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烦死了!我读的书和考试到底有什么关系啊?|《网络新媒体导论》划重点

 秃头研究所 2021-06-19

- TUTOUSUO

- 六月进阶陪读企划

- 先来解决你的无用读书

在上周的进度大调研里,很多同学在「当前困惑」部分不约而同地谈到了一个问题,即不知道当前自己看的书和学的东西如何才能在答题中应用,不知道如何检验自己盲目的、大范围的课本阅读,同时也非常希望可以获得一些更实用的、能直截了当的看到和院校真题相关的知识点或者专题。

这种迫切的、想要看到结果的心态,这种对答题的渴望,实际上是对自己目前学习状态的极度不确定和不自信:不知道自己在学什么,也不知道自己学进去了多少,更不确定自己学的方向到底对不对,有没有用。

这种对于「答题应试」迫切和焦虑的情绪,一般会充斥六月乃至整个暑假,究其原因,无非以下几点:

第一,是付出的大量时间和没看到的回报所带来的自我认知失调。明明都已经每天在图书馆里坐着了,明明都已经用好几个月的时间来读书、做框架和听课,但为什么总是觉得自己学的懵懵懂懂,理不出一二三四,也看不到具体的学习成果,只希望能学一些能更清晰的看到「回报」的应试技巧。

第二,是复习节奏被打乱的焦虑。学校的期末安排几乎打乱了所有的复习计划,工作安排也让复习变成了碎片化时间的东拉西扯,计划没有完成,自己的复习进度也没有办法通过计划来把握,只能用「答题」来测试。

第三,是临近暑期实习的关头对考研与否的犹豫。周围的同学都拿到了心仪offer,但自己始终处于看书不上不下的状态,没有实质性回报的看书和能收获实习经历和实习工资两厢对比,便更迫切的需要「成果」来证明自己的选择没错。

第四,跨考对自身学习能力的怀疑。本来就因为跨考而对自身抱有怀疑的态度,又因为读了几本书后重点、框架、理论都模模糊糊,因而急需一些能证明自己学习方法和方向正确的「题目」来安安心。

就是因为有这样或那样的纠结和焦虑,有或多或少的不自信和不确定,因而想通过「答题」这个最直接的方法,来检验自己的实际复习成果。

但往往越焦虑越不会,越不会越看不进书,最后陷入心态崩了的恶性循环。

面对这种情绪和方法上的自我怀疑,一方面,我们必须明确新传复习的阶段性,答题需要在全面、扎实的知识输入之后再进行的。「厚积薄发」的道理用于新传考研非常合适,在3-8月份必须通过阅读和整理为9-12月份的答题做好充足的知识储备,所以前期广读泛读,同时在大量阅读中,筛选出「重点」「有价值的」「足以应试」的内容。另一方面,找到更应试的读书方法,才能让你读的书和真题相关联,不会出现读的书和考的题毫无关系这种幻觉。

所谓更应试的读书方法,实际上就是【划重点】的基本逻辑。

在上一次的推送里,我直接给大家呈现了具体的课本重点,以此给大家做一个提纲挈领的示范:我们是如何读书的?我们需要把书最终读成什么样,而这一次我要顺带着帮大家把这样读书的原理讲清楚:

我们所理解的重点,实际都是考试常考的内容。一般而言,考试常考往往有两大特质,一个是经典,一个是前沿。经典即学科内常用的、有重大理论意义、对学科有指导性质的理论,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议程设置乃至网络议程设置;前沿则是和当下媒介环境息息相关的、学界和业界都在密切关注的、发生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比如与当下舆论特点相关的后真相,再比如与今日个体生存状态有关的群体性孤独。

一旦把握住了「经典」与「前沿」这两大脉络,我们再纵观各大院校的真题,就会发现,几乎所有的真题抽去外层各种花里胡哨迷惑人眼球的内容,本质上都是在考经典的理论分析,或者是前沿的现象分析。

因而,带着这样的思路去看书时,只需要关键性的记忆理论内容,和将与当下社会现象紧密相连的知识点挑选出来,重点记忆理论内容和相关框架,就可以实现从「真题考点」到「课本内容」,从「课本内容」到「应试答题」这么一条思路。

你读的书和考试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经典内容源于书本,对经典内容的记忆和拓展是考试;现象本质来源于课本,对前沿热点的分析是考试。

基于这样的逻辑:秃头所的应试,始终都是经典内容挖掘深度,在人文社科里进行纵向拓展,前沿内容拓展视野,从现象视角呈现理论的于当下的应用。

这是今天课前给大家叨叨了很多的「近期困惑」。

现在,欢迎来到《网络新媒体导论》的第三章与第四章划重点,今天我们也要沿着我刚刚提出的逻辑,为大家再一次构建理论与应试框架。

TUTOUSUO

- 网络与新媒体系列

·书本测评与书本逻辑

·网络新媒体与网传概

·划重点第一讲:概念与系统



- 本篇推送使用指南

- 看书、笔记与答题方法论

📎 基本使用方法

一共四篇推送四周时间,如若已读过书本,则直接跟着推送划重点记笔记即可,如若还没有阅读书本,可以自行每周阅读两章节,并根据每周的推送内容对阅读的两章节进行二次划重点和笔记整理,踏踏实实的用四周从里到外从内容到考题学明白这本书。

📎 推送主要组成部分与使用方法

「章节内容的概述总结」大家可以直接阅读,从整体上了解本章节的基本内容,在细节化的学习之前先建构宏观认知;

「章节必背必会的新增知识点」请一定要在笔记本上把这些知识点和考点按照概念、特点、考察场景进行整理并进行简单记忆;

「章节答题框架与答题语料」这部分会将章节中重要的答题思路和值得摘录的话语挑选出来构建起你们的答题素材库,请务必进行笔记整理,同时可以根据自己阅读的情况进行拓充,把框架扩充成内容完整的题目也可以;

「与章节相关的热点案例」记录我提到的热点案例,同时根据自己的理解自己补充其他你认为相关的案例。若有不确定的也欢迎在评论区互动与提问。

「章节相关考题呈现」笔记整理完总得看两道题找找感觉,可以尝试用自己的笔记内容来回答一些题目,来检验自己的掌握情况,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也能逐渐理解书本与答题之间的内在联系。


- 第三章

- 网络新媒体用户

▪️章节综述

彭兰老师在《网络传播概论》推出两年之后再出版互联网时代重量级的读本之一《新媒体用户研究》,从命名上直接可以窥见「用户」在当下互联网传播中的重要地位。过去的受众在今日互联网的技术赋权之下,已经成为了具有能动性、话语权、自由度的新型用户,随之学界与业界也出现了非常多针对互联网时代用户的新研究和新理论,而这一章节,可以理解为是对于这些理论与研究的整理和归纳。

本章节主要解决了两大核心问题,一个是受众是如何变成用户的,即用户是如何被互联网技术所赋予权力的;第二个则是当下用户这个概念背后所具有的基本特征和相关研究。

当然,在学习用户这个概念时,依然要关注背后学科转型带来的宏观影响。传统的传播学研究往往是传播者和传播效果的研究,而今日的传播学更多的将视野集中在了「作为媒介的人」身上,因此用户研究的背后,也寓意着学科转型和发展。虽然今天大数据可以精准到每一个个体,但我们所研究的互联网现象,依然是对一类群体进行的规律式总结,尚未涉及到个体层面。这种对个体研究的缺乏,与今日社会学领域的个体社会学研究不谋而合,也正应对了本章节开篇,喻国明教授引用的卢梭的那句话:“在人类的各种知识中,最不完备的就是关于单人的知识”。那么或许,未来的传播学研究,深入个体,深入单人,将会成为一种共识化的趋势。

▪️章节必背必会知识点图谱

注:本章节内容大多属于「前沿理论」范畴,因此学习本节课的理论,必须要结合具体的互联网现象,互联网现象的规律背后,即被总结出的理论。

▪️章节答题框架与答题语料

作为以用户为核心的章节,基本内容都是以用户为中心逻辑,展开整个互联网的变迁与发展,从上述理论性总结即可看出,本章节旨在解决几个核心问题,即互联网在社会的宏观和个体的微观层面上的影响,以及互联网时代用户的新特点。这类考题非常常见,而本章节的内容,几乎是答案式的呈现

框架一:互联网对个体的影响

题目设问:互联网是如何对受众赋权的?

1、塑造高权利个体:产销者、自门户与互释人合一

2、赋权主动与被动: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合一

3、促成自组织群体:强连接与弱连接的合一

4、实现进化的受众:自我认同与群体认同合一

5、构建流动的用户:时空、身份、关系的合一

框架二:互联网对社会的影响

题目设问:互联网是如何影响社会传播的?

1、网络的社会:原子化与节点化连接

2、流动的社会:社会要素的无差别流动

3、媒介的社会:社会与个体的媒介化

框架三:互联网用户新特点

题目设问:分析移动互联时代用户特点

1、高权利的用户:技术赋权与用户自组织

2、流动化的用户:社会流动与用户液态化

3、数字化的用户:数字移民与媒介化社会

4、非理性的用户:情感传播与后真相时代

答题语料一:对于流动社会中的个体,鲍曼有一个鲜明的描述:人们害怕被弄的措手不及,害怕赶不上迅速变化的潮流,害怕被抛弃在别人后头,害怕错过调转方向的时机而最终走进死胡同,一切都是流动的,一切也都是互动的。

答题语料二:让·卢梭说:“在人类的各种知识中,最不完备的就是关于单人的知识”

答题语料三:作家亨利·梭罗说:人类已经成为人类工具的工具。

▪️与章节相关的热点案例

这一章节虽然都是针对「用户」的理论性讨论,但用户即我们个体,所以理论的背后,全是今天互联网的社会现象。因此今日的朋友圈与微博,就是强链接和弱连接;今天舆论的问题,背后也是用户的赋权和非理性。

我们可以把目光所及,所有的互联网现象都在其参与者,也就是用户层面寻找相应的本质原因。因而如若考察到互联网现象分析,不可忽略的一个点就是对「用户」的分析。

▪️章节相关考题呈现

·移动互联是如何影响人际传播的?

·微信对社会与人的影响。

·如何理解新媒体的移动性?

·论述技术赋权的变革与困境?


- 第四章

- 网络新媒体技术

▪️章节综述

这一章节是对新技术的具体概述。可以说「新技术」专题在过去的3年内,都是各大院校考察范围最广,出题量最多的知识点之一。毕竟在人工智能技术对学界和业界进行破坏式创新之时,几乎所有学者都抱有了对技术无限的乐观,认为技术可以带来整个新闻传播界全面的革新。

然而技术的发展已经进入第五个年头,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也未曾像我们所想象的那样带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发现在技术的背后,始终不变的依然是人文与价值。因而技术开始沦为工具和手段,如何用技术表达出更好的内容,创造出更好的作品,正在成为当下新闻传播界的主要话题。

技术确实方方面面的影响了传播和生活,但我们必须要辩证地看待技术的双重影响,既有变革的利好,也有技术逻辑带来的思维困境。这一章节就像《网络传播概论》第一章一样,详细的说明了当下影响传播与人们生活的每一种新技术,但这一章节的说明,要比网传概更加成熟、更加清晰和更加辩证。

▪️按技术类别整理的本章节重点与答题框架

5G技术:作为革命性的技术,5G全面变革了人类传播的速度与速率,创造了一个较之过去截然不同的传播新时代,因而学界通常认为,5G技术是大变革的根基性技术。以下是5G技术对传播格局的影响:

1、变革社会主要交流手段

2、传统媒体在地优势凸显

3、多主体内容供给侧改革

4、场景化应用的垂直深入

5、整体重构社会关系与连接

算法技术:算法技术的实质即大数据技术,所有的连接都可以数据化,是互联网作为信息化社会底层技术逻辑的基本特质,目前的个性化新闻推送机制、可视化新闻、精准营销背后,都是利用算法技术对每一个个体数据进行分析,并加以影响和传播的过程。针对算法,我们必须掌握如何几个核心问题:

重点一:算法分发的类型与概念

1、协同过滤技术:基于记忆与用户数据的算法推荐

2、基于内容的推荐:根据历史浏览和文本信息的推荐

3、关联规则推荐:挖掘数据背后关联的模式

重点二:算法在新闻生产全环节的应用

1、新闻线索获取:信息权的弥散化

2、新闻写作编辑:对把关权的程序化收编

3、新闻事实核查:深度高效的假新闻核查

4、新闻分发与推送:精准与个性的信息机制

5、受众接受:平等与分化的悖论(非常关键的升华部分,请认真阅读原文,并摘抄关键词和语句,分析算法带来的平等与隐蔽的控制)

重点三:算法的双重影响

1、积极影响:对传播流程的破坏式创新

2、消极影响:算法背后的隐蔽的控制

重点四:算法的发展趋势

1、算法的必然:连接信息与人

2、算法的实然:简化信息与人

3、算法的应然:协同信息与人

重点五:算法的价值赋予

1、还原人的多样化:个体社会学

2、还原影响力经济:新商业模式

3、还原结构性监管:价值观传递

4、还原公共服务职能:新闻专业主义

区块链技术:区块链技术最大的特点是去中心化、分布式、公开透明和不可逆转。因而能有效的在信息储存、内容追踪层面进行应用。目前区块链技术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技术应用体系,但距离其具体应用到新闻与传播场景中,还有待发展。在预测中,区块链技术有以下价值:

1、去把关人的内容审核机制

2、版权与利益的基本保障

3、创造新个体的新生产权

案例应用:目前阿里巴巴与新华的媒体大脑就利用区块链技术开启了新闻版权追踪和假新闻追踪功能,能有效的保护新华社旗下的新闻版权,同时对网络上存在的假新闻予以一定的追踪。该方案2020年面世,但目前尚未有突出表现。

▪️章节相关考题呈现

·论述算法对人与社会的影响

·5G技术是如何变革新闻业的?

·技术决定论的可能与可为?

·技术和价值谁在决定新闻业的发展?



以上,就是满满满满全是重点的第三章和第四章,大家可以根据我的框架来对书本中的重要内容进行阅读同时进行整理,以完善对这本书的基本认知。

同时,大家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应该也会发现,书中有许多理论往往都是一带而过的提及,但每一个提及的理论背后,实际上都是一个加分的可能性;每一个小标题的背后,往往也存在着丰富的案例和深度的理论剖析。而这些内容,如若想进一步深入了解,则需要大家自行去补充各种前沿论文,或者是学术专著。

当然,还有另一种方法(dbq,破所打个广子哈。

跟着我们暑假班,从书本内容到书本背后深度知识,从看书到答题,一网打尽


◽️





- 晚 安 -

🥂





🍃



🥬



🧸



🐼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