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读书,你该如何教育孩子?

 金星狼 2021-06-18


人常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意即人的性格是与生俱来从骨子里带来的,先天性的因素占主导地位,就恰似今天我本记划写一篇城市话题,不想却引发对往昔的回忆,这一回忆就有些伤感,有些伤感就有违初衷,于是乎数千字就成了垃圾,直至此刻静坐在电脑台前写下了这样的标题,才试图把思绪改弦易辙,因为我明白,许多人为孩子的教育茫然无力,同时我想到了下班路上一同事的感慨,同事说:现在有些学生的家庭还相当窘迫,却不顾及家境,上完本科考研,考完研又考博,这一味的深造却不知最终的归属,实在是有失理性的自私自利。

那阵子我想到的是“学到用时方恨少”,并想到与之相对的悲剧不是学的过少,而是学而无用,用非所学。记得中学时一位老师的玩笑时说:“你若准备打牛尻子(耕田下地),随便学点都学多了,因为耕地从来不需要圆周率,不需要勾股定理,更不需要你用ABC”。但多年以后我发现老师的话还是有失商榷的,因为你即使耕地做农民,你也会有孩子,更需要教育孩子,需要辅导孩子完成家庭作业,随时接受老师的检阅,如果你是个文盲,遇到执著点的老师你绝对就悲剧了,何况你绝对会有负于孩子。

社会的发展与国民文化素养的提高,让普罗百姓也不得不面对另一个现状,教育在潜移默化发生改变,在城市化引导中失去乡村气,现在的教育从环境到方式与二十年前截然不同,我们不需要以文化大革命时代的知青下乡做例,至少在二三十年前,乡村的教育现状依然是清苦的,那个时代的学生和老师完全不象今天的学生和老师,那个时代的学生一周只有一天的休息,而这一天的休息,你可能还在帮家里干农活,我小时候早晨是五点半到六点上学,晚上常常是八点甚至十点都在上晚自习,那时的老师都没有什么高深的学历,他们教育的方式大抵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一篇一篇写复习,老师说“嘴上过千遍,不如手里过一遍”,所以我小学的某一时段,语文老师要求我们每天写十篇二十篇的生字,数学代课老师同样要求我们写数篇的演算题,写不完不准回家休息。

让我们把镜头回溯到那个年代的校园,简陋的校舍,教师的待遇很低,大多是每月领着很低薪水半工半农的民办教师,他们的教育方式很土,甚至非打即骂,超理性的体罚,乡下的孩子,破衣烂裳,营养不良,在四面透风冰冷的教室里冬天甚至没有火炉,手脚冻得红肿,墨汁都结了冰,用嘴呵着笔尖在煤油灯下写字,写不好还得受老师的鞭笞,回想起来那个年代的老师和孩子都是可敬畏地,老师不仅教孩子读书,还教孩子劳动,每周都有劳动课,或是帮生产队捡麦穗干活,或是帮学校拾柴火抬水,甚至到各家各户上门去打扫卫生,去背沙捡树籽勤工俭学。那时候的老师极少布置家庭作业,虽然周周开班会,却一年一年都不开家长会。

然时过境迁,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一切成了时代的口号,孩子被赋予大人同等的人权和话语权,这时候我想到的典型不是学校的卫生都交给清洁工阿姨,不是乡下的孩子也有了营养早餐,不是作业变成了题海战术,教师早无权对孩子动粗,而是常可以从新闻里看到孩子袭击老师同老师作对,甚至以自杀出走威胁父母不能再生孩子。

201141,上海浦东机场到达大厅,赴日留学5年的23岁青年汪某对接机的母亲顾某连剌9刀,原因仅仅是母亲没有答应给儿子钱,而这位离异的母亲以月薪七千元供月需两万的孩子留学已五年,为儿子卖了房子住在娘家生存。

同样是在2011年,“中国狼爸”萧百佑的三子萧萧考上了北京大学,创造了“一门三北大”

的奇迹,萧百佑因“三天一顿打,孩子上北大”而红动一时。

在这里我们不能纠结于教育孩子该不该体罚的问题,也不去探讨学多少才最佳的问题,但却可以很直面的指出,经历困苦岁月的那一代人更为执著,在面对生活的磨难时有着更为顽强的韧性和坚毅,我们甚至不需要用今天大学校院的自杀率和刑事犯罪作例证,富士康的十二连跳就已充分说明事实的可悲,因为在广东打过工的人都知道,富士康的福利同周边更多的企业相比,其优越还是很显而易见的。

如果以年轮去验证,我们对今天三十五岁以上的中青年人进行统计分析,你会发现读书并不是决定命运的唯一,家庭的影响是其一,社会环境的奋斗仍有很高的占比,我分析过当年一起读书的同学,学习最好的多做了老师,各机关的子弟大都进了机关,而最有经济实力的却是打工包工程和做生意的,这时候许多人可能都会联想到,从李嘉诚、张茵到潘石屹,大富膏甚至官场委员,硕士研究生博士生导师的占比都不是很高,许多都是通过出社会后的努力获得财富和晋级。

我们都在关注着孩子,关注着对孩子的教育,面对现实我们每个人似乎都很容易得出结论,家庭环境对孩子成长至关重要,许多家庭和睦,尤其是较为合谐的干部家庭,其孩子的学习成绩大都不会很差,而一些离异、两地分居或由爷爷奶奶带养的孩子,就常会性格固执或调皮捣蛋,在近两年发生的许多校园悲剧中,事件的主角往往是出自于有变异的家庭,而一些大姐大般的女孩子,在恶作剧方面更甚于男孩子而无不及,这恰恰是令社会忧虑的。这里似乎还应提一笔,一些乡下的家庭主妇甚至爷爷奶奶,为了孩子的读书专门进城陪读,其结果往往依然是令人抱憾的。

陇东乡间有句俗语:“成材的树不用翦,弯弯树翦上梢”,这话无非是说明“狗大自咬,女大自巧”,却终究有些消极,有些农民味太重,必竟后天的教育更为重要,身教重于言行这一古理不可忽略,对孩子成长中的教育,自身做则是必不可少的,同样,我们在走向全盘西化的路上,已经背离了古来的三从四德,也就不应寄望于孩子会成为完成你抱憾的宏愿继承者,你人生曾经的失败与缺席不要指望孩子来实现,养孩子只是一种人性的责任,但任何人都没有溺爱孩子的责任;校正孩子的过错,也未必要棍棒加身,适当的体罚我个人是赞成的,但且忌矫枉过正,孩子考研考博坚持学业甚至结婚购房买车,这一切孩子有权选择,却不是父母必尽的义务和责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