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看不懂就对了,这就是传说中的“苏州码子”,我国一直沿用到解放后的传统计数方法。它广泛的应用于商业和生产,自然也用在工匠和建筑师之间。不了解它,显然就无法看懂古代的票据和图纸。 虽然“苏州码子”在生活中已经不再使用,不过,它竟然还走进了好莱坞,大大地让世界惊艳了一把。 《神探夏洛克》中的苏州码子 《 侦探夏洛特》剧照 丨脱胎于“算筹” 丨明代诞生于商业发达的苏州 丨计数方式 丨前方高能烧脑,慎入 前方高能烧脑 举个栗子: 横排写法 〤 〇 〢 二 拾 竖排写法 拾 〤 〇 〢 二 丨在全国流行 丨20世纪初,逐渐被取代 起初苏州码子只是在民间流行,后被用于官方。 京张铁路上的苏州码子 以下内容来自微信公众号“看见苏州” 作为中国人自主修建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对于中国人来说意义非凡。近几年,车站的工作人员先后几次在铁路沿线发现多块刻着“苏州码子”的石碑。 作者|张辉 作为中国第一条完全依靠自己力量设计、施工、管理的铁路,京张铁路早期标志上的数字均用中国传统数字“苏州码子”进行书写,有着非常鲜明的时代特点。 目前发现的标志有:两块写有符号“〥〩”和“〦二”的标志是以公里为单位的“里志牌”,对应“59”和“62”,位于京张铁路59公里和62公里附近,表示该处的铁路里程。刻有“〣三上(33上)”和“〣二下(32下)”的标志,是京张铁路早期的“坡道牌”,表示该位置为1/33的上坡和1/32的下坡,恰好印证了京张铁路青龙桥人字形铁路的大坡道。 京张铁路里程计量单位换算复杂众所周知,京张铁路是清朝末期修建的,那时“公里”这一长度单位还没有推广使用,不应该出现以“公里”为单位的公制里程标志,清末时期通用的计量单位应是“清制华里”。但在车站工作人员发现的几块里程标却是以“公里”为单位,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为弄清这个问题,首先要对当时的里程计量单位进行分析。詹天佑先生所著的《京张铁路工程纪略》(以下简称《纪略》)中,对线路里程的描述本身就使用了很多不同的单位,例如“尺”、“链”、“橛号”、“里”、“丈”等。 受当时测绘条件的限制,詹天佑先生勘测线路的数据均为英制单位,并以英尺为基础。《纪略》中的“尺”指的就是“英尺”,且每100英尺为一链,分配一个橛号,“橛号”在铁路修建及日后运营过程中被广泛用于标记建筑物及技术设备的位置。 由于京张铁路是清政府的官办铁路,考虑到国人习惯,也使用了“里”、“丈”等传统单位。根据《纪略》中的记载,京张铁路所采用的清制和英制单位换算关系与通行的方法并不一致,为1里=18链(橛号)=180丈=1800英尺,具有自身的特点。同时《纪略》中也明确指出,“'里志牌’以志里数,凡十八链为一里,即一百八十丈”,由此可见,京张铁路建成之初的里志牌(里程碑)是以“清制华里”为单位的。 从“清制华里”到“公里”的里程标志变化随着时代的发展,民国时期社会各个领域开始推行公制单位,而京张铁路也已展修成为京绥铁路。 根据《京绥铁路规章汇览》记载,1919年1月7日京绥铁路管理局颁布了第三号训令:“国有铁路第六次联运会议第十四议决案采用公吨公里制度议定于民国十年一月一日为实行更改日期。”京张铁路由此开始采用“公里”作为里程单位,并对沿线的里程标志进行重新布置。 京绥铁路管理局还将所辖干支各线的车站中心里程、道拨房及监工处位置、侧线长度等制成“英尺”、“营造尺”、“链数”、“英里”、“华里”、“公里”等不同单位间的换算表,以便工作人员更好地熟悉换算关系。 这一变化的过程也恰好被照片真实地记录了下来。在京张铁路建成初期拍摄的《京张路工撮影》中,五桂头隧道南口的有一块标记为“〡二〇”(120华里)的里志牌。由于后来改按公里重新布设沿线里程标,因此1926年刘先觐拍摄的《京绥铁路沿线风景》里同样位置的照片中已见不到这块标志。 将苏州码子这种中国传统数字应用于京张铁路,体现了京张铁路是清政府官办的性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当时修筑京张铁路完全依靠国人自己的力量,不仅采用中国自己的工程师,数字也使用的是中国自己的计数方式,这些标志上的符号正好印证了这一点。 京张铁路以大坡度闻名于世,詹天佑先生在青龙桥附近巧妙地采用“人字形”设计,不仅解决了火车上下大坡道的问题,也使得当时开凿八达岭隧道的长度减少了一半,青龙桥车站展出的老坡度标正是对此的有力证明;而从“清制华里”到“公里”的里程标志的变化,则很好地体现了清末民初社会的发展,公制单位的应用更是与世界同步接轨的标志。 青龙桥车站的这些苏州码子书写的标志,不仅见证了京张铁路的百年变迁,也让人们从另一个独特的角度去探究京张铁路的百年历史,可谓小标志折射大历史,其意义非同一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