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惹不起的饭圈 | 记一次我经历的网络暴力

 新用户2133ZBay 2021-06-18

我遭遇了一次网络暴力

那天我在微博上发了这样一条微博,“XX真的太油腻了,下周的节目里终于没有他了,我不用再快进啦...很快,我收到了该明星粉丝的各种声讨,他们在评论里说道:

 “不喜欢你别看啊,我们家idol超级厉害的出现在各种舞台上,你想不看还是早点卸掉各种APP吧,毕竟开屏广告都是我们家idol!”;

“不想看他就快点闭上眼睛吧,在这儿说显得你多有能耐似的,你也去唱歌、演戏、出道啊...”;

以及直接把我打入敌对势力的, “呵,又是一个黑粉...

独特的饭圈文化

饭圈普遍流行于年轻人人群中,甚至不断向低龄的方向发展。与饭圈同时产生的,便是饭圈文化了。

追星族并非是一个新鲜词,80年代的人们追的是刘德华、张学友、梁朝伟…90年代的人追的是台湾的F4,香港明星

但是到了现在,追星行为借助着互联网不断地扩张起来,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饭圈文化

在前几天的某个综艺节目上,潘长江老师因为在游戏环节中,没有辨认出蔡徐坤而遭到了蔡徐坤粉丝们的评论,其中不乏言辞恶劣者。潘长江老师应该也诧异于自己竟能引来如此评论,也快速发了微博,其中用词稍显犀利,顿时又是一场网络骂战。

潘长江老师的粉丝和蔡徐坤的粉丝在进行对骂;路人和蔡徐坤的粉丝在进行对骂;更有蔡徐坤众多立场不同的粉丝间在进行对骂。

直到蔡徐坤本人发了微博,为粉丝的行为进行了道歉,事情才慢慢落下帷幕。

诸如此类的事情,每天都在发生。

王源的粉丝和杨超越的粉丝对骂在前几日频繁登上热搜;王思聪评论RNG选手回归也能引起粉丝间的骂战...

面对这些现象,几乎让人怀疑互联网诞生让这些拉帮结伙的行为偏激的行为不断地上演,科技的进步真的产生了正面的效果么?

共同目标让人狂热

在每个普通人的世界里,聚光灯很难持续的照在什么人的身上。作为一个普通人,找到了站在舞台上的某个明星具有自己在追求的某种特质,这个时候就会从普通的关注变成粉丝了吧。相信这是很多人追星的初心

但是随着粉丝的人数越来越多,饭圈形成了,利益关系更加庞杂,组织分工也更加明确。作为一个身处其中的人也很难再怀着所谓的初心去追星了。

粉丝们因为一个共同的喜好聚集在一起,也有了让自己喜欢的明星站上更大的舞台这样的共同愿望。虽然粉丝们内部会有过争执,也有过联合对外的“同仇敌忾”,更有过联手刷数据的熬夜情谊,渐渐地,这样的群体有了强大的凝聚力。

在这个过程中,粉丝在对一个人的迷恋中,也找到了对自己的认同感

当粉丝们成为一个群体之后,他们也就陷入了“信息茧房”之中。在算法主导下的内容推送,使人们越来越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和领域,渐渐地,多元化的信息和多元化的世界就这么被隔绝了。信息的沟通形成了巨大的障碍,人人都在信息茧房的桎梏中。

粉丝们在社交媒体上有着相似的信息和表达着同样的观点,他们原本的态度也不断被印证和强化,越来越不能接受其他领域的信息和异己的表达

当我作为不明真相的路人闯入他们的圈子,表达了不同的观点。这时粉丝们很容易直接会将言论的产出者归为异类,也更容易产生群起而攻之的现象。

如何对待异见者

当我发出一条微博的时候,实际上我已经在于全网共享了自己的观点,在我表达自己观点的同时,明星的粉丝自然也应该有表达观点的权利。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不同观点的权利

但是在遭遇异见之后,首先应该做的是克制情绪,拒绝冲动和粗暴言语,以避免陷入没有结果、只逞口舌之快的谩骂中。

只有建立在相互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够进行观点的交流。

如果无法建立共识,仍然可以选择忽略对方的观点。毕竟网络世界之大,又何必对着一个陌生的网络对象逞口舌之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