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南欧诸国中古时期历史大事典

 梦想童年594 2021-06-19

  阿尔巴尼亚总起义

  阿尔巴尼亚人民在斯坎德培(Skanderbeg,约1405—1468)领导下于1443—1479年进行的全国性反土耳其统治的起义。1388年土耳其侵占阿尔巴尼亚,阿尔巴尼亚人民奋起进行反侵略斗争。斯坎德培原名乔治·卡斯特里奥蒂(Gjergj Kastrioti),系卡斯特里奥蒂大公之子,以人质身份在土耳其军队中服役,时刻想解放祖国。乘土军在尼什城遭匈牙利军队重创而惊慌失措之机,斯坎德培于1443年11月8日率三百名骑兵起义,用里应外合策略夺回土军驻守的克鲁亚(Kruja)要塞。11月28日在克鲁亚升起象征阿尔巴尼亚北方和南方团结统一的双头鹰红旗,宣布恢复阿尔巴尼亚公国。阿尔巴尼亚其他公爵响应斯坎德培,也纷纷起兵反土,形成全国性的反土大起义。至1443年12月底,解放了阿尔巴尼亚中部地区和许多城镇。被激怒的土耳其苏丹下令征讨阿尔巴尼亚。为巩固和发展已取得的胜利成果,共同抗击土耳其,斯坎德培于1444年8月2日召集阿尔巴尼亚自由山民部落酋长和公爵在莱什(Ieshi)举行大会,决定成立“阿尔巴尼亚联盟”,还决定由各盟员派出部队组成阿尔巴尼亚军队,推举斯坎德培为最高统帅和联盟领袖。为支付军费,大会决定设立公库,盟员均有提供基金的义务。联盟旨在抗击土耳其反扑,不干涉各公国的内政。因阿尔巴尼亚联盟在莱什会议上建立,故又称“莱什同盟”。联盟在斯坎德培领导下,从1444—1467年粉碎了土耳其八次猛烈进攻,建立了统一的阿尔巴尼亚国家,维护了阿尔巴尼亚的独立。后各公爵不满斯坎德培取消他们的自治权,相继背叛。1468年斯坎德培逝世后,联盟趋于瓦解,阿尔巴尼亚人民的反土斗争被土耳其各个击破,1479年阿尔巴尼亚重新被土耳其吞并,阿尔巴尼亚联盟最终瓦解,阿尔巴尼亚总起义失败。

  克鲁亚保卫战

  阿尔巴尼亚人民在斯坎德培(Skanderbeq,约1405—1468)指挥下两次抵抗土军进攻克鲁亚(Kruja)、捍卫祖国独立的战役。①土耳其苏丹穆拉德二世(Murad I)于1450年5月初,率领十万大军侵入阿尔巴尼亚,企图一举夺取克鲁亚。斯坎德培发出抗击土耳其的总动员令,很快组成一支一万八千人的军队,并把队伍分成三部分,留一千五百人坚守要塞;自已率领八千人驻吐门尼斯蒂山上,准备从外部打击敌人;其余部分编成一些不大的机动队,骚扰敌军。5月14日包围克鲁亚,在重炮射击掩护下攻城,斯坎德培不断变换方向袭击土军,守军据险坚守,机动部队拦截给土军送军需的商队,使土军久攻不克,损失惨重。10月26日穆拉德二世率军撤退,克鲁亚保卫战取得胜利。②1466年6月土耳其苏丹穆罕默德二世(Muham-mad Ⅱ, 1431—1481年在位)偕同巴拉班一帕夏(Baraban—Pasha)率领十五万军队侵入阿尔巴尼亚,围攻克鲁亚。斯坎德培采用1450年的方法策略进行保卫战,打退土军多次猛攻,苏丹穆罕默德二世带一部分军队撤离,留巴拉班—帕夏继续围困克鲁亚。1467年4月,斯坎德培指挥阿尔巴尼亚军赶走围困克鲁亚的土军、光复了都城,击毙巴拉班—帕夏。同年7月,土耳其全军在苏丹穆罕默德二世率领下再次进犯阿尔巴尼亚、围攻克鲁亚。土军多次强攻都被粉碎,三个星期后被迫撤出阿尔巴尼亚。

  瓦拉几亚公国

  14至19世纪罗马尼亚南部的封建国家。瓦拉几亚(Walachia)位于喀尔巴阡山和多瑙河之间。生活在这里的达西亚人(Daci)于公元前1世纪建立过奴隶制国家。106年被罗马帝国所灭,改为罗马帝国的达西亚(Dacia)省,达西亚人逐渐与罗马人融合,形成达西亚一罗马人。 8世纪,罗马帝国官兵撤离。4世纪,迁徙的斯拉夫人和其他部族都在这里留下过足迹,斯拉夫人留下定居,与达西亚一罗马人杂居,并被同化。瓦拉几亚于9至13世纪初曾先后被第一保加利亚王国和第二保加利亚王国所吞并。1241年又遭蒙古军队蹂躏,13世纪末臣服于匈牙利王国,瓦拉几亚居民不断为争取民族独立而斗争。1324年巴萨拉布(Basa-rab)自称“全罗马尼亚(指瓦拉几亚)的大公和君主”。1330年11月9—12日在波萨达战胜匈牙利军队,宣布独立,建立瓦拉几亚公国。1411年沦为土耳其的藩属,16世纪完全处于土耳其统治之下。瓦拉几亚人不断为民族独立而斗争,终在1829年取得自治。1859年与摩尔多瓦公国合并成为多瑙公国,1861年改称罗马尼亚公国。

  摩尔多瓦公国

  14至19世纪罗马尼亚的封建国家。摩尔多瓦(Moldova)原为罗马尼亚领土的一部分,2至4世纪属罗马帝国达西亚(Dacia)省,271—272年罗马驻军撤出达西亚。4世纪起,成为斯拉夫人和其他部族进攻东罗马帝国的基地。9世纪被第一保加利亚王国所并。10世纪末基辅罗斯兼并了摩尔多瓦。1241年又为蒙古人的金帐汗国所并。14世纪40年代摩尔多瓦居民支持匈牙利王国抗击蒙古人。匈牙利王国于1353年在摩尔多瓦设立一个马尔克。1359年,摩尔多瓦居民在小贵族波格丹(Bol-qrad)领导下,挣脱了匈牙利王国的羁绊,建立了摩尔多瓦公国。1364—1365年再次战胜匈牙利侵略军,迫使其承认摩尔多瓦独立。波格丹死后,摩尔多瓦公国被迫向波兰王国称臣纳贡。从15世纪中叶起,被迫臣服于土耳其。摩尔多瓦居民为摆脱土耳其的统治不断进行斗争。1812年,沙俄从土耳其手中割去摩尔多瓦的普鲁特河与德涅河之间的比萨拉比亚。1829年,摩尔多瓦从土耳其统治下争得自治权,1859年与瓦拉几亚合并为多瑙公国,1861年改为罗马尼亚公国。

  高桥战役

  罗马尼亚人民在摩尔多瓦大公斯提芬指挥下于1475年大败土耳其的一次战役。14世纪土耳其大举侵犯巴尔干半岛,瓦拉几亚和摩尔多瓦先后臣服于土耳其。摩尔多瓦人在大公斯提芬三世(Stephen,Ⅲ,又译斯特凡1433—1504)领导下,对土耳其人进行长期的英勇斗争。土耳其苏丹害怕斯提芬大公统一罗马尼亚,1475年派十二万大军讨伐斯提芬。摩尔多瓦只有四五万军队,斯提芬采取坚壁清野和诱敌深入的战略,把土耳其军引入拉科瓦河(Racora)与伯尔拉德(Birlad)河汇流处的一片沼泽地——瓦斯卢伊(Vaslui),这里只有一座狭窄的桥可以渡河,此外全是泥泞的沼泽。斯提芬的军队以逸待劳,转弱为强,1475年1月7日开始决战,斯提芬身先士卒,奋勇杀敌,经过三昼夜激战,于10日大败土耳其军,生俘苏里曼—帕夏(Sulayman—Pasha)和八名总督。根据交战地点,此战役被称为高桥战役或瓦斯卢伊战役。

  涅马尼亚王朝

  斯特范·涅马尼亚(Stevan·Nemanja,约1114—1200)于12世纪在塞尔维亚创建的封建王朝。斯特范·涅马尼亚于1169年成为塞尔维亚政治中心拉什卡(Raska)的大公。他乘东罗马帝国内乱之机摆脱其束缚,并扩充领土,成为塞尔维亚统一核心。他于1196年逊位。其子于1217年由教皇加冕为王,史称斯特范·涅马尼亚一世(Stevan·Nemanja I,?—1228)。从此七代君主借助教会之力,巩固内部统治,并乘东罗马帝国的衰败,不断扩充疆土,使国内经济有所发展。到斯特范·杜山(Stevan Dusan,约1308—1355)在位时(1331—1355)国势最盛,成为东南欧强国。斯特范·杜山于1346年被尊为“塞尔维亚人与希腊人的皇帝”,“保加利亚人与阿尔巴尼亚人的皇帝”。他为巩固封建制度,于1349年颁布《斯特范·杜山法典》。杜山死后,因国内骚动和叛乱,塞尔维亚帝国四分五裂。1371年因土耳其入侵,涅马尼亚王朝中断。

  斯特范·杜山法典

  塞尔维亚国王斯特范·杜山(Stevan Dusan)在位时期(1331—1355年)所制订的法典。斯特范·杜山统治时期征服了许多地方,并于1346年加冕为皇帝,但帝国境内农民起义规模越来越大,而且封建主反叛时有发生。为了巩固封建秩序,他于1349年在斯科普里(Skoplje)召开由僧俗贵族参加的会议,制定并通过了这部法典。法典规定教会和世俗封建土地占有形式有两种:世袭领地归领主世代享有,可以自由买卖和转让,只有领主背叛国王时,国王才有权收回,以军役为条件的军事采邑由中、小骑士终身占有,不得继承、买卖和转让。领主和骑士在自己的世袭领地或采邑上,享有征收租税、审理一般司法案件和任免官吏的权利。农民对自己的小块份地只有耕种权。农民除向国家、主人和教会交实物租税外,每年尚须为主人无偿地服劳役一百零六天。而且规定农民不得自由迁徙、集会和反抗主人,违者受惩罚。这样处境的农民实际上是农奴。《斯特范·杜山法典》巩固和扩大了僧俗贵族的权力和特权,加重了对农民压迫和剥削。

  波兰王国

  中世纪波兰的封建国家。波兰人系西斯拉夫人的一支,自远古以来就居住在维斯瓦河和奥得河流域。6、7世纪之交,波兰人发生阶级分化。随后出现一些部落小公国。9世纪中叶,波兰地区出现了两个统一中心:小波兰的维斯兰公国和大波兰的波兰公国。877年,维斯兰公国被大摩拉维亚国征服。10世纪后期,大波兰公爵梅什科一世(Piast Meshko I,约922—992)依靠亲兵统一了除小波兰以外的波兰地区,创建皮雅斯特王朝(960—1370)。966年,他接受天主教,并承认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为宗主。梅什科一世死后,诸子内讧。995年,其长子勇敢者波列斯拉夫一世(Boleslav Ⅰ, Chrobry,约967—1025)取胜继位。波列斯拉夫一世征服了小波兰、波麦拉尼亚、鲁日查、摩拉维亚、斯洛伐克和捷克。1025年,波列斯拉夫一世由教皇加冕为波兰国王,摆脱对神圣罗马帝国的藩属关系。波兰成为独立王国。随着封建化过程的完成,从12世纪起,波兰陷于封建割据状态,波兰分裂成几十个封建公国。割据混战削弱了抵御外侵力量,甚至有的封建主为增强实力而乞援于德意志骑士,致使蒙古人数次入侵和德意志贵族、骑士、商人大批涌入并控制波兰经济和城市。波兰各地经济联系的加强为国家统一创造了条件,14世纪初,库雅维亚公爵弗拉底斯拉夫一世(Vladi-slav Ⅰ,1035—1333年在位)依靠小贵族和教士为波兰统一进行了斗争,1320年恢复了国王称号,定都克拉科夫。卡西米尔三世(Kazi-mierzⅢ,1309—1370)继续执行弗拉底斯拉夫一世的政策,兼并了马佐夫舍、大波兰和小波兰,并开始向东扩张。卡西米尔三世死后,皮雅斯特王朝绝嗣,王位落入匈牙利国王路易手中。路易为确保王位于1374年颁布保障贵族特权的科息斯条例,从此波兰王权开始削弱。1385年,波兰与立陶宛联合,王位由立陶宛大公亚盖洛(Jaqil-lo)家族继承。1569年,波兰与立陶宛合并。亚盖洛王朝于1573年绝嗣,波兰国王多由外国王公当选。担任波兰国王的外国王公们为讨好波兰小贵族不断给予他们各种特权,特别是选举国王制和自由否决权制的实行,使波兰国家政权陷于瘫痪,无力抵御外侵。1792—1795年,波兰遭俄、普、奥三次瓜分。1795年,波兰王国彻底灭亡。

  太阳中心说

  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Nikolaus Copernicus,1473—1543)早对流行的地球中心说产生怀疑。他经过长期的观察和推算,写出《天体运行论》这部六卷巨著。在这部巨著中,哥白尼批驳了地球中心说,雄辩地指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所有的行星都围绕它运转;地球根本不是宇宙的中心,它象火星、木星等一样,只不过是一颗普通的围绕太阳运转的行星,地球、火星、木星等都是以各自的轨道围绕太阳运转;地球每年绕太阳转一周,它除围绕太阳转外,还每昼夜自转一周;只有月球是地球的卫星,月球每月绕地球转一周。哥白尼虽未揭示出宇宙的无限性,但推翻了长期在人们头脑中占统治地位的地球中心说,摧毁了基督教一切观念体系的基石,首次把自然科学从宗教神学中解放出来。

  科息斯条例

  波兰国王路易一世1374年在科息斯(Kosice)颁布的保障贵族特权的条例。1370年波兰国王卡西米尔三世(KazimierzⅢ,1309—1370)死后,皮雅斯特王朝绝嗣,匈牙利国王路易一世(Lajos Ⅰ,1326—1382)以亲属关系获得波兰王位(1370—1382)。路易为确保波兰王位,极力讨好波兰贵族,不惜采取削弱王权的措施,1374年在科息斯颁布条例,其中确认贵族的特权:贵族有权将终身的军事采邑变成世袭领地,有权选举国王和充任地方官吏,仅向国家交少量土地税,其它赋税一律免除,只在国内为国王服军役,若出国作战,贵族的军事费用须由国库支付。这是波兰国王颁布的第一个保障贵族特权的条例,也是波兰王权削弱的开端。

  格伦瓦尔德战役

  波兰、立陶宛、俄罗斯联军在格伦瓦尔德(Grunwald)摧垮条顿骑士团的战役。13世纪中期,德国条顿骑士团侵入波兰,波兰人掀起反抗斗争。1385年为反击条顿骑士团,波兰王国与立陶宛公国联合。1410年7月15日波兰、立陶宛、俄罗斯联军十万人在波兰国王亚盖洛统率下与条顿骑士团在格伦瓦尔德附近交战。条顿骑士团大败,四万人战死,一万五千人被俘,骑士团团长阵亡,从此条顿骑士团走向衰落。根据1411年波兰一立陶宛与条顿骑士团在托伦(Torun)签订的和约规定,波兰得到东波麦尼亚、但泽(Danzig)、马连堡、托伦等城市,重新获得通往波罗的海的出海口,条顿骑士团承认波兰国王为宗主。

  涅夏瓦条例

  1454年波兰国王卡西米尔四世(Kazimierz Ⅳ,1427—1492)在涅夏瓦(Niesza-wa)颁布的给予小贵族广泛权利的条例。波兰国王卡西米尔四世竭力同小贵族联盟来削弱大贵族的势力。小贵族也利用王权来巩固对农民的统治及对抗大贵族的横暴。1454年乘与条顿骑士团作战之机,小贵族挟持卡西米尔四世在涅夏瓦颁布条例,进一步保障自己的权利。条例禁止大贵族身兼数职,由小贵族出任地方行政、司法官吏,并组成小议会。条例甚至规定,未经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颁布任何新法,亦不得征税、宣战及媾和。条例还规定,逃亡农奴必须归还原主,并赋予小贵族审判农民案件的权力。条例加强了对农民的压迫和剥削,并促进了波兰等级君主制的形成。

  卢布林合并

  1569年波兰与立陶宛两国在卢布林(Lublin)订立的联盟条约。波兰封建主从十六世纪后半叶开始向东欧扩张,波兰国王西吉斯孟德二世(Sagismund Ⅱ,1548—1572年在位)于1558年发动对俄国的立沃尼亚战争,于1561年合并立夫兰。1569年波兰封建主在卢布林召开的国会上强迫立陶宛接受新的联盟条约:波兰与立陶宛组成联合国家,共同成立一个国会,拥戴一个由国会选出的国王,对外政策一致,对内波兰和立陶宛各自的行政机关、军队和法庭,保持自治权。此即所谓“卢布林合并”。合并加强了两国封建贵族在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统治和对抗沙俄的力量。1791年联盟条约被废除。

  自由否决权

  中世纪波兰国会实行的一种表决制度。15世纪末,波兰出现全国性的议会,议会分为两院:上院是大贵族代表院,下院是小贵族代表院。下院由各地区小议会(代表会议)推选的代表组成,法案必须经过下院一致同意方得通过,这实质上是自由否决权的国会表决制度。从1652年起,国会明确规定实行“自由否决权”制,其中规定:国会的一切决议都必须一致通过,只要有一人反对,就不能作出决议。这种制度经常使中央政权陷于瘫痪状态,致使波兰由强变弱。自由否决权制1791年被废除。

  萨摩公国

  西斯拉夫人的最早国家。约自6至7世纪,欧洲中部西起易北河,东抵维斯杜拉河,北自波罗的海,南至多瑙河,居住着西斯拉夫人。西斯拉夫人分为捷克人、摩拉维亚人和波兰人三支。捷克人居住在易北河上游。六世纪末七世纪初,居住多瑙河中游的阿瓦尔人不断入侵捷克,捷克人奋起反抗。在反抗外来侵略者的斗争中,捷克人加速了各部落之间的联合。623年,以萨摩(Samo,? —658)为首的捷克部落联盟推翻阿瓦尔人的统治,以摩拉维亚为中心建立独立的公国。因公国由萨摩创建,故称萨摩公国(623—658)。631年,萨摩公国又击退法兰克王国的进攻,国势逐渐强大。疆域包括有捷克人、摩拉维亚人、斯洛伐克人、易北河塞尔维亚人住的土地和斯洛芬人、克罗地亚人的部分土地。萨摩公国很不巩固,658年萨摩死后,公国迅即崩溃。

  大摩拉维亚国

  9至10世纪西斯夫人的封建国家。818年(一说830年),西斯拉夫首领莫吉米尔一世(Mojimir Ⅰ,818—846年在位)在多瑙河中游和拉巴河上游,以摩拉维亚(Moravia)为中心,建立大摩拉维亚国,并将其势力扩及西斯洛伐克公国。在此过程中,大摩拉维亚国与向外扩张的法兰克封建主发生冲突。846年,东法兰克国王路易侵入大摩拉维亚国,推翻莫吉米尔一世,立罗斯蒂斯拉夫(Ro-stislavs, 846—870年在位)为大公。不久,罗斯蒂斯拉夫大公摆脱与东法兰克的臣属关系,兼并了波希米亚和卢齐支斯拉夫人的土地,并与东罗马帝国通好,接受东正教,请来通晓斯拉夫语的传教团创制斯拉夫文字母,用斯拉夫语传播基督教。后德意志封建主推翻罗斯蒂斯拉夫大公,派德意志人直接统治大摩拉维亚国,迫害东正教传教士,因而激起斯拉夫人的871年反德起义。起义者赶走德意志侵略者,恢复大摩拉维亚国政权。在斯维亚托波克(Svatopluk) 时期(871—894年)国势最盛,领有摩拉维亚、波希米亚、西里西亚和波兰南部,成为大摩拉维亚帝国,定都维里格勒。斯维亚托波克死后,他的几个儿子割据混战,国势日衰。895年,捷克从中分出。906年,终为匈牙利人所灭。

  捷克公国

  捷克部落联盟组成的国家,又称布拉格公国。895年波希米亚(Bohemia)各部落从大摩拉维亚国分离出来,并投靠巴伐利亚的勒根斯堡教区当局,建立了以波希米亚为中心的捷克国家。起初臣服于神圣罗马帝国。在普舍美斯家族波列斯拉夫一世(BoleslavⅠ,929—967年在位)统治时期,以布拉格为中心,把领土扩展至波希米亚、摩拉维亚、克拉科夫、西里西亚、卢齐支等地。经过十四年战争,但终未能摆脱神圣罗马帝国的控制。在战争中封建关系开始形成。973年,在布拉格建立以波列斯拉夫为首的独立的主教区。996年,波列斯拉夫二世(BoleslavⅡ, 967—999年在位)统一整个捷克。后因争夺公位,不断发生内乱。普舍美斯一世(Premysl Ⅰ,1212—1253年在位)即位后,利用神圣罗马帝国皇位继承的纠纷,1212年,迫使新当选的皇帝腓特烈二世(Friedrich Ⅱ, 1212—1250年在位)承认他为国王。捷克公国升格为捷克王国。

  普舍美斯王朝

  10至14世纪初普舍美斯家族在捷克创建的封建王朝。10世纪初,普舍美斯家族以布拉格为中心建立捷克公国。996年,捷克公爵波列斯拉夫二世(Bo-leslav Ⅱ)依靠教会的支持, 统一整个捷克,定都布拉格,建立普舍美斯王朝(996—1306年)。10至11世纪,由于经济发展,加速了捷克封建化进程,11至12世纪捷克封建化过程基本完成。捷克公爵弗拉第斯拉夫二世(Vladislav Ⅱ)于1086年被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四世(Heinrich Ⅳ,1056—1106年在位)授予国王称号。1212年,普舍美斯一世迫使腓特烈二世承认其家族世袭王位的权利,其王徽为西西里金牛。13世纪,捷克国王成为神圣罗马帝国七个选帝侯之一。普舍美斯二世(Ottokar PremyslⅡ,约1230—1278)在位时(1253—1278年)曾占领奥地利公国等大片领地,疆界扩至亚得里亚海。其子瓦茨拉夫二世(Wenceslavs Ⅱ,1278—1305年在位)一度兼任波兰国王,1301—1305年在争夺匈牙利王位斗争中失败,相继丧失匈牙利和波兰的王位。1306年,普舍美斯王朝的末代国王瓦茨拉夫三世(Wenceslavs Ⅲ)死后无嗣, 王朝告终。

  康斯坦茨宗教会议

  罗马教皇为维护罗马教会权威制裁约翰·胡斯(Jan Hus,1369或1371—1415)于1414年天主教会在德意志南部康斯坦茨(Konstanz)召开的一次宗教会议。12、13世纪涌入捷克的德意志天主教势力、贵族和大商人控制了捷克的教会大权和经济命脉,与捷克大贵族大商人相勾结,利用天主教残酷地压迫和剥削当地人民。14、15世纪捷克人民的反抗斗争既有阶级性又有民族性,而且把矛头集中对准天主教会。在斗争中,布拉格大学教授、校长约翰·胡斯起了引路人作用。他反对教会占有土地,抨击教士的奢侈堕落行为,主张用捷克语举行宗教仪式,严厉谴责教皇兜售“赎罪券”。这激怒了罗马教会。为维护罗马教会的权威,罗马教廷于1414年在德国南部的康斯坦茨召开宗教会议,邀请各地教俗最高代表出席,并要胡斯参加。德意志皇帝西吉斯孟德(Sigismund, 1368—1437) 诡称保护胡斯人身安全,并发给他保护文书。但胡斯到会后,不准他发言,强令他放弃自己的主张。胡斯严辞拒绝。会议宣判胡斯为“异端”,并逮捕下狱。1415年7月6日胡斯被处以火刑。康斯坦茨宗教会议导致了胡斯战争的爆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