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今天,让我说爱你

 skysun000001 2021-06-20
每个人的成长路上
都有一个“超级英雄”
他也许没有光鲜的外表
也许没有渊博的学识
但他用双手撑起了我们的家
今天是父亲节

我们邀请了17位北大人

有尊敬的师长、有身边的同学

讲述他们与父亲的故事

一同回溯那些过往的时光

就像从前一样

牵起父亲温暖的手掌

图片图片图片

 ↓点击视频,走进邓小南老师和父亲的故事↓ 

讲述人:邓小南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

父亲:邓广铭

邓广铭(1907-1998),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著名历史学家,是20世纪中国宋史研究的主要开创者和奠基人。

“八九十岁的父亲,还是会坐在书桌前,一手拿着线装书,一手拿着放大镜,特别专注地读书,要是没有人打扰,他可以一直静静地看下去。父亲一生的乐趣与追求,都是在书里。”这是定格在邓小南老师眼中的父亲形象。

图片

邓广铭教授用放大镜看书

她的父亲,是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著名历史学家邓广铭。

父亲对儿时的邓小南没有约束性的管教,而是创造了一种宽松的环境,让她自由发展。“今天看来,(这种教育方式)可能也有它好的一面。”

图片

1958年,邓广铭教授与夫人窦珍茹、女儿邓可因、可蕴、小南在一起

图片

他实际上是一个以学术为生命的人,从考入北大到从北大退休,他一生的追求与坚持,都是以学术为核心。

北大这两个字,在他心目中有特别特别重的分量,我想这是他对我最大的影响。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一种所谓的平日不言之教。

图片

邓小南老师回忆,1932年,出自穷乡僻壤的父亲考入北京大学,从此改变了他的一生。父亲对北大人才培养的深挚的感戴之情,让他在教育事业中特别注意对后生的栽培。

图片

邓广铭教授大学毕业论文《陈亮传》,指导教师胡适先生批语

图片

邓广铭教授与学生在一起

父亲和一些老先生一起创建中古史研究中心,就是希望能够多出人才。步入耄耋之年的邓广铭教授在学生硕士论文空白处所做的红字批注,比论文正文的黑字写得还多。

图片

1995年,邓广铭教授在北大校园

相比于父亲不喜“人云亦云”、追求独立思考的耿直,邓小南老师坦言自己和父亲的性格非常不一样:“我呢,好像更老气横秋一点。”

在父亲去世多年后,邓小南老师回想起父亲的锐气,不禁感慨,“事后回过头去想,会感觉他的坚持,其实是有他的道理。”

“我想对父亲说,请他放心,他的毕生追求,我们和北大的学生都会记在心里,一直传承下去。”邓小南老师说。

图片图片图片

 ↓点击视频,走进徐明老师和父亲的故事↓ 

讲述人:徐明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教授

父亲:徐厚恩

徐厚恩(1931-2018),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毒理学家、环境医学家,一生致力于在中国发展环境科学和现代毒理学。

那是徐明第一次听父亲讲课——

一次出差回来,父亲因严重的关节发炎发作不能走路,但仍坚持要去上课。还在上大学的徐明就推着轮椅协助父亲登上了讲台。讲课结束,教室里掌声迭起,他坐在教室里,心里很感动。

徐明老师的父亲,是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毒理学家、环境医学家徐厚恩。

图片

1951年,徐厚恩教授考取北京大学医学院卫生学专业

徐明老师眼中的父亲,豁达、坚强,对生活和教育事业充满热爱。

图片

父亲是个豁达、坚强的人,他们那一代人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他对依然生活充满爱。对我来说,印象最深的,是他对教育的执着和激情。

图片

图片

徐厚恩教授年轻时在北京人民医院临床实习

让徐明老师印象最深的,是父亲对教育的执着和激情。父亲曾经得过肾的透明细胞癌,做了一侧肾的摘除手术。医生及同事都劝父亲请其他老师代讲原来安排好的课程,可父亲坚持不能更改已决定的教学计划。在手术后不到1个月,又站在了讲台上。

图片

徐厚恩教授部分学术著作

徐明老师回忆到,80岁时,父亲还能够为家里下厨做饭,这是家庭生活中他觉得很和谐、温馨的时刻。父亲会把爷爷奶奶的照片放在家里,以时刻铭记父母的教诲:“爱国、爱民、和睦、博采中西文化、创新、不迷信的精神,融入我们子孙后代的血液里

图片

1973年,一家人安居在北京

2017年,徐明老师在路上看到有人骑双人自行车,就和父亲说,“爸,咱俩去试试”。已是86岁高龄的父亲虽犹豫了一下,但还是“有些紧张”地跟着他一起骑。天伦之乐,让人歆羡。

图片

徐明老师和父亲骑自行车

父亲两年多前去世了,回想起父亲的教诲和相处的点滴,徐明老师数度哽咽,红了眼眶,他想对父亲说:

“您放心,我一定会尽自己的努力,做一名优秀的北大的教师。”

这种传承,一直在延续。

图片图片图片
 ↓点击视频,听北大学子谈谈他们的父亲↓ 

讲述人:北大学子

我们邀请了15位北大学子,谈谈他们的父亲。

他是顶天立地的偶像

是无所不知的百科全书

是渺小的伟大

也是温暖的陪伴

在你眼中,他是这样的父亲

图片

图片

图片

他也许不善言辞

但一举一动,一言一行

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

教会我们善良、尊重与爱

让我们勇敢做自己

图片

图片

图片

他是成长路上的强大依靠

是安全的避风港

坐在他的肩膀上

真的能摘到星星

他所做的一切

双手撑起了我们的家

图片

图片

图片

他偶尔也会变成“坏爸爸”

争吵,闹矛盾,意见不合

长大之后

也许才会懂得他的不容易

成长过程中的小脾气

是为未来某一天的相互理解

埋下伏笔

图片

图片

图片

他的爱是深沉的,厚重的

我们对爱的表达也变得腼腆

就好像每次离家

都会装作轻松的样子

其实转身的刹那

已泪湿眼底

图片

图片

图片

时光在他身上留下斑驳痕迹

某一天我们会发现

儿时记忆里英俊帅气的老爸

已渐生华发,不再挺拔

祈求光阴走得更慢些

让我们好好说一声

亲爱的爸爸

谢谢您,我爱您

图片图片图片

图片

策划: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
鸣谢:北京大学医学部宣传部、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
文字:詹延苇、黄昭华
图片:来源于受访者

视频编导:李明珠

统筹:赵梦秋、李明珠

导演:李明珠、于衍斌

摄像:于衍斌、李明珠

摄像助理:杨宁捷、姜天姿、王辉、姚以升

剪辑:李明珠

艺术指导:于衍斌

排版:唐儒雅
责编:昭花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