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此物最相思(第383章)

 桑葚三味 2021-06-19
王维回到辋川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清源寺附近祭扫亡母的墓地。

上一次来祭扫亡母,是755年11月安史之乱爆发前,他离开辋川之时。上次离开辋川时,以为很快就会回来,不料,这一走就快三年了。

王维全神贯注地点燃香烛,两手举香,高过额头,在母亲坟前深深地拜了下去。然后,把香插在墓前的香炉上,撩起袍角,在母亲坟前跪了下来。

母亲去世于750年3月,今年已是母亲去世第八个年头了。在袅袅上升的青烟中,王维仿佛觉得又回到了母亲还健在时。

那时,他从长安回到辋川小住时,常和母亲一起在佛堂诵经。母亲从不问他朝廷里发生了什么事,只是时常和他提起《心经》中的一段话:“般若无形相,智慧心即是。若作如是解,即名般若智。”末了,母亲还会说一句:“世间之事,不可过于执着,随缘而动,无可无不可。”

想起母亲身前说的这些话,王维这两年来郁积在心中的痛苦和自责仿佛终于找到了一个出口,伏在母亲坟前泪流满面。他在心中喃喃自语:“阿娘,孩儿罪孽深重,愧对列祖列宗。阿娘,请你给孩儿指明方向……”

在母亲坟前不知跪了多少时辰,眼见天色将晚,王维才起身返回。虽然母亲没有开口给他指明方向,但不知为何,他却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慰藉。仿佛只要跪在母亲坟前,母亲就和他同在,就能让他感到一种在其他地方不曾有过的安心。

于是,他几乎日日都来到母亲墓前,先祭扫一番,再到附近的清源寺诵读佛经。

这日,从清源寺回孟城坳的路上,忽然雷声大作,乌云压阵,转眼间就下起了瓢泼大雨,将王维身上的衣衫瞬间打湿了。王维一边小跑回家,一边想到了裴迪。

以前,他在辋川小住时,裴迪时常来陪他同住。但这一次,裴迪就是想来也无法来了。因为,他已跟随王缙前往蜀中。

让裴迪跟随王缙前往蜀州的主意,是王维提出来的。他想,一则王缙毕竟上了年纪,若孤身一人前往蜀中,他到底有些放心不下;二则裴迪已年过四十,却还有出仕经历,此次让他随王缙到蜀州府衙担任幕僚,也是一番历练。

裴迪对王维向来言听计从,而且和王缙也很相熟,便欣然前往。

此时此刻,天地之间,大雨如注,王维想到了裴迪写给他的《辋口遇雨忆终南山因献王维》:积雨晦空曲,平沙灭浮彩。辋水去悠悠,南山复何在。

当时,他给裴迪回了一首《答裴迪辋口遇雨忆终南山之作》:淼淼寒流广,苍苍秋雨晦。君问终南山,心知白云外。

虽然他比裴迪年长15岁,但却精神相契、情谊相投,和裴迪之间多有往来唱和之作。别的不说,但是《辋川集》中,围绕孟城坳、华子冈、文杏馆、斤竹岭、鹿柴、木兰柴、茱萸泮、宫槐陌、临湖亭、南垞、欹湖、柳浪、栾家濑、金屑泉、白石滩、北垞、竹里馆、辛夷坞、漆园、椒园等二十处景致,他和裴迪就各写了二十首诗。

忽然,一个念头浮上心头,他这几日看到清源寺有一面墙壁很适合作画,何不把他和裴迪诗中水绕山环、风景如画的辋川美景变成一幅壁画呢?

对王维来说,他这辈子最钟爱之事,无非就是音乐、绘画、诗歌、书法。

在绘画方面,他早年深入研习李思训、吴道子等前辈的画法,开创了水墨山水画派,并撰写了《山水论》《山水诀》等绘画理论。因此,如果说他之前为李林甫、崔圆等达官贵人画画只是完成任务,那么,这次在清源寺上作画,则是他送给辋川、也是送给自己的一份答卷。

第二天,当王维和清源寺住持说了作画的想法后,住持深知王维画得一手好画,欣然应允。王维在心中认真构思了一番,开始在清源寺壁上创作《辋川图》。

《辋川图》王维居住的辋川别墅为中心展开。只见辋川别墅掩映于群山绿水之中,古朴端庄。亭台楼榭,错落有致。别墅旁边,蜿蜒流淌,有小舟载客而至船夫伫立船头,船中有二三对面而坐,或侃侃而谈,或弈棋饮酒,或投壶流觞,一个个都是儒冠羽衣、意态萧然……

王维用笔劲爽坚挺,山石以线勾廓而无皴笔,染赭色后在石面受光处罩以石青、石绿。色彩凝重而不奢华,画面形散而神不散,可谓咫尺千里,方寸山河,行云流水,悠然尘。

王维不知疲倦地在清源寺画了足足两个多月,从夏天一直画到了秋天。在这两个多月中,他似乎忘记了周遭的一切,也忘记了曾经发生的一切,只活在辋川的天地之间,活在清源寺的壁画之中。

与其说是他画出了《辋川图》,不如说是天、地、山、河借他之手画出了《辋川图》。最好的丹青高手是天地山河,只有以天地为师,以山河为范,才能窥见山河真意,画出山河神韵。

当他终于画完最后一笔时,他长长地舒了口气,仿佛获得了一次重生。(未完待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