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怀远县:这些地方令人流连

 诗意八公山 2021-06-17

在中国的文学作品中,思乡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思乡则常常要伴随着怀远,就是用心灵去感念、去安抚远方的人,这是一种细腻的情感,是一份博大的情怀。因此,“怀远”作为文学词汇出现的很早,文献资料显示,至少在春秋末年就已经使用了。

那么,“怀远”一词与行政区域相关发生在什么时期呢?发生在南宋。当光阴如同千里长淮的水流奔涌到元朝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的时候,“怀远县”作为行政区域的名称正式诞生。迄今为止,她神奇地被连续称用了726年。

怀远县人杰地灵,是一个有着众多传奇故事的蚌埠市辖县。上古时代,三皇五帝之一的大禹就是怀远人。他为了替部落治水,曾三过家门而不入。其中的一次是他治水时路过自己的柴门,听到有婴儿的哭声,那是他的妻子涂山氏刚刚生下孩子,他为了完成治水任务,仅仅向家中行了一个大礼,就和部落成员匆匆奔赴治水现场。

这些飘渺的上古神话和传说,往往会通过考古予以证实。我在前往怀远县采风的行程中,在即将到达怀远县城的时候,恰好遇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正在涂山南麓,淮河东岸的禹会村实地考察。禹会曾是大禹会诸侯的地方,因此,禹会这个小地名被使用的近乎地老天荒,禹墟遗址当然有资格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了。

离开禹会村继续前行,经过大名鼎鼎的怀远县石良道骨科医院,再跨过荆涂大桥,就到了大禹治水曾经路过的荆山。

荆山,一座非同寻常的花岗岩小石山,尽管它只有258米的高度,却向四方传播着一段令人唏嘘的寓言故事,故事的主角是春秋时期的楚国人卞和。

话说卞和在荆山上伐薪时得到一块美玉的原石,于是将此块璞玉献给楚厉王。楚厉王让宫里的玉石匠鉴别,玉石匠说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厉王认为卞和有意欺骗他,就下令砍去了卞和的左脚。

楚厉王的弟弟楚武王掌权后,卞和再次献玉。武王又命令玉石匠鉴别,匠人还说只是一块石头。武王又下令砍去了卞和的右脚。

两次忠心耿耿的献玉却换来了悲惨的结局,卞和就在荆山脚下抱璞而泣,酸楚的泪水流尽了,又开始声声泣血。刚刚执权柄的楚文王路过此地,听到阵阵凄苦的呜咽声,就派人前去问询原委。事情的来龙去脉很快便天下大白。

文王命人琢磨这块璞玉,里面果然像卞和所言的那样是奇珍异宝,经过切磋后,摇身一变为妇孺皆知的稀世珍宝“和氏璧”。这块和氏璧在秦始皇统一天下后,被雕刻成受命玉玺,成为皇权的象征。而卞和当年抱璞而泣的岩石,就是今天我即将到达的一处文化遗迹,位于荆山东北麓的抱璞岩。

抱璞岩又叫做卞和洞,传说卞和曾抱着璞玉在此洞躲藏。洞由巨大的鹅卵石形状的许多块岩石,经过天工之手巧妙地搭设而成。其中的一块巨大岩石与其他卵状的岩石截然不同,形似一只倔强的引颈奋力向山坡上爬行的乌龟,或者说是失去双脚的卞和正背负着璞玉,在固执地向赏识这块美玉的人的面前爬行。

龟石的周边是圆滑而硕大的花岗岩卵石。来到洞中,凉意即刻扫走了身上的暑气却静静地没有丝毫风声。太阳的耀眼白光和卞和一样固执,千百年来,从岩石隙缝中晃晃地射下,从来不发生点滴的偏差。当年藏身此处的卞和也许会挪到其中的一束阳光里吧?也许来暖一暖他冰凉的身体和凄凉的心房,来等待美玉被赏识琢磨的那一天。

三朝不遇待如何!他把真理坚持到底并为此而准备随时牺牲的决心,着实令人慨叹。

站在卞和洞口向东面眺望,不远处便是水袖一样舒展的千里淮河,而卞和洞口的下面约20米处,就是选址于山坡上的怀远一中的南校区。因为坐落淮河西畔,怀远一中的前身在解放前曾一度叫做淮西中学。那里面遗留着一些教会建筑,这是怀远县的又一处重要的文化遗迹,值得流连。

毋庸置疑,历史具有不可分割的连续性,我一直在强调不能让中华历史断章。即便是被外强凌辱的的不堪回首的凋敝年代,也应该直面惨淡,秉笔记录,以警醒后人。

这要说到清宣统元年(1909年)的中国,是年10月,清朝洋务派领军人物张之洞去世,而革命派的孙中山自英国赴美国筹款,拟要推翻封建的清王朝。

这时的怀远县城来了一位美国人,他是美国基督教长老会牧师罗路南的父亲威廉先生。经过现场勘探,他在衙后街西门岗的南侧,也就是怀远一中南校区内,创办了民望医院和民康医院。分别收治男、女病人。两座医院之间有同济桥连接。

走进一中南校区,现存的7栋教会建筑群依次进入视野。首先看到的是迎曦楼,这个名称是现在加给它的。迎曦楼是教会建筑中的一栋,它和其他六栋教会建筑分别掩映在苍松、桂花、银杏之间。尤其是桂花和银杏树,没有百年的时间,绝对长不成那粗大的枝干,肯定撒不开那宽阔的树冠。这些教会医院的建筑多为青砖墙,翘屋角,颇具古典韵味,都是中西合璧式的。看来,不管中西碰撞是否阵痛,有交流势必产生文化互融。

据说教会医院是当时皖北地区医疗水平最高的综合性医院。因此,194912月,东南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从上海迁来怀远,进驻该院,是为安徽医科大学的前身。

2000年,这里成为怀远一中的南校区。

南校区与北校区仅隔一条衙后街,在北校区内还有4栋教会建筑。这4栋楼建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是年,在我国河南安阳发现了甲骨上刻有文字,称之为甲骨文,被英、美人低价购买,从此大量流失。是年,美国基督教长老会牧师柯德义来怀远城传教,在衙后街的北侧,也就是怀远一中北校区内创办了含美学堂。该校的建筑从西向东依据山坡的坡度曲线建成。

走进北校区大门左拐,一片植翠扑面而来,那4栋含美学校的建筑遗存就遮避在扶疏的花木丛中。仿佛还能看到当年那谁的青春身影在瞬间闪动。

教会学校的宗教色彩强烈。不过,在五·四运动和历次学生运动地冲击下,它越来越本土化。遗存的含美学校建筑有小西楼、中楼、花厅等共计4栋,还有后来为保护那块纪念建校的石碑而建造的壁亭。

通常而言,历史需要记录每一个年份,甚至每一天。因为事件的车轮需要日积月累地碾压才能形成一条连续的历史之辙。此处需要把民望和民康医院,以及含美学校等教会建筑放到那个时代里去看,我们应当溯历史之河去了解那一段特殊的时光。

为这段时光佐证的是一个贴有孙中山头像的民国信封,邮戳日期为民国廿八年(1939年)。信封用流畅的英文书写,收件地址是美国,寄件地址在怀远,这是身处怀远的美国人寄往美国的国际实寄封。它被我的朋友千纸鹤所收藏。

1938年怀远沦陷,国民党军队退往县北胡口子一带,县政府及其所属机关在高鸣谦县长的率领下移驻西南乡的耿村。

为了逃避日寇的肆意蹂躏,来不及逃走的县城部分百姓就背着财物,惊慌失色地躲进了教会办的医院、学校和教堂里,由美、意传教士等人员出面维持,叫作难民区。

难民区在怀远城有两处,一处在西门岗美国基督教会办的淮西中学(怀远一中),一处在邱家巷意大利人办的天主教堂(县医院门诊部)。

19395月,也就是千纸鹤收藏的实寄封寄出前后的那段时间,面对侵华日军的日益猖獗,一批富有爱国心的怀远青年和农民,纷纷拿起武器保家卫国,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浴血战斗。

是时,彭雪枫率领的新四军游击支队进入怀远,先后打击了常家坟、老西门等敌伪据点。

老西门的敌伪据点,应当是指位于荆山西部余脉的以日军炮楼为标志的一片区域,这座炮楼高三层。在我见过的所有碉堡炮楼里面,它是保存最完整,建造最有型,用料最考究,同淮南巢湖等地区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相比,它也是保护级别最低的——怀远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沿着炮楼西巷向山坡上走,不多时就会在一片拆迁瓦砾中看到这座日军遗留的炮楼。幸亏怀远县保护得力,这处日军犯罪遗址才没被追求眼前实惠的居民拆除建房。

五月的阳光暖暖的,照在炮楼南边的那棵椿树上,紧挨着炮楼东面的一棵石榴树丛正零星地开着火红的花朵。远处的高层建筑鳞次栉比的形成了排山倒海之势,压向这里。新中国发展的速度日新月异,曾经小小的怀远城已经今非昔比,仅从她与荆山的距离关系就可管中窥豹可见一斑了。解放前,荆山是她的边界山,现在,荆山是她的城中山。

过去的民族苦难好像离我们越来越远了。还有没有人能够感受到那咔咔的马靴声带来的毛骨悚然?还又没有人能够感受到那雪亮的刺刀带来的心惊胆寒?

我在留步老西门炮楼的时候,看到一个儿童在那里玩耍,还有一位成年男人在炮楼旁观望,交谈后才得知,他今年57岁,是第一次来看炮楼,好了疮疤不能忘了痛呀!他说这座炮楼是葛家湾人建的,当然是被抓苦力抓来的,他说老西门东北方向有一处建筑工地,那里面还有一座毛主席照壁。

这座工地显然管理严格,需要持证进出。他对门卫说我是来宣传怀远县的,想看看毛主席照壁。进入工地后,远远地望见一座照壁与塔吊一起挺立在阳光下,周边是彩旗飘扬。文革时期,这座十余米高的的毛主席照壁落成的时候,应当也是彩旗飘扬的吧?应当还有闻名遐迩的花鼓灯表演吧?应当有人在拿着红宝书招手吧?

离开工地,经过门卫的时候,我说开发商没把这处照壁拆除,真有眼光!57岁说开发商哪有什么眼光?是县政府不许拆!

怀远县,这个名称被连续称用了726年的市辖县是有眼光的。千百年的文化熏陶不仅让她人才辈出,还让她深深知道各种历史遗迹的重要性。这些历史遗迹虽然面目不同,虽然有黑白之分,但是一旦成为历史遗迹,它就会发挥文物的积极作用。

亦如我们保护秦兵马俑,并不是要回归战国时期那烽火连天的岁月,也不是支持去焚书坑儒,更不是对独裁者的佩服。亦如我们把殉葬的墓室建成博物馆,并不是要去恢复那残忍的尊卑制度。亦如我们把侵华日军的炮楼辟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不会慑于谁的强权,也不是在挑逗民族情绪。

我们保留历史遗迹,是为了见证民主的发展进程,是为了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是为了培育泱泱中华的民族精神。如果有时间,请您来留步怀远县,这座依山傍水的小城有几处地方令人流连......

《怀远县:这些地方令人流连》  2017.5.6

作者:崔小红,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