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听育儿:小小春Jasper向每个摄像头道歉:有边界感的亲子关系,让孩子更有力量成长┃陈小乙

 丄学号 2021-06-19
作者┃陈小乙  朗读┃宛初
编辑丄学号  主持┃梁山伯

前几天,在节目《新生日记2》中,小小春Jasper因为追求完美拍摄效果,没有买到闪电侠的衣服而删掉视频让妈妈应采儿生气。

在视频中,面对妈妈应采儿多次“为什么”的质问,Jasper胆怯地不敢出声。虽然在公公的“解围”帮助下回到饭桌前坐下准备吃饭,但此时的Jasper已经毫无心思吃饭。 

委屈的Jasper选择一个人冷静,回到自己的房间里,跟节目组连线道歉后终于情绪失去管理,捂着被子偷偷地哭了。

 冷静许久后,平复了心情,Jasper主动向妈妈和家中的每一个摄像头道歉。

虽然有很多网友在看完视频后纷纷表示对Jasper的小小心疼,认为妈妈应采儿的做法过于严厉和强势,但应采儿就此事在接受采访时说道希望孩子在遇到挫折的时候,可以自己去承受压力,想办法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而不是束手无策,先在压力面前把自己摧毁了。 

听起来似乎这个妈妈真的有点“狠”,虽然整个过程妈妈应采儿态度很严厉,立场很坚定,但她并没有刻意离开,也没有打扰孩子独自冷静的空间,待最后Jasper用他的方式解决了问题之后,她拥抱了Jasper。用行动告诉他一切都很好,我始终爱你。 

著名心理学家科胡特曾说过的一句话:“不带诱惑的深情,不含敌意的坚持。” 

这句话用在父母和孩子的关系上,同样是非常精辟。 

聪明的父母应该帮助孩子树立边界意识,让孩子学会理解和处理自己的情绪,学会选择自己处理事情的方式,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1

之前看到过一名6岁美国女孩在网络上控诉自己的父母:“自己的父母太爱拍照了,还总喜欢把我的照片传到网络上,这让我觉得很没有安全感,甚至有一种被利用的感觉。”

她对着镜头还说:“我从来没有同意我的父母这么做,但我是小孩子,我又能做什么?”

这个小女孩道出了自己的真实感受:虽然我只是一个小孩子,可是我也需要被父母尊重且认真的对待;虽然我只是一个小孩子,我同样需要保护隐私的权利。 

即使西方国家的父母普遍更注重保护孩子的隐私,也可以理解父母想要关注并记录孩子成长过程的热忱,但类似这些司空见惯的做法,在没有征得孩子同意下,其实会让孩子有被冒犯的感觉。 

这让我想起多年前生物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 

把十几只刺猬放在户外的空地上。这些刺猬为了取暖只好紧紧地靠在一起,但互相靠拢后因为忍受不了彼此身上的长刺,很快又各自分开。 

可是天气实在太冷了,不得不又靠在一起。 

就这样反反复复地分了又聚,聚了又分,在不断地受冻和受刺之间挣扎,最后刺猬们终于找到了一个适中的距离,既可以互相取暖,又不至于被彼此刺伤。 

动物尚知如此,而父母与孩子的心灵之间,更是如此。 

只有父母和孩子双方都保持适中的边界感,才能保证彼此之间的关系既能温暖对方,又不会因此感到不适想要逃离。


2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里记录了纪伯伦的一句经典: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出于对生命自身的渴望所诞生的孩子。 

每个孩子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个体,是他们自己精彩生活中唯一的专家,所以他们应该享有自己探索未来世界的权利。

01

把感受和处理情绪的过程

留给孩子

就像一开始提到的小小春Jasper,家人们并没有一股脑地冲进房间指责或者安慰他,急于替他处理他的情绪,而是被允许独自进房间感受和处理自己的情绪。

而身边的很多父母却没办法做到,因为一看到孩子情绪低落,或者发脾气时就会用冷嘲热讽或者更严厉的方式压制孩子的情绪,甚至是威胁。 

有一次我在医院看到一个约摸6岁大的孩子,可能是因为孩子身体不舒服了在哭闹,抱着他的妈妈看起来很不耐烦,一边用力拽孩子的胳膊,一边很生气地威胁他说:“我数到三声,如果你再哭我就不要你了。” 

孩子不但没有停止哭声,反而因害怕妈妈不要他而死死拽住她的衣服哭嚎。 

情绪没有好坏,而是在帮助孩子表达自己当时的内心感受。父母要学会及时识别孩子的情绪,并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在场,必要时帮助孩子处理情绪。

02

把处理事情方式的选择

让给孩子

精神分析师曾奇峰老师说,爱是给孩子自己做决定的自由

但其实现实生活中,无微(孔)不至(入)的“母爱”比比皆是。 

比如《少年说》节目中,那个需要鼓足勇气走上天台,才敢对妈妈要求再也不吃鸡蛋和苹果的少年,得到的答复却是:

“你看你这么帅,都是因为妈妈让你吃鸡蛋和苹果的结果。” 

什么是孩子想吃的,爱吃的,孩子自己说了不算,妈妈才有决定的权利。彼此之间的关系让孩子感受到的并不是舒适,而是一种被吞噬的感觉。 

这种爱的方式超出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边界,严重挫伤了孩的自我意识,这会让孩子无法提升学习和探索世界的能力,最终“如愿以偿”地成为父母眼里永远无法长大,无法照顾好自己的巨婴。

03

把学习和探索未来世界的

权利归还孩子

孩子在不同的年龄阶段都是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和探索欲望的,保护和帮助孩子的最好方式是把学习和探索世界的权利还给孩子。

孙俪在这方面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去年孙俪发表了微博,说是收到了一些鸡蛋,孩子们非常好奇是否可以孵出小鸡。这样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是每个孩子成长过程中都会有的,很多父母会觉得孩子太笨而感受焦虑和羞耻,但孙俪的做法却十分让人称赞:

她真的买来了孵化器,陪伴孩子一起去亲自尝试和体验这种探索的过程。最后,竟然真的孵出了小鸡。

这不仅让孩子感受到了生命的神奇变化,也提升了孩子探索大自然和学习的热忱。

3

《相处的艺术》中对边界感的描述:人与人之间,内心的自我界限。它不像身体上的边界有一个特定的轮廓,但这种边界感是在保护我们心理处于一个舒适的状态。

前些日子黄磊微博晒出女儿多多在写给妈妈的贺卡上的一句话:“If i didn’t have you as a mum, I would choose you as a friend.” 

如果你不是我的妈妈,我肯定选择你作为我的朋友。

多么深情的告白,我想多多妈妈孙莉该觉得多么的自豪和骄傲。 

倘若在生活中,孙莉像《少年说》里强制要求孩子吃鸡蛋和苹果的妈妈那样,多多是不可能想跟妈妈成为好朋友的。 

正是因为孙莉在跟女儿多多的相处过程中,像好朋友一样互相倾听,相互尊重并保持适当的边界感,才能让她们相处起来如此愉悦,并享受。 

最后,愿每个父母都可以分清爱的边界,从容不迫地放手,让孩子在松弛有度的爱中,自由且快乐的成长。

作者:陈小乙,心理工作践行者。致力于用心理学的视角探索亲子关系,亲密关系及个人成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