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浙江仙居县(1)·从台越孔道到明代老城,延续千年的神仙居所

 黑龙江波涛 2021-06-19

从乐安到仙居,山水之间的台越孔道

仙居县位于浙江省东南,台州市西部,县境北靠天台县,东临黄岩区,南邻永嘉县,西接缙云县,山地占八成,永安溪自西向东流过,因而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说法。今年春天,我从丽水出发,经过松阳、龙泉、景宁、云和、庆元、缙云、天台、仙居、临海、黄岩最后到台州椒江,一路走走停停,穿行于浙东山水之间,这里人文古迹与自然风物并存,传统村镇点缀其间,单看这些地名都饱含着无尽诗意。

浙江仙居县(1)·从台越孔道到明代老城,延续千年的神仙居所

仙居八景之天柱凌空,背面看酷似观音合掌。

仙居一带在战国时期是越国势力范围,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于公元前221年设闽中郡,秦代闽中郡地域十分广阔,包含现在福建全境、浙江南部以及广东和江西的部分地区。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其初虽有郡名,仍令其君长治之,如后世羁縻州之类。”可见秦朝对闽中郡并非实际统治,也只是画了个势力范围,百越部落的大小首领依旧在这里行使着自己的权利。这是因为浙东多山,土地很难大规模耕种,中央也无法获得稳定的财政收入,甚至连官员都没有派。

浙江仙居县(1)·从台越孔道到明代老城,延续千年的神仙居所

秦代闽中郡。

到了东汉以后,随着佛教的传入,浙东地区成为佛教高僧们结庐修道的理想之处,这里人口稀少,山水秀丽,非常适合打坐起来思考一下人生。东汉兴平元年(194年),仙居县境内出现了第一座佛教寺院——石头禅院,位于今日的杨府乡石牛村。据康熙年间《仙居县志》记载,这座寺院在历史上几经兴废,北宋初年改名大兴寺,现存建筑是1990年在原址重建的,寺旁的摩崖石刻“佛”字是南宋遗存。三国两晋以后,随着北方长期战乱,大量中原人口南迁,江南一带才得到了实质性开发。东吴太平二年(257年)孙亮分会稽郡东部设临海郡,区域大抵相当于现在的丽水、台州、温州三市,郡治位于章安县。

浙江仙居县(1)·从台越孔道到明代老城,延续千年的神仙居所

光绪年间仙居县境图。

东晋永和三年(347年),仙居正式立县,初名乐安县,属临海郡,自此有了长驻的机构和官员。东晋早期,通向乐安县的道路十分难行,只能从今天的椒江(章安县)出发,经临海乘船沿永安溪上溯才能抵达。东晋末年,谢灵运“尝自始宁(三界镇)南山伐木开径,直至临海,从者数百人。”这条新修的道路联通了绍兴与台州,历史上称为台越孔道或“谢公道”,从此乐安县有了陆路官道,谢灵运题诗曰:“邦君难地崄,旅客易山行。”

浙江仙居县(1)·从台越孔道到明代老城,延续千年的神仙居所

仙居公盂村。

官道的开通加强了浙东山区与南朝政治中心的联系,这里群山环抱,清幽宁静,大量高僧来此开坛讲道,翻译佛经,始于印度的经典在这片山水中迅速本土化,进而又影响了后世的山水诗派。台越孔道现在也被称为“浙东唐诗之路”,仅在唐代就有四百多位诗人来此寻仙、游览,留下了1500多首唐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宋真宗以“洞天名山,屏蔽周卫,而多神仙之宅”,下诏改县名为仙居。

浙江仙居县(1)·从台越孔道到明代老城,延续千年的神仙居所

盂溪与福应山塔。

仙居县城的建立,千年地标文明楼

南宋初年,江南地区又经历了一次建炎南渡,随着人口大量南迁,江南地区得到进一步开发。浙江地区大致以钱塘江为界,江西北为两浙西路,治所位于临安府(杭州),东南为两浙东路,治所绍兴府,这就是今日浙东、浙西叫法的滥觞。南宋台州府辖仙居、临海、黄岩、天台、宁海五县,明成化五年(1469年)为了抵御倭寇,分黄岩县方岩、太平、繁昌三乡设立太平县(温岭),至此台州一府六县的建制一直持续到民国初年。

浙江仙居县(1)·从台越孔道到明代老城,延续千年的神仙居所

南宋台州府,一府五县。

现在的仙居县城建于唐上元二年(675年),初为土城,周长六百步,是一座很小的城,东面是现在的文明楼,西面到义井头,南面到镇府路,北到城北路,呈不规则的四方形。唐代以前仙居县的位置在光明山一带,并没有城墙,当日盂溪自东南流过,今日县城的位置是盂溪故道。后来人们长期在这里筑坝耕田,盂溪河道逐渐东移,遂在抢出的平地上修建了这座县城。

浙江仙居县(1)·从台越孔道到明代老城,延续千年的神仙居所

南宋嘉定年间,仙居府衙及城区地图。

北宋末年,仙居土城在吕师囊起义中被毁,吕师囊是仙居白塔镇人,《水浒传》中称他为方腊手下东厅枢密使,部下有号称“江南十二神”的一帮勇将,实际上吕师囊起义是由于饥荒爆发的一场农民暴动。战乱平息后,统制姚平仲、张思正处于驻兵防守的需要,重筑了仙居土城,城开东、西、南三门,上有城楼,东门城楼因紧邻文庙学宫,相传朱熹为之起名登龙门,元代改为文明门,至今犹存,是仙居县最古老的一处地标建筑了。西侧的仙居县图书馆就是宋代学宫旧址,如今门前的半圆形泮池犹存,登上图书馆楼顶,可以看到文明楼和盂溪河畔的福应塔,一望便知是振兴文风而有意修建的。

浙江仙居县(1)·从台越孔道到明代老城,延续千年的神仙居所

东门街俯瞰。

明代耗资巨大的仙居城墙扩建工程

明代以后,仙居人口进一步增加,原来的土城本就十分狭小,于是人们在东、西、南三城门外兴建房屋,形成了街巷。明中叶以后,倭寇成为东南大患,首当其冲的就是台州沿海地区,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四月,倭寇侵占海门卫、黄岩县,在台首府城下受挫后,又转而向仙居进犯,仙居县令马濂率军民奋死抵抗,将倭寇击退。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倭寇卷土重来,台州知府谭纶立即率谭家兵驰援仙居,在城外布防,倭寇见势不妙,便往天台方向北逃。

浙江仙居县(1)·从台越孔道到明代老城,延续千年的神仙居所

光绪年间仙居县城地图,已经采用了现代标准的比例尺。

仙居县令姚本崇为了防备倭寇侵扰,于次年率军民扩建石城,然而动工刚过两个月,倭寇再度杀来,将仙居攻陷,前期工程毁于一旦,县衙等建筑也在战火中焚毁。倭寇退后,同知毛德京将西侧城墙外移扩大,继续修建,但因为赶进度遇上雨季,旋即又遭暴雨冲毁。直到第三任负责人推官萧文清时期,才最终完工。新修建的仙居石城周长十里,东西长,南北窄,平面呈鱼形,城墙宽三丈、高四丈,全部用整块岩石垒成,墙上每隔三十丈立一铺、隔五十丈立一台,用于瞭望和防守,北山上还设有炮台。

浙江仙居县(1)·从台越孔道到明代老城,延续千年的神仙居所

仙居县东门,迎晖门。

仙居石城开五门,上面建有城楼,东为迎晖门,城楼为启明楼;西为庆丰门,城楼为惕庚楼、南为莱薰门,城楼为宣泽楼;北为拱辰门,城楼名思荩;小南门为省耕门,最初没有城楼。《嘉靖仙居县志》上详细记载了这次修城的经过,当时外有倭寇侵扰,内有百姓要保护,需要在一年之内竣工,加之天气和材料的原因,这项军民共建工程花费高达十万白银,“邑藏为空,后之莅斯土者可不追缔造之艰,而勤复隍之虑也!”自明代至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四百多年间,城墙从未经过大修,且坚固异常,解放后因为修路才逐步拆除,现仅存迎晖门和启明楼。

浙江仙居县(1)·从台越孔道到明代老城,延续千年的神仙居所

仙居县衙大门遗迹,上面曾是鼓楼。

连通东门至西门的大街是城中主干道,宽三至四米,街的中部为有水渠并行,这就是现在的解放路,文明楼至迎晖门一段还保持着原始宽度。北门巷和南大街宽度略窄一些,其余都是更窄的小巷。县城中心是衙署,自北宋以来位置没有变过,解放后旧县衙的位置改为公安局,前几年也搬走了,现在留了个石砌的大门墩台,门上曾经是县城的谯楼。大门两侧的民居从前都是县衙范围,东面小巷中有一口水井,井旁倒着一通民国十一年盐捐石碑,可知民国时期仙居的盐业已经有了一定规模。县衙附近有县前陈巷、县后张巷,从前是同姓大族的聚集区。

浙江仙居县(1)·从台越孔道到明代老城,延续千年的神仙居所

民国年间的盐捐石碑,位于县衙门附近的小巷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