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启书有益)大唐故事·贞观之治之太子不行

 启书有益 2021-06-19

话说大唐公元六百一十八年建国后,各路袍哥各种不服,于是起兵反抗。先后有薛举父子、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和刘黑闼等,势力雄厚,骚扰得李渊十分心焦。

大唐武德四年(公元六百二十一年)七月至八月,原河北农民起义军首领窦建德部将刘黑闼起兵反唐的作战,打算也到皇帝办公室坐坐。李渊十分冒火,指派太子李建成亲自带队,一举摆平。

刘黑闼叛乱被成功以后,李渊已经坐稳了天下,中原和南方的广大区域终于被他写在了自家的土地证上,还剩下北方的突厥和位于关西、受突厥保护的梁师都割据政权还在硬撑。不过,这个时候的突厥已是日薄西山,整体实力由引体向上变成了俯卧撑,面对生机盎然、如日中天的李唐政权,来不起了。

对于北方这个暂时不影响大局的突厥政权,李唐政府没有采取强硬政策,而是本着求同存异、打防结合的原则,与其展开了来来回回、难分胜负的拉锯战。反正是搞起耍,李唐政府的工作重点已经由打打打杀杀逐渐转移到对国内事务的处理和国家经济建设上。

在皇帝生涯的后期,唐高祖李渊十分勤政,成天搞事情,果断干了不少大事:比如颁布了唐朝第一部“宪法”《武德律》,比如制定了官制,比如改革了军队,比如实行了租庸调法……

但是,虽然工作上搞的风生水起,但作为皇帝的李渊,其实十分心焦。目前有三个儿子,重点是大儿子李建成和二儿子李世民之间的那有完没完的家务事,扯筋事,把他搞得焦头烂额。

这两个儿子争夺的焦点,就是争取成为太子。

太子是什么?太子就是储君,就是皇位继承人,手里拿着皇家银行保值增值的活期存单。这张存单没不存在到期,只要他爸两腿一蹬,两眼一闭,鼻孔不通气了,存单立刻无条件兑现,想怎么花随储君的便,高兴了买个国家来玩儿都行。古往今来,多少人盯着这个位置,盯得双眼血红,李建成和李世民当然也不例外。

大唐没有实行计划生育,皇帝更是随便生,只要能力允许。

唐高祖李渊是个“高产者”,共有四十一个子女,一个加强排。其中儿子二十二个。虽然皇子公主多得李渊都不大叫得全名字,但在皇位继承权方面,除了李建成、李世民和李元吉,其他三十多个子女都得靠边站。

因为当年,皇位传承讲究嫡出,也就是说只有皇帝和皇后生出的儿子才有第一继承权。李渊和他的原配,就是后来被追封为太穆皇后的窦氏共生了四个儿子,虽然三小子李玄霸十六岁就因病夭折,但还有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三个嫡子在。

有这三位大哥在,庶出儿子就永远没有机会坐上龙椅了。

中国历史上,嫡庶之间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嫡子之间也同样界限分明。自西周开始,中国最高政治权力继承法就明文规定:“立嫡以长。”即正妻的长子是第一法定继承人。具体到唐朝,继承皇位的条件是“双大”:大老婆的大儿子。李建成的出生就正好是这种。

从一定角度说来,这个长子全凭运气。他的身份是纯天然的,因为先从母亲的肚子里出来,他就是长子,不服不行。

按照正常程序,拥有太子身份的李建成是唐王朝的合法储君,接替父职成为下一任皇帝是顺理成章、天经地义的事。但是,在权力交接的问题上,“但是”更是个常客。在唐初太子之争中,李渊的二儿子李世民就是“但是”的当事人。

李世民虽然没有太子之尊,也不是皇位的第一继承人,但他功勋卓著,在唐初攘边安内的军事行动中,是不可替代的顶梁柱。

李唐政府在国内统一战争时期,为了剪除群雄,进行过五次具有重大意义的战役,李世民领衔主战了其中的四次,成功铲除了薛举父子、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和刘黑闼五大割据势力,歼灭了当时威胁李唐政权的绝大部分武装力量,为唐朝最终平定天下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不妨比较一下二人的“三龄一功”。论年龄,李建成比李世民大十岁;论工龄一样,二人一道参加革命工作;论军龄,二人也不分上下,同一年入伍,同一年受提拔。但论军功,李建成是无法望李世民项背的。

于是出现问题了:一个是太子,一个是功高震太子的嫡子;一个要坐椅子,一个要掀桌子。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两人之间,不得不面临一场暗战。

这场兄弟之争,结果是十分明确的。弟弟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杀死了太子哥哥李建成,自己成功上位为太子,最后登上大宝之位。其过程回环曲折,两人身后政治团体中的纵横家、阴谋家、文学家、武术家轮番登场,施展浑身解数,钩心斗角,情报、卧底、诬告、嫁祸、收买……各种手段无所不用其极。

为什么作为太子的李建成会不行呢?

不妨了解一下太子李建成的个人情况。

武德元年(公元六百一十八年)五月,李渊在长安称帝。六月初,李建成被立为太子,确立了自己在皇子中无与伦比的地位。此后,他一直跟随在李渊身边,帮助父亲打理朝廷事务,充当着“见习皇帝”的角色。

“帝欲其习事,乃放非军国大务听裁决之。”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李渊在着力培养李建成,把“非军国大务”的所有事情都交给他去处理。这期间,李建成的政务工作干得怎么样,是否尽职尽责,是有功劳还是有苦劳,在现存史料中竟然看不到任何直接记载。

从某种角度上说,李建成当太子那几年是白干了,没有年度考核,没有评语,没有评优评先,干得不明不白。

出现这种情况,其实也很容易理解,因为他在与弟弟李世民的政治斗争中落败身亡。按照“成王败寇”的铁律,失败一方的成绩都是零或者负数。根据权威唐史的记载,李建成的形象是很负面的。

《新唐书·李建成传》中说这位太子“不治常检,荒色嗜酒,败猎无度,所从皆博徒大侠”。这个评语十分焦人:行为不检、作风放荡、酗酒赌博、好色贪淫、打猎奢靡……所有的坏毛病,李建成几乎占全。

辩证地看,唐史资料对李建成的记载可信度不高,存在着对其妖魔化的倾向,这当然和唐太宗李世民有关系。

唐代史官在修史时,理所当然地要照顾自己的最高领导李世民,如果把政敌李建成写得完美无缺,那李世民杀兄登基算怎么一回事呢?想把李世民对李建成的斗争变成正义对非正义,就必须把李建成“处理”成一个反动、反社会、反朝廷的人。

至于李建成是否真的一无是处,由于缺乏直接资料,无法定论。

但是,如果反推一下,还是可以略知一二的。李建成的老爹李渊可是个少有的明白人,倘若李建成果真那么没心没肺,李渊肯定会拿掉他太子的帽子的。对于李建成来说,太子称号既是准皇冠,又是紧箍咒,在没有真正成为天子之前,他不可能无所顾忌、为所欲为,因为还有个如来佛爸爸管着他呢。从这点看,李建成应该不会是那种无德无品的混蛋,不然,李渊不可能让他在太子的位置上一坐就是九年。

虽然李建成不像史料上写得那么坏,他少有战功却是千真万确的事实。登上太子之位后,李建成一共只执行了四次军事行动。

第一次战斗特别简单,《旧唐书》记载如下:“司竹群盗祝山海有众一千,自称护乡公,诏建成率将军桑显和进击山海,平之。”《新唐书》的记载甚至只有十四个字:“诏率将军桑显和击司竹群盗,平之。”司竹在今陕西周至境内。一场仅有千余人的小规模聚众造反活动,居然派太子亲征,真有点大炮打蚊子的感觉。

与第一次圆满完成任务不同,李太子的第二次军事行动比较差劲。那是武德二年(公元六百一时九年)四月,李渊称帝一周年的时候,凉州人安兴贵给唐高祖来了一个周年献礼:他擒住了在河西走廊一带自称大凉王的军阀李轨,并带着部众归顺唐朝。

这个李轨曾经让李渊头昏脑涨过一阵子,为了让他投降,减轻国都长安西北部的军事压力,李渊曾主动向这个本家示好,又是写信又是许愿,一口一个弟弟喊得那叫一个亲,目的就是希望李轨可以与自己合作,共图天下。可他想把李轨当从弟,李轨却不愿认他做堂哥,而是想单干。现在听说这个冤家被擒,李渊特别高兴,立即命令李建成率军到原州(今宁夏固原)迎接安兴贵。

这趟差事,李建成得了负分。他把处理军务当成了去西部旅游,不顾天热路远,不管士兵死活,“昼夜驰猎,众不堪其劳,亡者过半”。注意,“亡”的意思不是挂了,而是跑了。一半士兵都开了小差,非战斗减员情况十分严重,可见李建成不体恤士兵,很有官僚主义作风。

李建成第三次上战场是在武德四年(公元六百二十一年)。这年,“稽胡刘击成寇边”。“稽胡”是当时活跃在山西、甘肃一带的少数民族。由于他们所处的地区偏僻,自然条件恶劣,生存环境艰难,这些少数民族造反跟嗑瓜子一样平常。整个唐朝,这样的少数民族地区时不时就因为缺吃少穿闹那么一下子。

这次起来闹事的稽胡酋长,名叫刘击成,他领着好几万部落士卒在唐政府边境杀人抢掠。

像这种安边之事本来是秦王李世民的工作,但那时候他正带着唐军主力攻打洛阳的王世充,于是李渊命令李建成出兵进讨。这次李建成大显神威,将稽胡部落联兵打得很惨,“斩虏千计”。

打垮稽胡兵后,李建成使了个阴招,“引渠长悉官之,使还招群胡”。他把那些大大小小的渠长,也就是部落里的头儿全部封了官,让他们回去替大唐朝廷做统战工作。

这些人出来打战的时候还是流寇小头目,战败被俘后反而衣锦还乡,成了在编的乡长、镇长、村委会主任了。其他人一看投降之后有机会成为国家干部,都纷纷缴械投降,连酋长刘击成也转身投人李唐的怀抱。

为了将稽胡彻底剿灭,李建成忽悠他们说:朝廷准备特意为你们增置州县,实行“胡人治胡”,你们快组织人手来建堡筑城。等到六千多名胡人兴奋地聚集到一起商量如何建设新家园时,李建成突然原形毕露,命令早已磨刀霍霍的唐军将这些手无寸铁的胡人全部杀死,六千多条鲜活的生命转眼间消失了。

那时候还没有《日内瓦公约》,如何处理战俘完全凭长官的个人意志,是杀是留就看战胜方首长的意思了。实际上,这种惨无人道的大屠杀若是愚蠢的、得不偿失的,因为这无异于告诉对手,绝不能当唐军的俘虏,但俘虏绝对洗白。与其悲惨地死去,不如拼命抵抗,或许还有生的机会。敌人的这种想法只会给唐军增加伤亡,带来麻烦。

因此,在李建成回朝后,李渊狠狠地把他批评了一顿,责备他不该滥杀。

但是李建成虐待俘虏的毛病并没有从此改掉。有一次他巡行北方,“遇贼四百出降,悉馘(普及知识,读音为国,割左耳朵的意思)其耳纵之”。这四百名降卒本应从宽发落,他却残忍地割去每个人的左耳。

在战场上把对方的耳朵割下来是中国古代战争中的传统做法,军士割下耳朵是为了拿回去报功,而且还不能乱割,必须割左耳,要是割个右耳朵回去会被当成冒功领赏。历史典籍中的“献馘万计”,翻译出来就是献上了数以万计的敌人的左耳,太让人毛骨悚然了。

总结太子李建成前三次的战场考卷,勉勉强强算个及格。而且这三次战斗的规模很小,三次兵力加一起也不一定超过十万人。比起弟弟李世民一次就指挥几十万军队驰骋疆场、披靡敌阵的“国家级”规模,这个哥哥明显不行。

正是因为没有战功,才有了李建成第四次出征。

为了巩固太子地位,在魏征等人的建议下,李建成主动提出率军东进,打击刘黑闼的叛乱。李建成成功了,为他的军事生涯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这一次,他站在李世民的肩膀上,平定了这场唐初最劲爆的农民大起义,为自己赢得一个年度考核优秀。

李建成曾经真真切切地为唐朝的革命事业出过力、流过汗、冲过锋、立过功,作为左军总指挥的他,和李世民一起撑起了唐朝草创时的帐篷。在攻打长安的关键战役中,李建的部下雷永吉竟抢了李世民的风头,率先攻上长安城头,勇立破城首功。

由此可见,李建成在治兵方面有他自己的一套,并非史书所说的“庸劣”之徒。

只是,他的人生不像他的战斗经历那样有一个完美的结束,他的政治生涯笑着开始,哭着结束。

未完待续,下次再摆

温馨提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