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莫高窟——满世界都是菩萨的微笑

 一河水 2021-06-18

  敦煌一直是我想写却不敢写的远方。它不仅仅是一个曾经到访城市的地名,在去之前就感觉它遥不可及;更是真正到了以后,与它厚重的文化历史相比,自己太过渺小与轻飘。


  从嘉峪关到敦煌370公里,至少要走4个小时。从嘉峪关出发那天,清晨大概是4点钟左右。司机跌跌撞撞,踉踉跄跄;我们坐车里摇摇晃晃,昏昏欲睡。在中间停顿去了一趟瓜州外,中午十一点左右抵达了敦煌市。

  魂牵梦绕的莫高窟就在那里。

  因为莫高窟景区承载能力有限,很早就实行了网上预约制。我是后来在书上才知道,一天是6000人次的参观名额。如果错过了预约,将与千年莫高窟无缘。念及此,便觉得起再早、多辛苦都是值得的。

  千年的莫高窟,值得你付出。

  但只是来到还不够。旺季时,莫高窟只开放8个窟供游客参观,而淡季能开放12个窟,整整多了8个!但要知道,西北的旅游淡季(12月1日至3月31日)正是寒冷刺骨的冬季。严寒,包裹着大地。为此,我曾羡慕敦煌市人。他们可以任意支配时间,在每个假期、周末,多来几趟洞窟,尽可能多的一饱眼福,享受浩瀚无穷的艺术宝库。

  像莫高窟这样世界文化遗产,正在以人力无法抗拒的因素下,缓慢消逝。环境、气候、病害、消融,自身的衰老,都在不同程度的损毁莫高窟内的精美绝伦的壁画和那些生动惟肖的彩塑。

  因为参观窟内不允许拍照,只记得去看了几个隋唐以前的洞窟,还有那个巨大的卧佛。俗称,涅槃寂静,包括九层塔的巨佛。每进一处黑暗的窟内,讲解员就会拿手中细小的手电筒照射出微弱的光芒,供游客观赏。手是不可以触摸这些脆弱、娇贵的文物。但眼睛会被这些高贵的艺术品所吸引,恨不能练就“过目不忘”的本领,等以后慢慢回味。

  莫者,不可能、没有也。莫高窟的意思,就是说没有比修建佛窟更高的修为了,修建佛洞功德无量。

  让人赞叹,古时的人,那样有智慧。他们对于另一个世界的描绘,充满了无穷的想象。描绘的画面就像亲身到过一样,形象逼真,充满无穷想象。头顶的藻井图案也非常美,几何对称、有规则排列,既丰富了窟内色彩,又起到了美化装饰的作用。

  尤其是菩萨像、侍者像,表情松弛、庄严肃穆,有静态的含蓄,又有神圣的崇敬。那种对视,满世界都是菩萨的微笑,足以净化心灵。

  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敦煌的莫高窟,又称千佛洞。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

  历史、文化、艺术、雕塑、建筑、考古……小洞窟内包罗万象。先人们用一千多年的时间,不断营造、加持、敬香、礼拜,让后世的我们赞叹民族文化精神如此丰富多姿。从原料的加工,描绘对象的选择,到不断装修扩大,都显示出极高的审美趣味和水平。

  在墙壁内,反弹琵琶的舞者,飘带蜿蜒的飞天,睚眦嗔怒的金刚菩提,又或者是善眉低垂的佛陀,都为我们展现了不同风格的艺术内涵。还有北魏洞窟九色鹿的故事,代表着“鹿王本生”,是从小就听过的故事。我在随后就挑选了这样带有“九色鹿”故事的蓝色丝巾。它让我想起在莫高窟看到的壁画、雕塑,本性中善良还有无私的智慧。

  而莫高窟的讲解员也为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为我们讲解的美女身材娇小,很清秀,像南方姑娘,声音也不高。我们在窟里虽然带着耳机,但需要万分安静,才能听清她的解说。她那种不卑不亢的神态、有内涵的举止,要有很多知识储备,才能胜任这项工作。也许整日和这些天龙八部相处,人都会变得谦逊而又有涵养。她们的穿着也像飞天呢,是粉绿色的上下两件衣服,很得体。

  后来,当有位教授告诉我,他不肯去莫高窟,不是不想去,而是去一次,少见一次。受人类活动影响,窟内二氧化碳、温度、湿度等受人类活动影响。如果人员密集,势必会加速窟内壁画损坏,造成不可挽留的损失。我为他的这种品质而生崇敬之情。

  戈壁荒漠、日月星辰,营造千年的洞窟仍旧斗转星移,永不停歇。我觉得窟内的一切都是有生命力的,花开花谢、潮起潮落,不变的是我们对于某种精神、艺术的崇拜与赞叹。

  举头三尺有神明。当我们欣赏他们的时候,他们也许在静静审视着我们。

  在莫高窟,我感受到时光缓慢流逝,慢到能与一千年前的时空相遇。想想,这缘分太深,是恩赐,能够邂逅,便已知足。

  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心为之颤抖。  

  读《樊锦诗自传》

  你仔细看樊锦诗先生的这张照片,80多岁的老人看上去仍旧眉目清秀,表情淡然温和,一点儿也看不到岁月在她脸上刻画的痕迹。

  人说相由心生。因为“心归处是敦煌”,而敦煌中住的,是修行了上千年的神明、佛陀、菩萨……跟这样的神仙朝夕相处,心自然会明净,清澈,人又怎么能不年轻?

  我看樊先生的这本书,书里除了提及她在一些场合的发言,为什么会来这里工作外,还有作为知识分子的良知,为守护千年莫高窟奔走呼号的情节。虽然是自述,但也有很多动人情节的体现,让我从不同角度了解到关于莫高窟的历史、现在的保护,以及一代代莫高窟人的坚守和传承。

  很多故事是我之前参观时不曾了解的,也有很多细节可以说是对参观的补充说明。现在回想起来,真的是有种“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身处在莫高窟洞窟内,心无旁骛,只想在有限的时间内,大饱眼福。却不曾想还有如此多的幕后故事。

  樊院长身材不高大,文弱书生。但并不影响作为女性,用柔弱的身躯,在西北,这片广袤、荒凉,飞沙走石的环境中,创造出比男性更为坚韧的精神。

  有些精神的财富必然创造的很慢,要经过时间、众人的考验,甚至还带有轻蔑与诋毁,但没有这种缓慢的,坚持不懈的努力,社会将变得肤浅与世俗。

  我很庆幸,生活的时代还有这样耐得住寂寞的人。她无愧是敦煌的女儿——这一最高评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