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何说“五十望人三不争,六十望棺三不有”?古人的话,很有道理

 无风起念 2021-06-18

我们都知道,俗语通常是告诫后人为人处事的经验之谈,虽然是不同阶段的人生准则,但大部分的俗语是告诫孩童和年轻人,关于告诫“花甲老人”如何为人处事的俗语,从古至今屈指可数,毕竟老人人生经历丰富,也已经有自己的为人处事之道,因此需要告诫的也不多。因此,“五十望人三不争,六十望棺三不有”这样一句俗语显得尤为重要。

这句话看似不好理解,因此“望”成为理解的关键。也就是在说,五十岁的时候应当将寄望于后辈,而六十岁则是为自己寻觅一口好棺材。人到老年绝不能过度劳力劳心,应该留给后辈更多选择,将希望寄托给后辈,相信长江后浪推前浪,后人一定会有更高的成就。

而人到了五十岁,也就是到了与世无争的年纪。至于要放下对什么的追求呢,当然有“三不争”,权利、金钱和地位。当然也还有很多,主要是希望老人可以有随遇而安的心态。就是告诫老人切记不可患得患失,同时留给后辈更多主动权和自由的空间,才能协调好家庭关系。

俗话说得对,“五十不建房,六十不种树。”可见得人老了,容易固执,经历也大不如前,重大决策已经没有办法考虑得那么周全了,因此做的决定常常容易失误也心力交瘁。

而这个年纪的老人,子女们正值壮年,身强力壮,能够经得起更多的磨练。透过不断的磨练,提升自己的自信心和树立威信,锻炼独立面对困难和面对家庭事务决策的机会,更加有责任面对自己。

而“六十望棺三不有”,很容易被认为是要备着一个好的棺材,等待生命走到尽头。但其实“三不有”才是这句话的核心。“三不有”指的是万事不要有太大期待,放下得失心,不要过分担心、插手子女的事,在家族事务上由子女主导,安心颐养天年。如果这个时候还处于高度的焦虑和紧张之中,为子女的事担忧,压力会产生健康问题,加速老化,生病了也为子女造成负担。不如放下心事,淡然处之,安心面对自己的生活,做个平凡快乐的老人,家庭关系也能够比较顺心。

但到了这个年纪真的就没有使命了吗?其实并非如此,人活一世,总有自己未竟的遗憾,将自己的时间安排在完成自己的心愿上。为儿女操劳了大半生,也要多留时间给自己。无事郁郁寡欢是这一时期老人最忌讳的心态,只有为了自己生命中的愿望活下去,才能够活得有激情,也提高了生活质量。健康的心态和健康的身体,儿女照顾起来才更加没有负担感。

儿孙自有儿孙福,子女应该更加安排好自己的事情,尽量不让父母操心,给予父母平静的晚年。而父母也要给予儿女足够的自由,去决定他们自己的事,养成对自己人生负责的能力,你们说是不是这样呢?

老祖宗留下的智慧可谓无穷无尽,浩如烟海。从识人、处世到生活,古人早已将世间万物看透看尽,如文中的两句俗语,简单的两句话,便能看透一个人的人生走向,让人受益匪浅。

中华文化五千年,若想窥见老祖宗的一二智慧,最好的方法是从哪里入手呢?当然是从书本上了,那是最古人智慧最精炼的总结,可谓字字精华。

那么到底该看什么书呢?冯梦龙的《智囊全集》再合适不过了,很多后人写作借鉴的智慧,都能从这本书里找到踪迹。本书共包含了1000多则小故事,并且每则故事都有对应史实,并非信口开河。


参考资料:《智囊全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