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传唱近千年的老巷子,单听名字已感受老韶城如歌岁月!可惜很少人了解

 韶关旅游 2021-06-19

有人说

小巷,是一座老城的灵魂

穿堂走巷,脚踩在那一块块石板上

手触摸着那老旧的块砖墙,仿佛时光就在眼前流转

这一次

我们的步伐停伫于那狭长小巷里

去觅寻那流淌在韶关寻常百姓家的真实平淡味道

云 龙 亭 街 

老韶关流传着这么一句童谣:“万年弓箭射云龙”“万年”是一口井的名字,相传韶州城内有十八口井,其中有一口井就在弓箭街上。传说这口井下通南海龙宫,为韶关最古老、最深、水最清的一口井,因此后来被乾隆帝赐名“万年”。如今,这口井却不知所踪……

(图:网络)

云龙,相传北宋名臣余靖出世时,金龙盘云而下,民众因而传说他是金龙转世。明代宏治年间,韶州知府钱镛为纪念余靖而修建风采楼,同时也在这里建了一座云龙亭。云龙亭街由此得名。

云龙亭街的亭子早已不存在,唯独留下街巷的名字。虽然亭子已消失不见令人叹惜,但幸好的是这里的老味道被保留了下来。

说起老味道,不得不提万家乐。它在1982年创立于文化宫,后搬至建国路,于1994年搬入云龙亭街,首创人婆婆今年已经90多岁了,现在是她的后辈经营打理万家乐。

已走过30多年的春秋风雨,始终不变的是当年的味道。这里一直默默地坚持着传统手工制作手艺。

芝麻糊是这的招牌,裹蒸粽、萝卜豆腐、浮皮、酸萝卜,这些看似平平无奇的食物,却为老街坊们带来多少令人回味的美味。

东江豆腐店,也是一家老字号,虽没有万家乐创立早,但也有20多年的历史了。主打豆花、豆腐、豆浆、糖水……这里的豆浆特别香浓,想尝尝纯豆味的豆浆,来这准没错。

就算中午,很多路过这里的人都爱光顾,很多时候都会看见排长队,可想而知,他家的美味有多深入人心!

这里还有各式各样的特色小店:主打湖南、东北豆腐的彭家豆腐;专做客家小吃的店面,竹筒糍、花生饼、萝卜糕、芋头丝等等客家小吃在这都能一网搜罗,关键是味道很正~

肥姨辣椒酱,嗜辣人的福音,一罐罐自制的韶关本土辣椒酱,红椒青椒各式各样的做法,下饭菜小能手。

巷尾还有一家专门做艾糍的档口,10元/斤的艾糍,有甜有咸,路过都让人口水在嘴里打转。

路过云龙亭街,还发现了如意玉器店,这里还保留了传统的手工雕琢工艺。工匠老师傅手拿着精细工具,专心致志地精雕细琢着,仿佛让人看到了80、90年代没有大机器生产,纯手工制作的模样,甚是让人怀念。

家里如果还留有残缺的玉器,不要扔弃,可以拿来这里修复;若想定制手镯,老师傅也可以按照要求,为你量身定制。

云龙亭街里也不乏许多清补凉、土特产,虽没有兴隆街繁多,但品种也不少。门店、小摊小档都有销售。

不但有常见的冬菇木耳、红枣党参销售之外,五指毛桃、枸杞棍、岗稔干……这些少见的土特产在这也能寻觅买到。游逛间,买上一些在家备着,煲汤妥妥的~

行走间,竟然发现了一家有趣的理发店。单看名字就很有年代感,没有现代都市理发店的高级装潢,依旧保留着朴素摆设,一镜一物,无不勾起人们对八九十年代起初流行理发焗油染发的回忆。


到了云龙亭街后半段,来往的人少了,也安静了许多,走在路上,可以真切感受到寻常百姓家的风貌,老韶关的生活点滴在此弥漫铺展开来。

巷子深处,还依稀可见斑驳老房子,略显沧桑清冷。青砖绿瓦,残缺不全,锈迹斑斑的老式窗台,房顶上面还清晰可见青苔绿藓,这是岁月留下的痕迹,也是时光存留的踪影。

老房子虽然残旧,但是还有许多老人在此固守。门前摆张小座椅,靠着墙闭目独坐。偶有老人弓背走过,一步一踱,穿堂而过,望着那满头白发,不仅让人感叹时光的残忍。

走到云龙亭街的尽头,似乎有一丝欣慰在心间划过。布满青苔的红砖墙上,还留有烟筒在墙体上依附着。中午、傍晚时分,袅袅炊烟从烟筒中飘过,屋里飘出浓浓的饭菜香味,小家的感觉瞬间涌上心头。

绿植在楼顶肆意生长,别有清雅情趣;门前鸟笼里,鸟儿四处跃动鸣叫,更是趣味横生;骑回来的单车还依靠在满是青苔的墙边,更显静谧安详。望着眼前这一切,不知为何,心格外的沉静。

这里远离闹市的喧嚣,隔离城市的纷扰,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安宁。走在这里,不会浮躁,不会心烦,仿佛与时光来了一次静静的交谈。

穿过这里,还是放慢些脚步,不急于立刻进入五光十色的另一个世界。从斑驳的墙石中,残旧的花窗中,甚至可能是已残破的老房子中,去体味千百年前的清风雅韵。

感恩在这块寸土寸金的空间里,留下了那么多的历史积淀,让偶尔闯入的你、我、他、她、它能收获意外之喜,开启一场久违的静心之旅。

走过悠长静谧的云龙亭街,从热闹到安谧,从现实城市到理想老街。与城市的迅速发展不同,这里的步调慢而踏实,有空不妨来走走,感受一番岁月如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