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法国近代史】法国近代历史大事年表 法国近代历史资料文化介绍[第3页]

 梦想童年594 2021-06-19

  督政府

  热月政变后法国建立的大资产阶级政权。1795年8月22日,热月党控制的国民公会通过了新宪法,即共和三年宪法。新宪法规定,保存共和政体,但取消普选权;立法权属于由两院组成的立法团,行政权交给由两院联合选出的五人督政府,每年改选五分之一,五督政轮流担任主席。督政府有任免官吏、统帅军队、掌握财政、外交等大权。根据宪法,国民公会于1795年10月26日解散,成立新立法团,两院选出督政府。督政府建立后,取消了雅各宾专政时期的各项革命政策,对内一方面镇压人民革命运动,同时又要防止王党分子的复辟活动;对外继续抗击欧洲反动势力的武装干涉。1795年5月,督政府镇压了巴贝夫领导的平等派运动,次年又将巴贝夫及其战友达尔泰等判处死刑,其他人被流放。1796年外国武装干涉和王党分子的阴谋活动严重威胁着督政府的统治和大资产阶级的利益,督政府决定派出三路大军攻打奥地利。1797年2月拿破仑取得了远征意大利对奥作战的胜利,迫使奥地利与法国签订《坎坡·尹米奥和约》,第一次反法联盟瓦解。1798年5月督政府又派拿破仑远征埃及和叙利亚等地,但法国军舰在埃及遭到英国海军毁灭性打击。督政府在国外的占领地也遭到反法联盟军的攻击。联盟军逼近法国边境。对外战争的失利,引起国内局势动荡不安,人民群众对政府的反动政策不满,王党残余势力乘机活动。1797年新立法团选举,王党分子及其代理人占居多数,他们妄图复辟波旁王朝,督政府通过逮捕和改组,清洗了部分王党分子,国内革命民主运动不断高涨。在督政府统治危机的形势下,大资产阶级希望建立一个新的强有力的政权维护他们的利益,而拿破仑是他们最理想的代表。1799年10月,拿破仑从埃及回到巴黎,受到大资产阶级的热烈欢迎。11月9日(共和新历雾月十八日)拿破仑发动政变,推翻了督政府,建立起以他为首的执政府。

  一七九五年宪法

  热月党国民公会于1795年制定的宪法,又称共和三年宪法。热月党为了把它的政治统治在法律上固定下来,国民公会于1795年8月22日,通过了新宪法。这部新宪法虽然仍保存了共和政体,但却取消了1793年宪法的民主成果。新宪法取消了普选权,规定只有在法国境内居住满一年以上、交纳人头税和土地税的男子才享有选举权。宪法规定立法权属于上下两院组成的立法团,下院称五百人院,掌握立法权,上院称元老院,由二百五十个议员组成,对下院提出的法律有批准、修改或否决之权。为保证热月党人在立法团的优势,又补充规定,两院议员必须保留三分之二的国民公会代表。行政权属于由五人组成的督政府,由议会选举产生,下院选出五十人,由上院从中圈定,每年改选五分之一;以三个月为期,五督政轮流担任主席。督政府有任免官吏、统帅军队、宣战、媾和和财政大权。根据新宪法,1795年10月26日,国民公会解散,为新的立法团所代替。11月初,两院选出督政府,五人督政由巴拉斯(Paul Francois JeanNicolas Barras, 1755—1829)卡尔诺(Carnot)勒图尔纳(L.F.Letourneur, 1751—1817)、勒贝尔(J-F·Rewbell 1747—1807)拉雷韦耶尔——勒波(L-M.la Reveill-ere lepeaux, 1753—1824)组成。督政府设在巴黎卢森堡宫。督政府成立后,取消了雅各宾专政时期的许多革命成果。

  金色青年团

  热月党统治时期迫害雅各宾党人的反革命组织。大资产阶级通过“热月政变”颠覆雅各宾革命政权后,对雅各宾派实行白色恐怖,取消雅各宾专政的机构,废止雅各宾专政时期的一切革命法令,封闭雅各宾俱乐部,解散巴黎和各地的革命公社,大肆逮捕和迫害雅各派成员。为打击雅各宾党人和一切革命分子,热月9日后,立即在巴黎及全国成立一个由投机分子和反革命分子子弟组成的所谓“金色青年团”。该团成员身着高领上衣,头戴假发,手持棍棒,身藏短剑,横行于全国各地,为所欲为,无恶不作,到处捕杀雅各宾党人,甚至连雅各宾党的同情者也视为嫌疑犯加以拷向、殴打,以致处死。他们冲进戏院强迫雅各宾党的演员公开悔过;闯入国民公会捣毁马拉等革命殉难者的半身塑象。为了发泄他们对革命的仇恨,还强行把为国捐躯的烈士遗骨迁出国葬院。当时,成千上万的雅各宾党人和革命群众身受其害。“金色青年团”充当热月党人实行反革命白色恐怖的打手,在法国历史上留下了令人憎恨的恶名。

  芽月和牧月起义

  热月党统治时期巴黎人民举行的两次起义。因起义发生在共和历芽月(4月1日)和牧月(5月20月),故名。在热月党统治下,新兴资产阶级和富有者大发横财,投机之风盛行,物价飞涨,人民生活极端困苦。1795年春,巴黎人民连续爆发反对热月党的起义。芽月12日(4月1日),巴黎工人、手工业者举行武装起义,冲入国民公会大厦,起义者高呼“面包!一七九三年宪法!释放爱国者!”等口号。国民公会议员惊惶失措,不得不听取起义者提出的要求。但起义群众没有统一领导,也没有明确的行动计划,政府迅速调集军队,逮捕大批革命者,镇压了这次起义。芽月起义被镇压后,巴黎的粮食供应更加紧张,4—5月,面包价格上涨一倍半,人民生活更加恶化。牧月1日(5月20日)清晨,巴黎响起警钟,工人、贫民和妇女拿起武器,再次举行起义。起义者帽子上写着“面包!一七九三年宪法!”,向巴黎中心区进发,再次冲进国民公会大厦,并占领议会厅。起义群众与军警发生武装冲突,杀死了负责供应粮食的议员费里。国民公会中的雅各宾派议员参加了起义,起义者成立起一个执行委员会,除了要求实行一七九三年宪法外,还提出把国民公会召回的七十三名吉伦特派议员开除,恢复《全面最高限价法》,把粮食分给群众。但起义者没有统一领导,也没有逮捕热月党首领,推翻热月党的统治。当晚政府调集军队包围了起义者,并占领国民公会大厦,驱散起义群众,逮捕雅各宾派六名议员。圣安东区工人闻讯后,于牧月2日、3日参加起义,他们得到几支国民军的支持,又一次向国民公会进军,包围国民公会大厦。经过激烈战斗,起义又被政府军镇压下去。1795年巴黎两次起义失败后,热月党残酷地迫害革命者和巴黎群众,数千人被逮捕、监禁和流放,雅各宾派议员罗姆、苏布兰尼、顾仁、迪罗瓦、迪凯努瓦、布尔簿特等6人被判处死刑,大批雅各宾派分子和革命群众惨遭杀害,白色恐怖笼罩整个巴黎。

  葡月事件

  热月党统治时期保王党人为恢复君主政体而掀起的暴乱。事件发生于共和历四年葡月13日(1795年10月5日),故名。1795年春,巴黎人民起义失败后,王党分子更加嚣张。10月8日晚,他们在巴黎发动暴乱,约有二万多叛军,封锁巴黎街道,企图攻占国民公会大厦,推翻国民公会。当时正规军远离巴黎,市内防务力量不过四五千人,面对严重形势,巴黎城防司令官梅努束手无束。于是,国民公会罢免梅努,任命巴拉斯为城防司命官。他把镇压王党叛乱的重任交给了在“土伦战役”立过战功的拿破仑。拿破仑命令炮兵在所有通向圣奥诺雷大街的几条街道和革命广场架起大炮,对准叛乱分子的各个据点。4日下午,叛乱分子从几个方向向国民公会包围过来,守护新桥的国民公会军被叛军包围。叛乱分子要求国民公会撤军,并解除武装。这时国民公会的代表们正在国民公会大厦开会,激烈地争论如何对付这次叛乱问题。叛军从各据点向国民公会军开火,拿破仑命令炮兵猛烈轰击叛军总部及其各据点。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激烈战斗,叛军被击溃。5日,解除了叛军的武装,巴黎恢复了秩序。由于拿破仑在葡月事件中为保卫共和国作出了贡献,被国民公会晋升为“内防军”副司令。

  巴贝夫领导的平等派运动

  法国督政府时期、法国革命家、空想共产主义者巴贝夫(Gracchus Ba-beuf, 1760—1797)领导的平等派密谋活动。代表大资产阶级利益的督政府执行的内外政策,一开始就失尽人心,激起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以巴贝夫为首的“平等派运动”就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出现的。巴贝夫出身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积极参加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要求建立共和国、土地归为国有。“热月政变”后,他创办《新闻自由报》(后改为《人民论坛》)等报刊,宣传革命思想,抨击热月党。1795年2月,他因公开号召推翻热月党国民公会而被捕入狱,在狱中开始了“平等派”密谋活动。同年10月,他出狱后,组织“平等会”,发表“平等会宣言”。宣言集中反映了他的空想共产主义思想。他主张通过废除私有制、建立公有制来实现社会的真正平等。他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是把物质财富平均分配给全体公民,即平均共产主义社会。他认为实现平均共产主义,就必须实行暴力革命,夺取政权,消灭不平等,恢复社会的普遍幸福。“平等会”在工人和巴黎卫戍部队中建立密谋组织,并积极准备举行武装起义。1796年3月,平等派成立七人指导委员会,在巴黎各区都指派一个组织者,准备用暴力推翻督政府的统治,建立临时政权。5月,由于叛徒出卖,巴贝夫及其战友被捕,“平等会”被破坏。翌年5月,巴贝夫及其战友达尔泰(Darethe)被判处死刑,其他人被流放,平等派运动失败。

  拿破仑远征意大利

  督政府时期法军在意大利进行的抗奥扩张的军事远征。1796年初,督政府派遣三路大军对奥地利作战。拿破仑被任命为意大利方面军司令官,率领三万余法军,在意大利北部对奥军和撒丁军进攻。儒尔当(Jourdan)将军和莫罗(Moreau)将军两个集团军约十五万兵力,从莱茵河地区向奥军实施主要攻击。拿破仑在意大利北部配合攻击。然而决战却在意大利境内展开。1796年4月11日,奥地利九万反法联军向法军发起猛攻,企图迅速将法军驱逐出意大利,次日,法军转入反攻,拿破仑巧妙地利用敌军弱点,将主力直插奥、撒集团军的空隙,采取各个击破的战术,挫败奥军,切断了奥、撒两军之间的联系。12日,法军在蒙特诺特附近歼灭奥军主力,22日,重创撒丁军队,迫使撒丁王国与法军单独媾和。5月15日,法军占领米兰,不久包围了奥军重要军事基地曼图亚(Mantova)。1797年1月,在利沃尔附近的几次会战中奥军彻底失败,全部被驱逐意大利北部。4月18日,签订停战协定,北部意大利为法军控制。拿破仑在远征意大利的战争中掠夺了大量黄金、钻石和大量珍贵艺术品,运回巴黎。法军征服北意大利后,拿破仑率军越过阿尔卑斯山,攻入奥地利直逼维也纳。1797年10月17日,奥皇被迫议和,法奥签订《坎波·弗米奥条约》。

  坎波·弗米奥条约

  督政府时期法国同奥地利缔结的和约。1796—1797年,奥地利在意大利战场和本国战场遭失败后,于1797年4月,被迫求和,同法国签订《累欧本停战协定》。《累欧本协定》成为《坎波·弗米奥条约》的基础。1797年10月17日,法奥双方在奥地利的坎波·弗米奥(Campo—For-mio)签订和约。条约规定,奥地利把比利时各省割让给法国,莱茵河左岸划归法国,法国还获得爱奥尼亚群岛。法国在北意大利建立南阿尔卑斯共和国和利古里亚共和国。奥地利则获得伊斯的利亚、达尔马提亚、卡塔罗河口周围地区和威尼斯等地,并承认西沙尔平共和国的独立。《坎波·弗米奥条约》的签订,标志第一次反法联盟的瓦解。

  雾月十八日政变

  拿破仑发动推翻督政府的政变,因发生在共和八年雾月十八日(1799年11月9日)故名。1799年以来,督政府的统治发生严重危机,对外战争连遭失利,俄军把法国占领军驱逐出意大利;联盟军逼近法国境内。国内雅各宾派领导的民主运动日益高涨,并准备举行新的起义,推翻督政府的统治。王党势力也蠢蠢欲动,在各地煽动叛乱,妄图颠复督政府的统治。在外敌压境、国内动乱的情况下,督政府政权摇摇欲坠。这时法国大资产阶级迫切希望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政权,以防止王党势力复辟,镇压人民群众的革命运动,并打败外国干涉者。大资产阶级选中了当时瞩目的人物拿破仑。拿破仑在征服意大利的战争中,就怀有夺取法国政权的野心,准备用武力攫取政权。1799年8月,拿破仑从其弟吕西安·波拿巴(LucienBonaparte,1775—1840)来信中得知督政府政权不稳定时,便把军队的指挥权交给克莱贝将军,他从埃及返回法国。10月16日,拿破仑到巴黎,他以凯旋者的姿态受到大资产阶级的热烈欢迎。11月9日(雾月十八日)拿破仑在督政官西哀士、罗歇一迪科(Roger Ducos)等人的配合下,率领军队驱散了立法院,逮捕议员,推翻督政府,建立了以拿破仑为首的执政府(1799—1804)。

  共和八年宪法

  1799年12月24日,拿破仑颁布的新宪法。宪法宣布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在形式上保存了共和制度和代议机构,但人民的民主权利受到很大限制。实际上确立了名为执政府的君主政体。宪法规定:立法权分属由第一执政控制的四个机构,即国务院拟定法律草案,保民院讨论法案,立法院表决法案,元老院批准法案,第一执政公布实行法案。宪法规定:元老院有不可撤换和终身任职的权利,元老院从全国候选人名单中选任立法院议员、保民院议员、总裁和大理院法官。保民院由二十五岁以上的三百名成员组成,每年改选五分之一。立法院由三十五岁以上的三百名成员组成,每年改选五分之一。宪法规定:执政官三人,任期十年,连选得连任。执政官分第一执政、第二执政和第三执政。拿破仑任第一执政。第一执政有公布法律、任免参政院成员、各部部长、外交使节、陆海军官以及地方行政官吏的权力。第二和第三执政对政府的政令只有参议之权。按照这部宪法,拿破仑逐步建立了一套中央集权的军事官僚国家机构。

  亚眠和约

  欧洲第二次反法联盟失败后英国与法国签订的停战和约。1800年6月,奥军在马伦哥战役败于拿破仑,12月霍恩林登会战再败于法军之后,被迫求和。1801年初法奥签订《吕内维尔和约》,接着,法国与那不勒斯签订《佛罗伦萨和约》,与葡萄牙签订《马德里和约》,与俄国签订《巴黎和约》。欧洲大陆各国先后同法国停战后,英国越来越孤立,因此也不得不与法国停战,签订和约。英法经过长期的谈判,终于在1802年3月27日,在法国北部的亚眠正式签订《亚眠和约》,英国被迫同意法国在欧洲大陆上所取得的一切成果,承认各附属共和国,并退出马耳他岛和它所占领的地中海其他岛屿。法国同意撤出那不勒斯,罗马和厄尔巴岛,把埃及归还给土耳其苏丹。《亚眠和约》使法国重新收回所失去的殖民地,使法国成为欧洲大陆的主宰。

  特拉法加海战

  拿破仑帝国时期法国和西班牙联合舰队与英国舰队在西班牙的特拉法加(TraFal-gar)海角发生的一次海战。1805年4月,英、俄、奥、瑞典、那不勒斯等国组成第三次反法联盟,欧洲战争重新开始。拿破仑迫使西班牙在法国的布伦港集结十六万大军,又在英吉利海峡沿岸的法国集结二千三百只大小船舰和五万军队,准备与英国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海战。10月21日,法西联合舰队同纳尔逊(Horatio Nelson,1758—1805)指挥的英国舰队在特拉法加海角遭遇。法西联合战舰共三十三艘,快舰七艘,英国舰队二十七艘,快舰三艘。法西联合舰队分两路迎击敌舰,经过激烈战斗,英国舰队大破法西联合舰队,十九艘战舰被英俘获,法西联合舰队惨败,法国海军上将维尔纳夫被俘,残舰被迫撤退到加的斯。从此,法国海军一蹶不振,拿破仑企图用武力征服英国的计划破产。

  法兰西第一帝国

  即拿破仑帝国(1804—1814)。法国历史上第一个波拿巴主义的资产阶级军事专政的国家。1802年拿破仑颁布共和十年宪法,规定第一执政终身任职,并有权任命继承人,有权单独批准和约,否决法庭判决案等。这部宪法为推翻共和实行帝制铺平了道路。1804年5月4日,元老院表示:把共和国委托给世袭皇帝拿破仑·波拿巴掌握,并通过建立帝制的决议。1804年5月18日,再次修改宪法,宣布法国为帝国,拿破仑为帝国皇帝。接着册封第一批亲王、元帅和新贵族。12月2日,拿破仑在巴黎圣母院举行加冕典礼,称拿破仑一世。因1852年路易·波拿巴(Louis ponaparte, 1808—1873)即拿破仑一世之侄,又建立帝国,史称拿破仑帝国为第一帝国。拿破仑帝国代表大资产阶级利益,对内实行多项改革,巩固和发展了法国革命的成果,建立了资本主义的秩序,同时镇压民主运动,防止革命发生;对外不断进行战争,多次粉碎反法联盟的干涉,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拿破仑帝国又不断同英、俄争霸和掠夺欧洲。1812年6月,拿破仑进攻俄国遭到惨败,1814年8月,欧洲反法联盟军攻占巴黎,拿破仑退位,1815年3月20日拿破仑重返巴黎复位,但在“滑铁卢战役”中。又被反法联军击溃,再次退位,第一帝国告终。

  教务专约

  拿破仑同罗马教皇庇护七世签订的在法国恢复天主教的协议。拿破仑上台后为了借助天主教巩固资产阶级的统治,废除了革命时期取缔宗教的立法,同教皇庇护七世举行谈判并达成协议。1801年7月15日在巴黎圣母院大教堂举行隆重仪式,签定“教务专约”。专约规定在法国恢复天主教的活动,并承认罗马天主教为法国绝大多数公民的宗教。还规定:恢复天主教活动后,不归还革命时期没收的教会土地和财产,不恢复什一税。大主教和主教由第一执政直接任命,教皇正式授于圣职,主教委任的神父由政府批准。大主教、主教和神父的薪水由政府发放,但他们必须宣誓忠于帝国的宪法,一切教士都有维护法国政府利益的义务。这样,天主教会由封建统治的工具变成资产阶级专政的精神支柱。

  拿破仑法典

  1804年拿破仑主持编纂的《法国民法典》,1807年改名为《拿破仑法典》。随着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和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旧的法典已不适应法国资产阶级统治的需要。拿破仑取得政权后,为了从法律上巩固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维护资产阶级统治,以《人权宣言》和宪法为基础,着手制定一部完整的法典。经过多年努力,先后制定了《法国民法典》、《民事诉讼法典》、《商业法典》、《刑事诉讼法典》和《刑法典》等五部法典,从此建立起近代法国最完整的法律体系。在这些法典中以《法国民法典》最为著名,是拿破仑亲自主持编纂和审定的。1800年8月,拿破仑任命特隆歇(Tronchet)、比戈·德·普雷亚梅纽(Bigot dePreameneu)、马尔维尔(Malleuille)和波塔利斯(Portalis)等四位著名法学家组成法典起草委员会,由立法专门委员会讨论修改,交国务院审定。经过三年多的时间,于1804年3月,立法院正式通过,拿破仑签署后正式颁布实施。《法国民法典》包括总则和三编,共一千二百八十一条。法典确立了资产阶级所有制的基本原则,阐明了资产阶级私有财产不可侵犯性,它规定:“个人得以自由支配属其所有的财产”。法典进一步固定了小农土地所有制,保证不受封建复辟势力侵犯。法典规定:“土地所有权并包含该地上空和地下的所有权,所有人得在地上从事其认为适当的种植或建筑”,“任何人不得被强制出让其所有权……”。法典否定了封建特权,确立了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原则,明文规定所有法国公民都享有同等的民事权利。法典对于家庭、婚姻、继承等社会生活方面都作了明确的规定。《拿破仑法典》是一部典型的资产阶级法典,它对维护、巩固资产阶级革命成果,打击封建残余势力,保证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拿破仑帝国时期曾强制欧洲一些国家和地区实施此法典,对于打击欧洲封建势力,推动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也起了积极作用。《拿破仑法典》作为一部最完整的资产阶级民法典,后来成为近代欧美各国资产阶级法典的范本。

  半岛战争

  1808—1814年,“法兰西第一帝国”为征服伊比利亚半岛与西班牙、葡萄牙、英国进行的一场战争。1807年法国与葡萄牙之间的关系恶化,在经济上依赖英国的葡萄牙不愿接受法国的“大陆封锁政策”,拿破仑就以此为借口,同西班牙政府签订了一项共同侵略和瓜分葡萄牙的秘密条约。同年11月,法、西两军队侵入葡萄牙境内,并占领葡萄牙大片领土,葡萄牙摄政王阿尔加尔弗被迫逃往巴西。11月30日,法军占领首都里斯本(Lisbon)。法军占领葡萄牙是侵入西班牙的第一步。1808年3月,法军占领西班牙沿岸军事要塞,并推进到马德里(Madrid)附近地区, 4月西班牙政府发生政变,查理四世(CharlesⅣ)政权被推翻,他的儿子斐迪南七世(Fer-dinand Ⅶ)登上王位。拿破仑乘西班牙宫廷内乱之机,占领马德里,把西班牙王位授予长兄约瑟夫·波拿巴(Joseph Bonaparte),斐迪南被送进瓦朗塞城堡,查理四世则迁居贡比涅被禁锢起来,从此西班牙置于拿破仑的统制之下。但西班牙和葡萄牙人民不堪忍受拿破仑帝国的奴役,两国人民掀起了大规模的反侵略游击战争。1808年5月,西班牙首都马德里爆发起义,法军失败。1808年8月葡萄牙人民的解放斗争在英国军队的支持下,经过激烈战斗,终于驱逐了法军。1813年英、西、葡联军攻入法国境内。1814年4月,欧洲反法联盟军占领巴黎,拿破仑退位,法兰西第一帝国倒台,半岛战争结束。

  奥斯特里茨战役

  又称“三皇之战”。1805年12月2日,拿破仑与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Алексан-др Ⅰ,1777—1825)和奥地利皇帝弗朗茨二世(Franz Ⅱ,1768—1835)率领的俄奥联军,在奥地利的奥斯特里茨(Austerlitz)展开的大会战。1805年秋,欧洲大陆的战争重新爆发,法国虽在“特拉法加海战”中遭到惨败,但却在大陆上取得胜利。10月法军在乌尔姆(ulm)击溃奥军,11月攻下维也纳。12月初双方在奥斯特里茨平原集结兵力,准备一决胜负。俄奥联军约九万人,而法军只七万多人,最初对法军不利,如果普鲁士的十万大军到来,法军将腹背受敌,因此,拿破仑企图在普军到来之前,采取速决战术。拿破仑在奥斯特里茨以西戈尔德巴赫河西岸集结兵力,他命令法军薄弱的右翼后撤,以引诱敌军主力,从有利于防守的普拉岑高地下来包抄联军右翼,以使敌人把战线拉长,将左翼暴露出来,处在中路的拿破仑军队便可在敌人的左翼和中段之间拦腰切断,给以歼灭性打击。俄奥联军凭借兵力雄厚,制定冒险计划,轻视敌人,确信胜利在握,在左翼集合巨大兵力,向法军右翼攻击,结果大大削弱了中段阵地。亚历山大一世拒绝采纳老将库图佐夫(михаил Илларио-нович Кутузов,1745—1813)的正确建议,当俄军离开普拉岑高地时,便遭到法军猛烈袭击,高地很快被法军占领,俄军全力反击企图夺回高地都未成功。这时法军已将敌军切成两段,俄军企图恢复联系却被击溃,接着法军又从高地顺势横扫而下,联军左翼溃不成军,但已无后退之路,被法军逼到特尔尼茨湖上。法军用强大的炮火猛烈轰击,湖面冰层破裂,无数人马葬于湖底。当天下午战斗结束,拿破仑大获全胜,俄奥联军损失三万多人,法军损失八千多人。联军失败后,俄军从奥地利撤走了军队,不久奥皇与拿破仑签订《普雷斯堡和约》,第三次反法同盟瓦解。奥斯特里茨战役体现了拿破仑善于集中优势兵力克敌制胜的战术原则,是近代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战例之一。

  耶拿战役

  1806年10月14日,拿破仑战败普鲁士军队的一次战役。1806年9月,欧洲各国组成第四次反法联盟,积极准备同拿破仑再战,普鲁士充当了反法战争的急先锋。10月,普王威廉三世(Orange William Ⅱ)向拿破仑发出最后通牒,要求法军撤到莱茵河彼岸。拿破仑不予理会,并集结二十万兵力,分三路从美因河向魏玛公国推进。普鲁士集合十二万八千人的兵力。10月10日,双方在萨尔费尔德发生初次战斗,普军失利,拿破仑乘机调集大量兵力,采用大兵团密集纵队的作战方法,夺取了耶拿附近的阵地。10月13日上午,法军以强大火力向普军发起猛攻,拿破仑命令后备队和近卫军以及缪拉的骑兵一起投入战斗。结果普军全线崩溃,一万四千人投降。10月25日,拿破仑率军进入普鲁士首都柏林。

  提尔西特和约

  1807年,拿破仑分别同俄国和普鲁士在提尔西特(Tilsit)签订的和约。1806年10月,法国军队击溃普鲁士军队,又于1807年,击败俄军主力,沙皇亚历山大一世被迫求和。1807年7月7日和9日,法国同俄、普在提尔西特签订和约。根据和约,俄国宣布退出欧洲反法联盟,并承认法国在欧洲大陆已经取得的领土,法国表示不干涉俄国在中东等地的行动。拿破仑同普鲁士签订的和约条件极其苛刻,在亚历山大一世的坚决要求下,才得保全普鲁士为一个独立国家的地位。普鲁士除了割让给法国大片领土外,还要减裁军队到四万人和赔款一亿法朗。条约还规定把普鲁士西部各省和几个邦组成威斯特伐利亚(Westphalia)王国,拿破仑派其弟热罗姆·波拿巴(Jerome Bonaparte,1784—1860)任国王,并加入莱茵同盟。根据条约,拿破仑还从普鲁士夺回被它占领的波兰领土,建立华沙大公国,由萨克森国王兼任华沙大公国的大公。条约还规定在普鲁士没有付清赔偿之前,法军仍需留驻普鲁士境内。法国与俄国除签订《提尔西特和约》外,还签订一个密约,双方互相保证:一方对任何欧洲国家进行任何战争,他方即予支持,必要时使用其各自拥有的全部力量。《提尔西特和约》不仅大大削弱了普鲁士,而且进一步瓦解了欧洲反法联盟。《提尔西特和约》使法国控制了整个西欧和中欧广大地区,标志着拿破仑帝国进入“全盛时期”。

  大陆封锁令

  拿破仑对英国实行的经济封锁政策。《提尔西特和约》签订后,法国在欧洲大陆只剩下英国这一劲敌。法国不能在军事上击溃英国,决定从经济上扼杀英国。1806年11月,拿破仑在柏林颁布“柏林敕令”,宣布从欧洲大陆封锁大不列颠诸岛,严禁大陆各国同英国通商。英国则立即采取反封锁政策,政府颁布《枢密院谕令》,宣布对法国及其殖民地实行海上封锁,同时与大陆各国进行走私贸易。1807年12月,拿破仑又签署“米兰敕令”,规定凡是来自英国港口或来自英国殖民地、占领地、或开往这些地区的船舶一律缉捕。“大陆封锁令”的实施,并未达到预期目的。它虽然打击了英国的海外贸易,也使一向同英国有贸易关系的大陆各国在经济上蒙受重大损失,但由于英国对法国实行反封锁措施也严重损害了法国经济,加以大陆各国采用走私贸易进行抵制,使拿破仑的大陆封锁政策只能以失败而告终。

  维也纳和约

  1809年10月14日,法国迫使奥地利在维也纳签订的和约。1809年7月,奥军在瓦格拉姆会战失败后,法国强迫奥地利签订和约。根据和约,奥地利承认约瑟夫·波拿巴为西班牙国王,把萨尔斯堡和因菲尔特尔割让给法国,然后再由拿破仑转赐给巴伐利亚。和约还规定把卡尼奥拉的里雅斯特城、萨瓦河以南克罗地区和达尔马提亚等大片领土划归法国,组成法兰西帝国的伊利里亚省。法国还从奥地利手里夺回瓜分波兰的领土,将其并入华沙大公国。“维也纳和约”除了使奥地利丧失三百五十万人口的领土外,还向法国赔款八干五百万法朗。为了削弱奥地利,迫使奥地利把军队限制在十五万人以内,并强迫奥与法结成“同盟”,对英国实行大陆封锁政策。这时除俄国之外,整个欧洲大陆都处于法兰西第一帝国统治之下。

  拿破仑远征俄国

  1812年拿破仑侵略俄国的战争。19世纪初,沙皇俄国与法兰西第一帝国争霸欧洲。拿破仑把俄国看成他争霸欧洲大陆的严重障碍,而沙皇俄国也早有称霸欧洲大陆的野心。1810年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宣布不再受“大陆封锁令”的约束,拿破仑以俄国不执行《提尔西特和约》、破坏“大陆封锁令”为借口,积极准备对俄作战。1812年6月24日,拿破仑率五十万大军抢渡涅曼河,侵入俄国境内,法俄战争开始。战争初期俄军大败,法军没有遇到大的抵抗,迅速占领俄国斯摩棱斯克城。 8月底沙皇下令撤换俄军总司令巴克莱,任命老将库图佐夫为前线总司令。9月初库图佐夫指挥俄军在莫斯科附近波罗底诺村与法军会战,双方投入总兵力达二十五万多人,是法俄战争中最大的一次战役。法军伤亡五万多人,其中有四十七名将军。俄军也遭到严重损失,但这次战役为俄军转入反攻最后消灭法军创造了条件。在库图佐夫指挥下俄军撤离莫斯科,以保存有生力量,准备反攻。随后俄军实行坚壁清野,把莫斯科居民连同粮食以及生活用品一起运走,使莫斯科变成一座空城。 9月14日,法军进入莫斯科,当晚莫斯科燃起大火,加以士兵不耐严寒,冻饿而死者甚众,法军已疲惫不堪。拿破仑企图同沙俄议和,签订对法国有利的和约,但被沙皇拒绝了。莫斯科周围农民掀起游击战,到处袭击法军,法军被迫于10月19日撤退,一路上遭到俄军和游击队的打击,损失惨重。12月底,法军残部返回涅曼河时只剩下二万多人。渡河之前,拿破仑认为法军已经脱离危险,把指挥权交给缪拉元帅,他带着少数亲信,匆忙赶回政局不稳的巴黎。法国侵俄战争的失败是拿破仑帝国由盛而衰的重大转折。

  拿破仑与路易莎成婚

  法皇拿破仑与奥地利联姻。1809年11月,拿破仑回到巴黎之后,与他的妻子约瑟芬(Josephine)离婚,同时开始其政治婚姻谈判。先向沙俄亚历山大一世之妹求婚,但遭到拒绝,随后又向奥地利的公主玛丽·路易莎(Marie-Louise)求婚。奥地利认为法奥联姻可以削弱法俄联盟,使奥地利免遭祸害,因此,奥地利便欣然同意。1810年2月7日,拿破仑与奥地利签订婚约。同年4月,在巴黎圣母院大教堂举行婚礼。拿破仑与路易莎成婚,表明了拿破仑向欧洲封建王朝的妥协。

  莱比锡会战

  1813年10月,拿破仑与第六次反法联盟军在莱比锡(Leipzig)的一次大会战。1812年12月,拿破仑远征俄国遭到惨败。但他并不甘心失败,着手整编新军,征集大批粮食和作战物资,准备继续同俄普联军作战。1813年2月,俄、英、普、瑞典和西班牙又组成第六次反法联盟。1813年春,战争在萨克森境内展开,法军挫败反法联盟军。 8月奥地利也加入反法联盟,这时联盟军已达一百万人,大大超过法军的力量。10月16日至19日,在柏林西南的莱比锡城下进行决战。参战的反法联盟军三十三万人,法军十五万五千人。在第一天的战斗中,法军损失三万多人,补充一万五千人;联盟军损失四万多人,补充十一万人。18日,双方展开激烈战斗。由于拿破仑军队中的萨克森军队倒戈投入联军,造成法军大败。12月初,法军被迫撤离莱比锡一带,败返莱茵河两岸。莱比锡会战使拿破仑遭到毁灭性打击,共损失军队三万多人。这次会战后,法国在德意志的统治告终。“莱茵同盟”瓦解,拿破仑帝国面临崩溃边缘。

  波旁王朝复辟

  指拿破仑帝国垮台后,法国恢复波旁王朝的统治。1814年3月31日,反法联盟军占领巴黎,4月6日,拿破仑被迫下诏宣布退位。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和普鲁士国王进驻巴黎,受到法国王党分子、贵族和教士的欢迎。亚历山大一世主持召开联盟会议,讨论法国的王位问题,会议决定恢复波旁王朝的统治。同年5月3日,路易十六之弟普罗温斯(Provence)伯爵在联军扶植下登上了法国王位,称路易十八(Louis ⅩⅧ),波旁王朝第一次复辟。1815年3月1日,拿破仑带领一千人重返法国, 3月20日,占领巴黎,推翻波旁王朝的统治,重建拿破仑帝国。1815年6月18日,欧洲联盟军在滑铁卢打败法军。6月20日,拿破仑第二次退位,在联盟的支持下,路易十八重登王位,波旁王朝第二次复辟。复辟王朝统治法国十五年,1830年被推翻,开始了“七月王朝”的统治。

  百日王朝

  指拿破仑一世第二次统治法国时期的王朝。1814年3月31日,反法联军占领巴黎。4月6日,拿破仑宣布退位,被流放到地中海的厄尔巴(Elba)岛, 波旁王朝复辟。逃亡贵族纷纷回国,引起人民群众的恐惧和不安。拿破仑利用法国人民对波旁王朝的不满情绪和反法联盟各国在“维也纳会议”上的矛盾,企图重新恢复拿破仑帝国的统治。1815年3月1日,拿破仑在法国南海岸登陆,向巴黎进发,沿途受到人民群众和部分军队的热烈欢迎。 3月20日,拿破仑进入巴黎。路易十八及其大臣逃跑,拿破仑重新登上皇位,组成新内阁,恢复法兰西帝国的统治。正在参加维也纳会议的英、普、奥、俄各国组成第七次反法联盟,分六路进攻法国。1815年6月18日,法军与联军在比利时的滑铁卢 (wa-terloo)会战,拿破仑兵败,联军再次占领巴黎。6月22日,拿破仑宣布第二次退位,被流放到大西洋南部的圣赫勒拿岛。拿破仑第二次统治法国近百天,史称“百日王朝”。

  滑铁卢战役

  1815年6月18在日拿破仑与欧洲第七次反法联盟在比利时滑铁卢所进行的一次会战。1815年3月20日,拿破仑率军进入巴黎,推翻了波旁王朝的统治,重新登上皇位。英、俄、普、奥等国组成第七次反法联盟,分六路大军进攻法国。拿破仑率十二万法军进入比利时境内,企图在比利时将英军元帅威灵顿(ArthurWellesley Wellington, 1769—1852)的军队和布吕歇尔(GebhardLeberecht Blucher, 1742—1819)元帅指挥的普军各个击破。6月16日,法军在林尼附近与普军交战取得一些胜利,但由于法军主力行动迟缓,布吕歇尔指挥的普军与威灵顿指指挥的英军会合,造成拿破仑同时与两路联军作战。 6月17日,法军主力阻击布吕歇尔军的进攻,但没有向滑铁卢以南威灵顿指挥的英军发起进攻。 6月18日,大规模的会战在布鲁塞尔附近的滑铁卢开始了。拿破仑决定首先对威灵顿军的左翼实施突击,以阻止普军与英军会合,但战斗开始后遭到联军的顽强抵抗,法军发起多次突击都遭失败,军队伤亡惨重,打乱了拿破仑的作战计划。他命令全部兵力投入战斗,仍未获胜。晚八时,英军从正面发起猛烈进攻,布吕歇尔指挥普军从右翼发起突击,法军全线溃败。拿破仑损失三万二千多人,联军损失二万三千多人。随后联军重新占领巴黎, 6月22日,拿破仑再次宣布退位,波旁王朝第二次复辟。

  复辟时期的法国史学

  1815—1830年波旁王朝复辟时期的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新史学。属于这一史学流派的史学家有:梯也里(Jacques Nicolas AugustinThierry,1795—1856)著有《诺曼人征服英国史》、《历史研究的十年》、《墨洛温王朝的历史》、《第三等级的形成和发展史概论》;米涅(Fran-cois Auguste Marie Mignet,1796-1884)著有《法国革命史》、《查理五世传》;基佐(Francois PierreGuillaume Guizot, 1787—1874)著有《法国历史研究》、《英国革命史》、《欧洲文明史》、《法国文明史》;梯也尔(Louis Adolphe Thi-ers, 1797—1877)著有《法国革命史》、《执政府和帝国史》;托克维尔(Alexis de Tocqueville,1805—1859)著有《美国的民主政治》、《旧制度与革命》。这些史学家站在资产阶级立场上,反对复辟王朝,充分肯定资产阶级革命的正当性,颂扬资产阶级代议制度。他们在其著作中首次用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解释历史,认为阶级斗争是历史的主要内容,他们看到了法国社会各阶级之间在经济利益上的对立。但是,他们断言阶级形成于外族征服,所以他们的历史观是唯心的。他们之中的基佐后来试图从所有制关系中寻找阶级斗争的根源,然而他把历史归结为“纯粹观念”,归结为人的情感、思想、精神、道德力量。另外,梯也里等人把阶级斗争缩小到土地贵族同资产阶级之间这个范围,不承认资产阶级同无产阶级之间存在有阶级斗争。法国复辟时期史学的另一代表是密芝勒 (Ju-les Michelet,1798—1874)著有《近代史纲要》、《法国通史》、《法国革命史》、《论人民》。他站在资产阶级民主派的激进立场上,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角,一部历史就是人类争取自由解放的斗争史。他认为,历史学家不能仅限于读帝王将相的传记,而应把以人民为主体的整个社会作为研究对象,把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场面写出来。他的著作写出了封建社会人民的痛苦和希望,再现了他们的斗争,因此被人称为“法国第一个人民史学家”。但是,他笔下的“人民”指的资产阶级,他的“人民史学”实质上只能是体现资产阶级利益的史学。

  法国空想社会主义

  19世纪初期圣西门(Claude Henri deSaint-simon,1760—1825)和傅立叶(Frangois Marie Charles Fou-rier, 1772—1837) 等人创立的社会主义学说。19世纪初,由于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不断恶化,使得一些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中的先进人物同情劳动人民的处境,他们开始思考清除社会混乱和不合理现象,探索建立新社会的途径,于是便产生了解决社会问题的社会主义理论。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的著名代表有圣西门、傅立叶等。圣西门出身于法国贵族家庭。青年时代接受启蒙思想影响,参加过北美独立战争,同情法国革命。他潜心研究和探索改造现实社会的方案,渴望建立一个人人平等和共同幸福的新社会,著有《一个日内瓦居民给当代人的信》、《实业家问答》、《论实业制度》、《新基督教》等,尖锐地抨击资本主义制度,力图论证一种平等幸福的新社会,取代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历史必然性。他设计了各种改良社会的方案,但由于他不理解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不了解无产阶级的历史作用,反对暴力革命,主张通过和平宣传实现社会主义,因而使他的社会主义理论陷入空想。傅立叶出身于法国商人家庭,当过店员,因家庭破产陷于贫困,他洞察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幕,深刻揭露抨击资本主义制度的种种罪恶。他认为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变化,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被另一个新的社会制度所代替。他所设想的未来社会是一个自给自足、大家共同劳动、集体生活和消费、男女平等、实行普及免费教育的社会。在他理想的社会中,消灭城乡对立和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对立,把妇女解放的程度作为衡量一个社会自由程度的尺度。但傅立叶主张劳动者与资本家共同建立理想的社会,企图通过说服资本家接受他的社会改革方案。他不了解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不认识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反对通过革命实现社会主义,因此他的社会主义理论也陷入空想。圣西门和傅立叶等空想社会主义者,深刻批判和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但他们不理解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因而他们的社会主义理论只能是乌托邦式的幻想。

  烧炭党运动

  1821年法国自由派资产阶级组织的反对波旁复辟王朝的革命运动。1815年6月,波旁王朝第二次复辟后,实行一系列反动政策,逮捕和杀害革命者,实行反革命白色恐怖,给法国人民带来更大的灾难。各地人民群众不断举行起义,反对波旁王朝的反动统治,反对王党军队和外国占领军。自由派资产阶级利用人民群众的革命情绪展开反复辟王朝的斗争。1821年,法国各地出现自由派的秘密团体——烧炭党。烧炭党的主要成员是退伍的军官、律师、店员、大学生和自由主义工业家等。他们企图利用密谋起义的方法推翻波旁王朝的统治。1821年至1822年,许多城市和地区的烧炭党人举行起义,但在法国建立什么样的政权意见不一,多数人希望代表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奥尔良公爵路易·菲力浦(Louis-Philippe,1773—1850)执政,一部分人拥护拿破仑的儿子为国王,只有少数激进派主张建立共和制度。由于烧炭党人采取密谋方式起义,脱离广大人民群众,加之成分复杂,而且政见不一,缺乏有力的领导,致使多次起义都归于失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