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说说身后那些事

 诗意八公山 2021-06-17

夜晚,面对华灯一盏,我莫名其妙地想到了一个隐晦的话题——说说身后那些事。人非草木,不会一岁荣枯。但是,不论一生有何长短,最终都会像树叶一样飘落泥土,化作云烟。

有人死得其所,因为生命短暂,他的事业未尽,所以衍生出一种奇特的现象,就是在他的墓葬名称和规格方面会随时代不同而变动着、抬升着,给予他生前应得的评价,变相延长他的生命线。

因此,说到身后那些事,必须借助于我所归纳的“帝陵、贤林、官墓、贵冢、民坟、乱茔、墩其他、孤堆天下”等专有名词或短语。

那就先来说说“陵”。它的本意是大土山。在周朝及其以前,君王的长眠之地称作“墓”。从战国中期以后,作为王权不断增强的结果,君王的坟墓开始占地广阔,高耸的封土如同山陵,于是开始称为“陵”。以表现最高统治者至高无上的地位。到了汉代及其以后,皇帝的坟墓称为“陵”成为定制。

我们去北京观光,通常会去十三陵,那是埋葬了明朝十三位皇帝的地方。

封建等级制度森严,臣民活着的时候受其禁锢,死了同样不能摆脱。这体现在包括对坟墓的规格和称谓等方面。如果臣民的坟墓称作陵的话,就是犯了僭越的死罪。

不过,也有例外。比如汉武帝时期的董仲舒在长眠之后,汉武帝出于尊敬,每次经过他的墓地时,都会从100米远的地方下马步行。下马陵的名称便由此产生。

由此可见,这位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帮助汉武帝择取儒家思想作为统治理论的人地位很高。等级是一定生产关系的产物,这个区分人群的概念,会视具体情况而网开一面。

那么,创立了儒家学说的孔子,他的身后之地又叫什么呢?如果你去过号称世界三大圣城之一的山东曲阜,你就会知道它叫做孔林。

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社会动乱,他一生颠沛流离,想以自己的仁政学说规劝野心勃勃的诸侯,结果到处碰壁。只能在68岁时返回家乡。

孔子病逝后,学生们从四面八方拿来奇木异树,栽种在小小的墓地周围,形成了最原始的孔林。他安静地躺在弟子及后人栽种的树林里,始终是墓而不坟,寂寞了几百年。

到了东汉时,朝廷以官方名义修了孔子墓。此后历代帝王不断重修和扩建,最终形成了古木参天的孔林。可谓“墓古千年在,林深五月寒”。

孔子的长眠之地叫做孔林,我想应该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这里树林茂盛,遮天蔽日;二是“林”谐音于“陵”,允许谐音,可视为君王待遇;三是又恰如其分地把孔子这位素王同帝王区分开来,彰显了圣贤者的形象。

当圣贤者的墓地被称为“林”,成为约定俗成的定规后。就会有人步其后尘。比如关羽的墓地就叫做关林。

219年冬,孙权偷袭荆州,关羽大意失荆州,退守麦城,在当阳被吴兵伏获,后遇害。孙权担心刘备复仇,将关羽首级献给了远在洛阳的曹操。曹操识破孙权“嫁祸于人”之计,加之敬仰关羽的为人,将计就计追赠关羽为荆王,刻沉香木为躯,以王侯之礼厚葬关羽首级于洛阳城南十五里处。孙权见状,也以侯礼厚葬关羽正身于当阳。

关林的规格及名称,也因朝代不同而多有变化。就是在这些变化中,关羽,这位关圣大帝忠义、神武、灵佑、仁勇的形象不断深入人心。

武圣关羽与文圣孔子齐名,安放关羽首级的地方,于康熙年间始称为“关林”。

同样是三国时期的风云人物,智慧的化身诸葛亮,他的百年之地又叫做什么呢?叫武侯墓。武侯墓位于陕西省汉中市勉县的定军山脚下,这里是三国时期的古战场。234年,诸葛亮与司马懿在渭南相抗,病死于五丈原军中,就地长眠于这山环水抱的定军山下。

墓是一个形声字,形旁是土,声旁是莫。“莫”意为“黄昏”、“夕阳西下”。莫与土联合起来表示,在黄昏时刻亡者下葬,与太阳一起隐没。所以墓不留坟头,地表平平,表示墓主系正常死亡,没有冤屈。

当然,这也有例外。比如爱国将领,民族英雄岳飞,他位于杭州栖霞岭南麓的安葬之地就叫做岳飞墓。岳飞蒙受奇冤而死,应当称作岳坟,为什么他的身后之地还叫做墓呢?这是对逝者的尊敬,是对他抗击外族生平的慰藉和爱国灵魂的安抚。因为生前位高权重的人身后之地才可以称作墓。

坟繁体字的构字意思为“冲天而起的墓”。墓的本意是不留坟头,留坟头的叫做坟。表示死者有冤屈,心中不平。如武王伐纣胜利后,就加高了比干王叔的坟,意在说明比干王叔死得冤。

还有,在鲁迅先生的小说《药》的结尾处,就有一处关于乱坟的描写。革命党人夏瑜被晚清刽子手杀头后,埋葬在一处乱坟场:“这坟上草根还没有全合,露出一块一块的黄土,煞是难看……分明有一圈红白的花,围着那尖圆的坟顶。”

小说中病亡的华小栓,作为社会底层的一介草民,死后之地与为辛亥革命献身的夏瑜仅一路之隔,当然也就叫做坟了。坟与茔有时候通用,都是对普通百姓身后之地的称谓。

夏瑜为苍生的解放,社会制度的进步而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所以,当革命成功之后,身后之地会迁移再做统一安葬,名称也发生了变化,叫做墓或者陵园。比如,位于西湖的鉴湖女侠秋瑾墓,位于泰安的冯玉祥将军墓,位于南京的项英墓,在皖南事变中牺牲的项英三烈士的墓地叫做功德园,我曾经去过那里,还献上了一枝白菊。

不过,话又说回来,上面说的观点也不是绝对的。比如妇孺皆知的电视连续剧《还珠格格》。据说是台湾作家琼瑶女士来北京观光,走到一处叫公主坟的地方,她的创作神经瞬间敏感起来,经过一番采风和酝酿,成就了后来年年重复播放的电视神剧。

贵为公主,身后之地可以降格称为坟。那么,以公主名义出嫁的王昭君,她的身后之地又称作什么?这时,我要引出又一个词语——冢,它的本义是高而大的坟。

王昭君的陵墓叫做“青冢”。位于呼和浩特市南9公里处。为了消弭战乱,缓和矛盾,她一身红装,怀抱琵琶,南北颠簸,身行万里,远嫁匈奴,死后葬于胡地,埋没于黄沙之中。胡地野草是白色的,唐诗“北风卷地白草折”就是真实的写照。但是,唯独昭君墓上青草葱茏。

“青冢有情犹识路,平沙无处可招魂”,现在的青冢依然是有迹可循,但是无尽的沙漠却无法寄托我对她的哀思。黄昏和风尘漫漫的大漠可以无情地吞噬一切,却“独留青冢向黄昏”。如果塞北的原野没有了这一座千秋青冢,肯定会失去一份灵性的春色!

中华民族美女众多,能进入艺术殿堂的只有几位,汉家女儿王昭君,当仁不让!

   救国安邦,远嫁北方的王昭君,身后之地叫青冢。无独有偶,由北方长安奔赴南方苏州的唐朝平民女子胡瑞珍,她的死后之地也冠于“冢”字,称作花冢。

唐安史之乱时,胡瑞珍因父母相继病亡,逃难至苏州,被迫堕入风尘。相传她才貌俱佳,名誉苏州。绅士王荫祥重金买通鸨母,留宿在了胡瑞珍的房中,她为守身如玉而自缢身亡。王公子斥资厚葬其于苏州虎丘,并于墓前手栽鲜花,植为“花冢”。时任苏州刺史的白居易为其写了墓志铭。

我有时会想,在有月的夜晚,淡月无痕清扫花冢,会甜美她在异乡的睡梦。

去年暑假,我行至虎丘,看到了花冢前面人流穿梭。因为她的墓碑刻书繁体字“真娘墓”,所以常常被人误读。当时就有一位年轻的爸爸惊呼一声:“甄嬛是埋在这里的!”他把真娘胡瑞珍当成热播剧甄嬛了。

冢,还有其他的用法,多与文人雅兴有关。比如,王羲之勤于书法,写坏了许多只毛笔。待功成名就之后,就把历年用坏的毛笔用土埋了起来,取名“笔冢”。

人百年以后的处理方式,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演变,逐渐成为一件大事的。在原始社会初期并不存在丧葬事宜,人自生自灭,随意掩埋,既不封土,也不植树。

身后之地的名称变化,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水平有关,与时局变化紧密相关。在武汉市东湖风景区西北,有一座九女墩,咸丰五年(1855年),太平军中的9位女兵因抗击清军,寡不敌众,最后投湖就义。乡人感其义烈,收其遗骸合葬。为避开清廷加害,不称墓不称坟,而是称为“墩”。

如果来到我的家乡安徽淮南,你会听到一些叫做“孤堆”的地名,那个地方通常是一座大墓。比如,战国四君子之一的楚国令尹春申君,他的墓地在李郢孜镇,叫“黄泥孤堆”。战国大将军廉颇的墓地在八公山下,叫做“颇孤堆”,战国楚幽王的墓地在朱集乡,叫做“离散孤堆”。

斗转星移,世事变迁,墓地的其他构筑物早已烟消云散,想一想,没有把古墓犁为农田,没有把松柏摧为柴薪,还能有一抔净土掩埋风流,也算是幸运的了。


我相信每一名写手在确定一个写作话题的时候,都会受自身实际的影响。我当然也不例外。有时候,我在思考活着的意义,免不了也会考虑身后的情形,自然会比照前人。我常常比照的前人有四位:

一是万古衣冠都要叩拜的素王孔子。其实,他是私生子,是父母媾和的结果,从小跟着单亲妈妈生活,尝遍世态炎凉。成年后周游列国推广他的儒家学说,在那个讲究出身和门第的时代,他四处碰壁,无功而返。北宋宰相吕蒙正就在名篇《命运赋》里说孔子“文章盖世,孔子困厄于陈邦”。

但是,时间会带来公平,或者说他们这类人的生命线很长,不囿于肉体生命。他在沉寂了几百年之后,终于迎来了学术的春天,直到今天他的学术之花依然烂漫,令人流连。

第二位被比照的人物是谭嗣同。他是晚清戊戌六君子之一,有心变革弊政,却遭杀身之祸。我敬佩他的是明明可以逃走,却抱着“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信念,选择为社会大义,为民主进程而死;选择为父亲生妻子活,而慷慨留下赴死。

据说行刑时,第一个被杀的是康有为胞弟康广仁。刽子手有意使用钝刀,一刀下去,鲜血汩汩冒出,脑袋却没有掉下,康广仁因痛苦挣扎,全身衣裤尽裂。

面对这痛入骨髓的惨状,谭嗣同悲愤而又平静。他大踏步走向就刑处,仰天大笑。犹如一峦挺秀,他的进步思想召唤着后人群山奔趋若波涛。

第三位是抗日女英雄赵一曼。她是被日军凌辱后杀害的。几年前,我阅读过一篇参观她陵园的文章,说那里不荒凉却异常冷清。女英雄正被她捐躯拯救的苍生的后人们遗忘。

第四位是周恩来总理。他是人民公仆的楷模。直到今天,他的人性之美,依然熠熠生辉,闪烁着璀璨的光芒。我敬佩他带头践行国家政策——采用火葬。然后投身江海山峦,与大地亲吻,与彩云相伴。

我所比照的这四人。虽然他们人生境况迥异,生命长短不一,但是都有其独特的人格魅力或人生遭际。那是让我感慨不已的地方。

尤其是周总理的做法深深影响了我。我可能会步其后尘。前文讲到的十三陵,封土如山也难免被盗。淮南的离散孤堆,这座战国墓地于解放前遭到盗挖。秋瑾墓于民国和新中国时期,十次变迁。项英,作为毛泽东主席曾经的领导,解放后,他的墓地被迁三次,我从雨花台辗转至功德园,才献上了一枝白菊,那里的诡异和冷清至今让我记忆犹新。至于伍子胥掘墓鞭尸楚平王复仇的例子就更远了。

所以,周恩来,邓小平这些人物不愧是伟人。质本洁来还洁去。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我在想,既然误落人间几十年,总要重返旧林泉。干脆就粉身碎骨浑不怕,勇敢做自己,要留清白在人间。


《说说身后那些事》   2016.6.19 

(作者  崔小红)

(原创艰辛,如果打动了你,请点赞并转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