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蕲春梅新胜谈文学和艺术

 家乡文化天地 2021-06-18

作者/梅新胜(蕲春县青石镇)

巴尔扎克说过:“艺术作品就是在最短的篇幅惊人地集中最大量的思想”,巴尔扎克他是一个小说家,以写小说维持生计的小说家,他说出了所有艺术的特征——那就是容量无限大,一幅画也好,一篇短文也罢,都需要在较小的尺寸(文字)之间表达最大量的内涵,思想、情感和力量,只有这样的作品,才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历史的检验,我喜欢看徐悲鸿的《愚公移山》、《巴山汲水图》,还有蒋兆和的《流民图》,在国难深重时刻,一个人的抗争,就是整个民族的抗争,一个人的呐喊,呼吁,就是整个民族的呐喊和呼吁。

以前没有网络和高铁,也没有微信,QQ等交流工具,人和人之间沟通和学习,需要很长的时间,他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也非常有限,现代人比以前有了更多的便利和快捷,但是为何不能产生更优秀的作品呢?写文章和绘画,都需要积累大量的素材,大量的阅读,不停地练笔,不停地思考,如果光有练笔,而没有思想和阅读的深度,这样的作品往往有些浅薄,如果只有阅读和思考,没有构思和表达,那么你的思想和才华只有烂在肚子里——思想、情感和表达,这是缺一不可的。古今的大文豪,大艺术家,无不是博览群书,学贯中西,才华横溢而又个性鲜明的人,这也是所有艺术最鲜明的特征。

最近我在练习字,在以前,我没有看到过任何一本字帖,出生草根的我,不可能懂得字也可以成为一门艺术,在普通人的眼里,艺术是蒙娜丽莎的微笑,艺术是《清明上河图》,艺术是梵高的向日葵,艺术是莎士比亚《哈姆雷特》,艺术是鲁迅的《祝福》,艺术是郭沫若的,《女神》,那年我在绍兴钱清的时候,我看到了王羲之的《兰亭序》,涂涂改改,非常的潦草,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怎么理解不了,这也算是艺术?!

正像我理解不了鲁迅的《祝福》和《阿Q正传》一样,作为一个爱好文学的人,如果看不懂鲁迅,看不懂《兰亭序》,这有些说不过去。如果只是走马观花,如果只是浅尝则止,这样的厚重和博大,或许只是一种风景。“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不光要看,要仔细品味,还要去练习,去操作,最好的理论也只是理论,如果没有和实践相结合,这样的理论只会陷入空洞和苍白。

文字和线条只是技巧,如果没有文字和线条的基础,要想成为一个艺术家,成为一个文学家,那无疑是痴人说梦,文字和线条来自平时的练习,但并不是练习的时间越长,水平就越高,巴金先生在20多岁的时候就写出了《家春秋》这样的巨作,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一炮走红,苏东坡是一个全才型的人物,他写文写字好像从不构思,但是篇篇精彩绝伦,这就是所谓的文无定法,艺术也没有定法,靠的是自己的悟性,天赋和机缘巧合。徐悲鸿先生曾经说过,孩子们的绘画是最美的画,因为孩子的眼睛是充满童真和好奇的眼睛,他们的眼睛里世界没有功利,也没有杂质,所以他们能画出自己心里最美的世界,所有的艺术,其实是相通,都是表达最美、最真,最善的世界。





作者简介

梅新胜,1990年出生,湖北蕲春桐梓乡人(今属青石镇),初中文化,职业工人,从小酷爱写作,2015年好友邀请让我走进文学,迄今为止已有三部长篇小说《佳宝传》。《贵州青年》,《诡异古宅之鬼陵的传说》以及散文、短小说、诗歌数百篇。分别发表在江山、盛京、执手天涯文学网站,得到多位老师的编辑和众多读者的喜爱。其中有些作品多次被刊物选中上刊,现为盛京文学网美丽团社宣传部长。当代知名作家,诗人。

我的创作宗旨:以不成熟的笔,讴歌真善美,写尽人间真情,弘扬积极向上的主旋律。

最接地气的民间文化公众号

欢迎您的关注

欢迎您的转发


↓点击下方

“阅读原文”

查看更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