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光皇帝临死前的一个遗嘱,告诉了世人一个不为人知的秘辛

 昵称55301288 2021-06-19

道光多节约的一个人,穿打着补丁的衣服,还问大臣补丁的价格,但是,一场战争就赔了英国二千一百万银元,还协定关税,中国海关无权自主,更搭上了香港,割让了香港岛。

——《南京条约》

看一个王朝的发展,有时得看看皇帝的那些遗嘱,大致能把到一些脉络。

赵匡胤当年留下三句遗嘱:

1、官员贵在精,高薪养廉;

2、不可杀士大夫,爱民如子;

3、善待柴氏后人,忠义分明,当断则断。

那后来宋朝如何呢?

赵构真的是当断则断,12道金牌召回了岳飞。

清朝老祖也有三句祖训:

1、永不加税;

2、后宫和太监不得干政;

3、失寸土者,不得入列祖宗灵位。

但极具讽刺的是,1840年开始,清朝就走上了割地赔款的道路上,一直没再回头。

道光记着祖训呢,临死前给了儿子一个遗嘱:

第一条就是他死后不配天。意思是,他的神牌不要供奉在天坛的皇穹宇和皇乾殿内。道光心里怕,去了老祖宗那里,万一被问到了这个条约,咋回答呢?清朝前面的几个皇帝对领地看得紧,若是知道子孙如此“挥霍”,肯定会拿着藤条执行家法。

道光心里明白着呢,在民间,老人过世后,后人都会立牌位供奉,上香行礼,接受后代人的香火。中国历代皇帝都是死后配天、升祔太庙,这更是清朝的祖制家法。但是,祖训第三条搁那呢,道光也不敢无视,干脆就扔给儿子了。

于是,便给了以下四道遗谕:

一、死后不配天。

二、死后神牌不升祔太庙,但是可以升祔奉先殿,他的画像可以悬挂到寿皇殿、安佑宫。

三、死后不建圣德神功碑,不过,明楼碑上要刻上“大清某某皇帝”字样,明楼背面刻上陵寝名称。碑文不可以出现“圣神功德”字样,新皇帝若要对我歌功颂德,碑文可以刻在神道碑亭的石碑背面。

四、在他死后,拿几件他穿过的衣服放在皇宫的四执事库供奉,以示节俭,用以留念。自鸣钟殿那些不常用的砚墨,可以酌情处理,没必要长时间的留着。

可以说,道光帝给他的儿子出了一道智力题。不遵照祖训,是不孝;不按祖制安葬父亲,也是不孝。咸丰也不含糊,直接召集群臣开大会,大臣就是关键时刻为皇帝排忧解难的,大家讨论得那个激烈,亲王、六部九卿、翰詹科道都有参与,20多天后终于拿出了一个方案。

这四条遗谕中,第四条最容易,拿几件衣服供奉在四执事库,自鸣钟殿不再收藏砚墨。第三条呢?其实蛮有难度。事实上,遗谕的前面三条都在说一件事,那就是道光时代大清朝丢了地,这是违了老祖宗的教诲。

在中国古代,后人要为先人修功德碑,就是夸赞先人的功德事迹,为了保护这块碑,同时,也可以装饰陵寝,就会修建功德碑楼。道光一再“强调”不可在碑文中写“圣神功德”,他心里应是一直介怀香港这件事。但是,他的遗嘱中又暗示要后来的新皇帝“歌功颂德”。

没有哪个皇帝不喜欢后人夸自己。于是,咸丰在神道碑亭的石碑后面刻上了839字的汉字碑文,满汉两种文字,也算是完成了任务。这一条还有个小题,在明楼背面刻上陵寝名称,慕陵并没有修明楼,那么,道光这么做意欲何为呢?

最有可能的答案应是,他想儿子替他补修明楼,于是,就用这种方式暗示。咸丰明白道光的意思后,还真的想这么做,国家图书馆珍藏有那些大臣拟定的《现拟慕陵宝城一座等略节》规制,只是,后来却没有执行。原因应该不复杂,真的要修,劳民伤财。那时国库紧张,龙泉峪陵寝地宫内已经葬有道光的两位皇后和咸丰的生母,也不宜打搅。

道光死后仍配天、仍升祔太庙,这是君臣最后定出的方案,完全没按道光的遗嘱来。不过,咸丰对第一道遗嘱做了一个补充,从自己开始,以后的各帝不再配天。(不客气地问,真有预感一说?)他将道光的第一条遗谕和自己的这道谕旨抄录一份,悬挂在了天坛的斋宫里。

道光内心复杂,体现在了这四道遗谕上,害得自己的儿子和大臣忙了不少时日,总算大体完成了他的心愿。道光深知自己没脸去见列祖列宗,做儿子的怎能揣摩不出老子的想法呢,所以,用了最管用的办法:大臣上奏,以民意来定夺,不算置祖训不顾吧,何况,咸丰还加了条补充说明呢!

咸丰如此做,既遵循了祖制的做法,又兼顾了道光的心意。道光若是真的在乎祖宗的教诲,怎会丢地?弄了个遗嘱,最终,让自己的儿子替他圆了场面。

参考资料:

【《南京条约》、《清史稿·卷十七·本纪十七·宣宗本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