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不点蓝字关注,机会就要飞走了哦 作者/何贤华 离开故居多年,但故居樟树伟岸的身影,依然挺立在心中。 故居座落在小山的右侧,依山而建。十几户人家簇拥在一起。一律是座南朝北方向。这样座向的房子,叫我们受苦不少。夏天时候,尽管山外狂风怒号,可室内进不来一丝儿风,叫人闷得慌:到了冬天,北风可是一个劲儿鼓吹,即使穿上厚棉衣,也会寒意阵阵。屋顶上太阳就是照不进来,直到午后三点钟才与我们匆匆接上一个吻又走了。然而,祖辈们一代又一代居住着,暑往寒来,上演同样的景象。我真佩服他们的耐力和恒心。 在安静又充满笑语的湾子里,唯有湾门口挺立着一棵高大粗硕的樟树,给生活中的人们带来绿意,带来清凉,带来勃勃生机!祖父曾告诉我,在他小的时候,这棵樟树就这样生长着。将近一个世纪过去,它依然苍郁翠绿,碧叶盈盈,像是壮年的汉子,透着成熟,魅力的阳刚之气。 樟树约十几米高,树身要三四个成年人才能合抱。树体离地面三米处,又陡生四根树杈,犹如四把大伞,直刺苍穹。树干上虬曲的枝条,长短不一,粗细不匀,上面繁衍着密绿的叶子。树皮纹络清晰,斑驳无序,十分粗糙,俨然一张憔悴的老脸。 春天,大地解冻,万木逢春,樟树犹如妙龄女子,尽显妩媚风采。嫩绿淡黄的叶子,透明柔软:呈条状的花蕊,上面布满茸茸的粉粒,连枝条也泛着活力。一阵风来,满树簌簌作响。那幽深淡淡的清香,溢出好远好远…… 最忆是夏天。记得七八岁时,在艳阳高照的午后,湾里大人小孩争先恐后到树底下乘凉。他们搬来凳子或椅子,在遮天蔽日的樟树下,静享凉风吹拂,释放疲惫的身躯。上年纪的老人,有的靠椅小憩,有的闭目养神,有的断续拉家常:年轻的媳妇们闲不住,要么纳鞋底,要么缝补衣服:最不省心的是我们这群娃,在大人之间冲撞,或绕树嬉戏,常惹得大人们一声声斥责……尽管日头毒辣,樟树以茂密的枝叶,将日光挡得严严实实。树底下的阴意叫人懒慵欲睡。有时,暴雨来袭,树底下不会有水流过。 转眼秋天到了,樟树的绿叶中夹杂不少的黄色,如果不仔细看,以为长着花儿哩。经过夏日的曝晒,有些叶子枯了,在风的作用下,纷纷飘下来。那也是可燃的柴禾呀。 冬日,寒风来袭,冷霜敲打。一场大雪过后,樟树仿佛一夜之间白了头发,在冬阳照耀下,熠熠闪亮。 就这样一年又一年,樟树在人们呵护与亲昵中走过春秋冬夏。 十几年前,有一群不速之客一一白鹭入侵进来,在樟树枝杈上搭窝安家。放眼望去,树上一片煞白,上百只白鹭跃上枝头。或引吭高歌,或打情骂俏,或枝间扑打追赶。那惊叫声,嚎吼声,凄厉声,不绝于耳。更有甚者,它们随意拉屎吐脏,路过树下,稍不留神,就被鸟屎击中,叫人哭笑不得。 从岁月的轮回中,我慢慢懂得祖辈们的安居乐业。虽然他们饱受环境的困顿和摧残,仍然有条不紊地生活着。他们知道,不管住处哪里,克服环境是生存的首要条件。尽管经受着贫瘠,艰辛,困苦,可心中对末来的期望没有变。凭着笃定的信念,才把生命一代代延续下去。 此时,我对祖辈们惊人的选择肃然起敬!正如樟树那样,坦然面对风雨,走过漫长的岁月,历炼了顽强的筋骨,才会枝繁叶茂。 故居的樟树,在夕阳的辉映下,在袅袅炊烟的陪伴中,在荷锄归来的人们穿过绿阴的景象里,难道不是一幅暮归素描图? 作者简介 何贤华,男,1964年生,湖北蕲春县狮子镇人。教师。1988年参加《春风》杂志社函授学习。做过多年电台通讯员。2003年曾供职于《羊城晚报》社。先后在《黄冈日报》《湖北农民报》(现《农村新报》)发表通讯(消息)和散文之类文章。涉及小说诗歌,尤其偏爱散文。 最接地气的公众号 敬请您的关注 长按上面的二维码可以关注本公众号 关注是最贴心的支持, 转发是最温馨的鼓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