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砖瓦与陶片

 诗意八公山 2021-06-17

推介淮南与淮河文明的公众号

砖瓦与陶片

崔小红

行走户外,砖瓦与陶片是我阅读的内容之一。它们身上散发着极简气质,有光阴的味道,有人情的冷硬,还有劳动者的匠心。劳动者在漫长的社会实践中,通过口授手传,创造和传承了优秀的砖瓦与陶片文化。

距今 4500—4800年的黄帝时期颛顼时代,中国开始有了现代形体概念上的正方和长方体烧结砖。考古发现,中华第一瓦形成于3900年前。

亳州花戏楼

砖瓦的发明与传承,开启中华建筑文化的先河。它们除具有建筑的撑盖功能外,还兼有装饰功能。在雕琢的艺术殿堂里,砖瓦的身影堂堂正正。

在亳州的花戏楼,我见识过精美的水磨砖雕。雕刻的龙凤祥云等图案栩栩如生,立体感强烈。水墨砖雕的用材是水磨青砖,它由粘土高温烧制而成。耐磨性、吸水性和透气性俱佳,堪称万年不腐。

一些存世的古桥多由青砖砌就,比如,横跨窑河支流上的定远县炉桥镇的“桥上桥”。

炉桥镇"桥上桥"

炉桥也叫北炉桥,与民国小镇九龙岗隔高塘湖相望。在九龙岗的报社巷,现在还可以看到一栋墙面上刻有字母的青砖汉瓦的房屋。这些字母是大写的“HNK”,应该是“淮南矿”的音序首字母,它们烧结于1940年前后。

淮南地下煤炭储量丰富。明朝万历年间,这里的舜耕山下已经有土窑在开采煤炭。1930年,淮南煤矿局在开凿九龙岗西矿时,曾挖出一块石碑,上面刻有明朝万历年间开采煤矿的纪文和开采者的名字。

九龙岗报社巷

当年的淮南煤矿属于官办,采用现代机器法开采。产量与日俱增,外运压力迫在眉睫,急需修建淮南铁路专运线。1933年底,线路勘察及修建工作交给了土木工程专家,淮南煤矿局局长程士范。那时,淮南一代匪患严重。程士范来到九龙岗南面的山朱村,找到地方实力人物程华亭,希望得到协助,时值程华亭乔迁之喜。

我来到山朱的时候,他的新屋已经残破成饲养室,但是青砖墙还在。窗缘的砖块排列别致,风情万种的在冬天张望。这里的窗缘图案与华商大通煤矿股份有限公司矿场机器工厂的窗缘图案一样。

孔店乡程华亭故居

华商大通煤矿成立于1929年9月,简称大通煤矿,是目前淮南市大通区区名的来源。1938年6月,日军越过北炉桥国军的高塘湖防线,侵占九龙岗,大通矿同时沦陷。

在大通万人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有一个场景沙盘。沙盘重点再现万人坑和碉堡等地,忽略一个重要的地点——半山村。半山村是日籍监工、技术人员及其家属居住的地方。

我和老千曾经在一个阴雨连绵的天气里涉足那里。在断壁之间,常常看到一些刻有阴文符号“H”的断砖,红色居多。老千在研究这是英文字母“H”,还是汉字“工”呢?

大通区半山村废墟

大通区曾经改名东风区,我一说,你就知道这是特殊时期的产物。1968年3月28日,相当于52年前的昨天,东风区革命委员会成立。

在大通区九龙岗西矿的南宿舍碉堡附近,我见过几块刻有汉字的长方形平瓦。据说这种平瓦来源于苏联,因此也叫苏瓦。原产于中国的拱形小瓦,叫汉瓦。

这些苏瓦上的文字有所不同。一块红色苏瓦上刻有阳文“东风矿瓦厂”。因为前文的解释,你自然知道它的生产年代和产地。还有一块青黑色苏瓦,阳文是“安徽省淮南市轮窑厂”,同时还有生产年月“65-04”,1965年4月出品。

九龙岗南宿舍

在那里还有比较厉害的三种苏瓦。其中的一种是青黑色,阳文“南京,中国砖瓦厂”,阅读顺序是从左到右。瓦泥细腻,瓦块很重。出产于国民政府的首都南京,号称中国砖瓦厂,一定是民国时期的产品。当年的九龙岗矿是举国之人力和财力的产物,在砖瓦上刻字以确保质量,那时的工程质量意识可见一斑。

这些砖瓦散落在废墟、枯草、落叶里。我拿回来几块,比较沉。路上,遇到一位朋友,顺势放进他的车里。朋友要去餐饮,我先行回家。以后的几天,我的砖瓦在他的车上奔奔波波,我惦记的心呀,起起伏伏。宝贝这个东西,来源于你的认知,你认为什么是宝,什么就是宝。

谢家集区古墓葬

寿县是楚文化的终结之都,是淮南的宝贝。说到寿县的砖瓦,自然要提到宾阳门。在人心不足蛇吞象石刻的斜对面,有几块青砖上刻着阳文,其中的一块是“建康许都统造”,已经被人们摸得油光发亮。

寿县除了寿春镇,还有瓦埠和隐贤两个老镇历史悠久。这两个老镇的老屋都有青砖,只不过是碎青砖。这些碎青砖上有各种特别的图案——凸出的圆,复式菱形等等。可能是某种特殊用途的砖,通过水运,被用来砌造民居。

2019年夏天,我去寿县采风,途径谢家集区西城嘉园附近,顺路看看正在测量的一座古墓葬。墓室的墙壁用青砖圈砌,弧度流线自然。隐贤和瓦埠民居用的碎砖之一与其图案如出一辙。

临淮关东大街

临淮关是安徽省四大历史文化名镇之一,也有这种碎青砖。在一处两屋夹着的窄巷里,有一条石板小路,这条小路可以直接下到淮河边上。凉风送爽,河水一浪连着一浪。在这里,我发现一块与隐贤风格一样的碎青砖。不过,临淮关更多的是巨型条石,整块的青砖,它还残存一丝州治所的万千气象。

在临淮关东大街,紧邻广运断桥,面对滔滔淮河,还有两处废弃的老屋。它俩都是青砖汉瓦,楼高两层,人去屋空。走近老屋,入眼厚厚的半截断墙,橡皮树把根深深地扎进墙头。老屋里弃置一口水缸,缸上有一道暗伤。木楼梯静静地站在那里,是否曾有佳人踩在上面,发出“咚咚咚”的声响?棕树纤维织的门帘挂在后门,落满灰尘,后院不大,下面是水波万顷的淮河。

春天,一河春水从她家的门前流过,她还年轻吗?心里有没有还在荡着临淮关的情波?

临淮关东大街

临淮关历史悠久,在它的东偏北约3千米处,有一处春秋时期钟离子国故城遗址,成语卑梁之衅发生在那里。它是安徽省现存最完整的春秋古城遗址。

钟离古城是夯土筑起的城墙,呈四方形。它从修建到弃用,时间长达1200多年。夯土城墙历经千年风雨和农业耕作,如今已瘫颓成高高的土垄,但是方形痕迹明显。墙外深深的护城河早已淤成稻田,栽种着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的文化情节。

土垄上,绿油油的麦浪在春风里翻滚着光感。有农民在这里栽种梨树,挖出的陶片散落一边。这是古城里的老陶片吗?是呀。每年挖地都会挖出来一些,耽误种地,要把它们敲碎……劳动者创造了陶片,毁灭了陶片,文化为生活而生,为生活而死。

我捡起几块粉青色的,这是一个陶罐的残片,绳纹明显。这种最本质的美感,在钟离古城素面朝天。

钟离古城土垄及陶片

临淮关和钟离古城都位于凤阳县,凤阳也称中都。这里是朱元璋的家乡,有中都故城。2017年夏天,我来采风时,它正被围起来修复。我进入东华门后,看到巨大的铺路石。那深深的独轮车印,把时间从这头推向那头,好想穿越啊。

中都故城的午门是明三暗五设计,封建等级在偏门面前一览无余。偏门的门洞很深,颇具皇家气象。青砖上有阴文“安庆府怀宁县”“南昌府宁县”等,或是阳文“春字壹号”等。建造都城所用的青砖虽然来自全国各地,却有序、有据可查。

中都故城午门偏门内的字砖

砖瓦与陶片来自大地,厚重无华,自然沉稳,还有一份清雅,这是极简气质凤台县书法家郝玉超老先生,字瓦素,他因为热爱书法而热爱书法,心无旁骛,匠心独运于书法,从来不经营自己。今天,我才真正理解他的深意。

砖瓦与陶片是中华文化最忠实的守护者。它们连起时间,再现事件,历经风雨的侵蚀,向世人诉说心灵深处的故事。你听,或者不听,它们依旧会说在九龙岗的落寞里,说在临淮关的淮水中。

砖瓦砌就的城墙、庙宇、房屋、墓室等建筑,高贵之中有朴实,冷漠的外壳之内是高温烧结的内心,至今温暖不已。

同为砖瓦与陶片,境况却大相径庭。有的在游览胜地检阅游人的目光,有的淹没于荒草。风霜寂寞,它在凋落。但我相信,只要存在过,不管在哪里,它们展示的都是中国之美。犹如我,不管喜怒哀惧与否,我曾在花丛中闪烁。

中都故城花海

《砖瓦与陶片》

作者:崔小红,政协淮南市文史专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