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 推动安徽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

 昵称35929475 2021-06-17
2017年实施优质粮食工程以来,我省严格按照《国家粮食局财政部关于印发“优质粮食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加强组织领导,加大资金投入,强化统筹协调,狠抓督导落实,全面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建设,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在增加优质粮油产品供给,促进农民增收、企业增效、消费者得实惠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
一、主要做法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了省“优质粮食工程”建设领导小组,下设粮食产后服务体系、质检体系和“中国好粮油行动”示范项目建设等三个办公室,负责项目规划、协调、督导等具体工作。各市县也成立了相应领导组织和办事机构,确保项目建设有序推进。
(二)注重建章立制。制定《安徽省优质粮食工程实施方案》以及三个子项项目建设及资金管理办法等,明确建设主体、建设内容、项目申报、项目实施与验收、资金管理、督促检查等方面具体要求。建立健全工程监督、合同管理、公开招标、竣工验收等十余项制度,建立并严格执行项目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
(三)聚力产业扶贫。加大对20个国家级贫困县和11个省级贫困县资金倾斜力度,中央和省级财政资金三年累计安排近6亿元,占中央和省级财政补助资金总额的45%。我省阜南县引入中化农业、中粮贸易、中裕食品等龙头企业,全产业链推动优质粮食工程,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带动农民脱贫致富,促进乡村振兴,形成可复制推广的“阜南样板”。
(四)强化调度督导。借助“优质粮食工程”项目库管理系统等平台,对项目建设进行实时调度,及时掌握项目建设进展,协调解决项目推进中遇到的问题;采取定期督导和“四不两直”随机抽查等方式,实地了解项目建设情况,及时发现整改问题;对工作不力、进度迟缓的,在全省予以通报,并抄送项目所在地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
(五)严格考核问责。将优质粮食工程建设列入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省政府重点工作考核和“五大发展”考核。注重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对工作靠后的进行约谈,逐级传导工作压力,逐项落实工作职责,保证项目建设顺利进行。

图片

省委书记李锦斌在寿县国家粮食储备库检查调研粮储工作
二、项目建设情况
全省优质粮食工程三个子项总投资56.1亿元,中央财政补助12.4亿元,占总投资额22.1%;省财政补助2.4亿元,占总投资额4.1%;市县财政及企业投入41.3亿元。目前我省优质粮食工程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已基本完成建设任务。
(一)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建设。全省粮食产后服务中心项目总投资14.78亿元,其中中央和省财政补助资金3.79亿元,占总投资的25.6%。目前全省共建成粮食产后服务中心项目310个并投入使用,其中2017年度项目144个、2018年度项目136个、2019年度项目30个。
(二)粮食质检体系建设。全省粮食质检体系建设项目总投资3.35亿元,中央和省财政补助资金1.66亿元,地方补助和单位自筹资金1.69亿元。目前我省58个项目已经全部建成,其中2017年度项目15个,2018年度项目26个,2019年度项目17个。新增检验仪器设备2272台(套),新增办公及实验室面积1.67万平方米。
(三)“中国好粮油”行动计划。“中国好粮油”行动计划(2017—2019)安排示范企业76个,总投资33.57亿元,其中中央和省财政补助资金7.84亿元。2020年新增项目7个,总投资4.1亿元,中央补助1.21亿元。2021年省财政安排专项资金0.28亿元。先后遴选确定30个产粮大县为“中国好粮油”行动计划示范县,择优确定5家国有省属企业为省级示范企业。各示范县和示范企业按照实施方案明确的时间节点、实施内容全力推动项目建设,项目进展顺利,提前完成优质粮油增产和农民增收目标任务。

图片

省长王清宪在淮南调研农业水资源环境
三、主要成效
(一)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助力节粮增收。重视项目建设,注重运营管理,指导建成项目切实发挥效用,创新经营和服务方式,为节粮减损、助农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是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全省310个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分布在16个市65个县(市、区),实现产粮大县全覆盖。新增粮食烘干能力7.2万吨/天、清理能力2.5万吨/天,形成布局合理、能力充分、设施先进、功能完善、满足粮食产后处理需要的新型社会化粮食产后服务体系。    
二是运营模式转型升级。出台粮食烘干享受农用电优惠政策。制定《安徽省粮食产后服务中心运营管理指导意见》,指导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开展代清理、代干燥、代储存、代加     工、代销售等“五代”服务。2020年全省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干燥、清理等服务粮食297万吨、收储粮食488万吨、销售粮食332万吨。
三是节粮减损成效明显。2020年洪涝灾害期间,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及时烘干受潮粮食以及高水分粮3.8万吨,最大限度减轻灾害损失。2020年全省产后服务中心为农户节粮减损12.5万吨,相当于25万亩耕地的产出,实现助农增收2.6亿元。
(二)粮食质检监测体系保障粮食质量安全。抢抓政策机遇,争取资金支持,统筹资源配置,全力抓好粮食质检监测体系建设和运营工作,为保障粮食质量安全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一是粮食质检体系更趋完善。全省建成1个省级质检中心、16个区域性市级质检站和37个县级质检机构,形成了以省粮油质检站为龙头,国家挂牌区域性粮食质检机构为骨干,县级粮油质检站和骨干企业检化验室为基础的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
二是粮食质检能力大幅提升。目前全省粮食检验机构人员共有338名,中级检验员及以上的占30%,其中专业检验人员206名。粮食行业整体检验监测能力得到显著提升,省级粮食质量监测中心能够检验粮油质量等级、储存品质、食品安全、添加剂及非法添加物、微生物、转基因等6大类指标中的255个参数。市县粮食质量监测站至少能够检验6大类指标中的110个参数。
三是粮食质量安全保障有力。省市县三级质检机构明确分工、优化服务、激发活力,逐步构建“监测服务政府、抽查服务监管、检测服务产业、测报服务农户”的服务模式。
 2020年安徽省市级以上站点共检测样品23272份,完成2958万吨粮食安全监测工作。    

图片

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邓向阳在省发展改革委主任张天培等领导陪同下在宿州粮库检查调研
(三)“中国好粮油”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坚持规划引领,典型示范带动,突出“五优联动”,促进“三链协同”,优质粮“产购储加销”产业链不断完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带动种粮农民增收,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一是延伸粮食产业链,促进农民丰产增收。支持示范县、示范企业将粮食产业链向种植环节延伸,加强优质粮源基地建设,探索绿色粮食种植模式,实现优质粮源基地面积、产量不断增加。全省粮油加工企业优质粮食基地和订单面积1721.8万亩,优质粮油增产量727.6万吨。支持发展优质专用粮食,实行“按图索麦”。建立市场化粮食收购融资担保机制,创新推广“政银担”合作模式,着力构建“优粮优价”机制,全省市场化收购日趋活跃,加工企业开展订单加价收购优质粮食,累计带动农户增收18亿多元。
二是提升粮食价值链,促进产业提质增效。加大科技研发平台建设,建立安徽米制品、面制品研发基地,采用新工艺、新技术,研发新产品。支持粮食企业探索绿色、生态、循环发展模式,提高粮食综合利用率和产品附加值,把一粒粮食吃干榨净。推进粮库智能化升级改造,推广科学储粮新技术,实行分品种、分仓存储,开展省级储备粮“优粮优储”轮换,向绿色、优质、安全要品质。组织制定4项“安徽好粮油”团体标准,引领产业升级。安徽已拥有粮油类中国驰名商标31个、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19个、“中国好粮油”产品15个。“皖美粮油”在全国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大幅提升。2020年全省粮油加工业总产值达2806亿元,位居全国第三位,产业经济逆势上扬。
三是打造粮食供应链,保障市场有效供应。统筹推进“放心粮油”“主食厨房”、军粮供应、成品储备、应急供应网点等“五位一体”融合模式,构建高效便捷的优质粮食供应网络,确保粮油供应不断档、不脱销,助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积极推进沪浙苏皖粮食产销战略合作,举办中国安徽名优农产品交易会,承办中国国际粮油粮机展览会。全省现有“放心粮油”网店2801个,示范企业拥有线下网点9481个,优质粮油产品市场供应量928万吨,线上线下销售优质粮油901万吨。
四是构建粮食数字链,促进“三链协同”。加快数字粮食发展,推进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在粮食领域的广泛应用,以数据共享和创新应用促进粮食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三链协同”。支持中化农业自主开发MAP智慧农业系统,在粮食种植环节提供地块可视化管理、农田精准气象、病虫害监测预警、线上农事管理等服务,以及种植过程关键数据全程可追溯。建设覆盖粮食收储、加工、配送、销售各环节的“智慧皖粮”信息化系统,包括省市县三级平台、1061个收储库点、347个大型龙头加工企业、48个“堡垒型”应急企业等,实现粮食业务全环节信息的自动采集,形成了覆盖全省的涉粮大数据资源池。(作者系安徽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党组书记、局长)   

图片

图片

来   源丨粮油市场报

总值班丨刘新寰  统筹丨刘超  编辑丨从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