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维:篆刻作品千人一面,都是展览惹的祸!

 攸州刀郎 2021-06-18


图片

好的篆刻作品要符合两个标准:第一,要有传统精神;第二,要有个性化语言。二者缺一不可。所谓传统精神,是要求作品在精神内核上符合艺术史的发展规律,这就要求作者有较深厚的文化修养继和较高的艺术品位,否则不能抓住艺术的核心层次,无论是传承还是出新,都要基于此。所谓个性化语言,指的是作品要区别于其他人的作品,这里所说的“其他人”,既指今人,也指古人。当下篆刻展览入选作品面目雷同,其实就是当代作品同质化的重要表现。

当下篆刻展览上的作品,占大头的主要是两种印风,一种是以古玺为基调的大写意印风,还有一种是以元朱文为基调的工稳印风。在数量上,这两种印风在当代篆刻展览上占有绝对的优势。由于展览的导向作用,很多作者一窝蜂的模仿篆刻展的获奖作者,这就导致了当代篆刻作品在整体上面目雷同,缺乏个性。

图片

△小名乡阿姐(吴昌硕刻)

图片

大匠之门(齐白石刻)

圆朱文印作品的审美指向比较单一,要求空间均匀,线条干净。空间的均匀限制了章法的可探索性,对比型章法在这种风格下几乎不再适用,有的只是线条的均匀排布,有的作者甚至已经开始用电脑来自动安排作品的章法,将印面上平行等距地排上若干横竖线,然后再将篆书笔画按照画好的格子一一填上,这已经与艺术的本质相去甚远。线条整齐干净,其实是削弱了刀法的表现性,甚至说是将刀法归零,而篆刻的艺术性是由章法、字法、刀法构成,三者环环相扣,缺一不可,魏杰先生有过一句非常精彩的论述:字法是保证,章法是基础,刀法是灵魂。圆朱文过度格式化的线条其实是剔除了刀法的技法属性和审美属性,缺少了这个元素,篆刻作品是不可能臻于一流的。我们看吴昌硕、齐白石、黄士陵,无不是刀法大家,可以说,支撑他们印坛地位的,很大一部得分因素就来自他们各不相同的刀法。在这三家面前,王福庵、陈巨来,无论如何都是要弱一个层次的。有志于篆刻艺术的作者,不能不深入思考这个问题。

图片

图片

图片

末伎游食之民(黄士陵刻)

元朱文印可挖掘的空间极小,又有着明确的审美要求,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同类风格面目雷同化。从这个角度来说,写意印章法、字法、刀法均有较大的挖掘空间,可以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但恰恰相反,展览又将这个本可以百花齐放的印风,导向了同质化。我们对当代篆刻展览上的写意印风进行考察就不难发现,其面目大致是这样的:首先,印面要大,不大不足以引起评委的关注,前几年,大印一般五六厘米左右,近两年大至十厘米甚至二十厘米。其次,章法要有强烈的开合,对比强烈的章法正好与硕大的印面相匹配,无开合不足以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怎么制造开合?最重要的就是在文字选择上用大篆,小篆字字均匀无法制造开合呀!这就导致了大篆古玺成为流行印风的原因。再次,篆法要纯熟,否则无法评委在印章里看到你的书法功底,故而我们看到近年展览上的大古玺风格作品,无不是圆熟的篆法配以“恰到好处”的刀法。最后也就是要“恰到好处”的刀法。怎么才是恰到好处?全用双刀不行,全用双刀,线条两侧光滑,没有崩裂的效果,缺乏冲击力,不能证明你刀法的游刃有余;全用单刀也不行,纯学齐白石,没有新意,何况,纯单刀是难于匹配纯熟圆转的篆书。

图片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王福庵刻)

图片

下里巴人(陈巨来刻)

硕大无比的印面、开合强烈的章法、圆转纯熟的篆书、恰到好处的刀法,这四点加起来就是当下篆刻展览上写意印获奖作品的最典型风貌。这样的作品不能说不好,只是这些本应该个性化的艺术语言,被量化成了评判的指标。篆刻作者们为了能在展览上入展、获奖,按照这些量化了的指标进行所谓的“创作”。这就造就了当代篆刻千人一面的现象。近期《书法报》举办了一个“青年篆刻百家批评”活动,邀请了当代数位有影响力的名家对遴选出来的一百二十位篆刻新秀进行评点,在专家评语中,多处出现“面目雷同”的评价,这确实说出了当代篆刻存在的问题,但我们深究一下,这何尝又不是近年篆刻展评委保守思维的产物,年轻一代为了在展览上崭露头角,不得不迎合评委,不得不按照评选的标准来创作作品,甚至可以说,这些作品就是为了迎合展览,迎合评委而进行创作的。所以说,当下的篆刻展,评选不出突出个性强烈、面目突出的作品,因为评委容不下这些个性强烈的作品,能接受的就是这些四平八稳,中规中矩的平庸之作。

当下的篆刻展选出的作品,俨然就是八股文式的所谓“创作”,每次展览上选出来的作品就是下一次展览投稿的范本。这样的评选机制下,篆刻创作有统一而精确的评判标准,既然如此,我们又如何苛求年轻的作者去创作与众不同的作品。

图片

当然,我们也看到,在元朱文印和大写意古玺之外,我们也看到了一些“中间路线”的作品,有部分作者开始关注明清流派印,关注秦印、汉印、隋唐官印,这是好现象,但是这些作品过度依赖传统印式,过度模仿,不敢越雷池一步,俨然成了古人的复印机。

当代的艺术创作欲求个人面目,重要的观念出新,胆敢独造。取法明清流派印,其弊端往往在于囿于古人的成式,亦步亦趋,难臻妙境。赵之谦在评价吴让之的印作时就曾说:“让之于印,宗邓氏而归于汉人,年力久手指皆实,谨守师法,不敢逾越,于印为能品。”可见,墨守成规不应是印人的最高理想。取法秦汉印、隋唐官印的篆刻作者,同样存在对古印的机械模仿,青年印人应该要自问:当我们刨去古印印式,还剩下多少东西使我们自己所创造的?

参加展览是当代印人,尤其是年轻印人获得认可的重要方式,我们历数近年较有成绩的青年篆刻家,哪位不是在展览上披荆斩棘、屡获大奖的作者,有谁能够游离于展览之外而为印坛所接纳?但是,当展览成为批量制造雷同作品的机器,我们也要试问篆刻展的评委们?你们是否有足够的眼力和包容心容纳在格式化标准之外的作品?你们是否具有艺术史的眼光?青年篆刻家也要理性看待展览,这只是在一定条件、一定审美指向的基础上的海选形式,这种评选机制并不符合艺术史的发展规律,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当代展览背离了艺术规律。十余年前,甚至数年前,曾经在展览上叱咤风云、获奖无数而如今已杳无声迹、寂寂无闻的作者大有人在,艺术史正在大规模的淘汰八股文式的作品,篆刻工作者要警惕!青年篆刻家还要有大志,有远见。当代的篆刻展对于促进印人初期的进步有一定意义,对于思想已经比较独立又有志向的作者,这种评选弊大于利,很可能会束缚个人艺术的发展。


作者简介

图片

陈维,1988年生于景德镇,南京艺术学院在读博士、江苏第二师范学院讲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思考问题

请问他是谁?

从刻刀的行进方式来看,刀法无非冲刀、切刀及冲切结合这三种。清代有一位篆刻家,却总结出了十三种刀法(正入正刀法、单刀正入法、双入正刀法、冲刀法、涩刀法、迟刀法、留刀法、复刀法……),让人越看越玄,不知所从。请问您知道他是谁吗?他有什么代表性的篆刻理论著作?他属于哪一个篆刻流派?明清流派中,您最喜欢哪位篆刻家的刀法和线条?

图片

金石君会在所有留言的印友中随机抽取一名幸运印友,赠送一份神秘小礼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