网络中无法自拔。

三、社交方式的选择:线下局限性不敌线上无限性

当学生们进入大学生活后,对于人际交往的需求越来越大,选择朋友的条件也开始发生变化,变得要求越来越高,逐渐发现很难找到“知心”朋友,在大学校园里面变得越来越孤独。面对日益增强的孤独感,学生往往会去网络世界里面寻找宣泄的途径,渐渐地被网络世界里面的自由、保密和无限性吸引,最后沉迷其中。

四、学习状态的低迷:他律消失规划不明成长迷茫的促动

部分大学生之所以“宅”在宿舍,是因为对自己的大学生活缺乏有效的规划。学生上大学前的人生目标都是由家长或是社会所决定的,都朝着同一个目标,即通过基础教育考上好的大学。但是,当学生来到了大学,没有了父母的叨唠,没有了高中班主任全天候的督促,没有了制订好的学习日程安排。突然间,学生没有了这些束缚和引导,发现他们的人生失去了方向和目标,不知道自己来到大学还需要做些什么,具体要怎么去做,渐渐变得茫然,变得整天无所事事,突然整个人感觉放空了。学生只能从网络世界中寻找慰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