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经-风-国风·召南14篇(原文译文)

 朦胧斋主人 2021-06-20

诗经-风-国风·召南14篇(原文译文)

国风·召南

鹊巢 采蘩 草虫 采蘋 甘棠 行露 羔羊 殷其雷 摽有梅 小星 江有汜 野有死麕 何彼襛矣 驺虞

鹊巢

所属分类:国风·召南

维鹊有巢,维鸠居之。之子于归,百两御之。
维鹊有巢,维鸠方之。之子于归,百两将之。
维鹊有巢,维鸠盈之。之子于归,百两成之。

【注释】

维:句首发语词,无实义。
鹊:喜鹊,善筑巢,民间多以其为吉祥的象征。
鸠:鳲鸠,即布谷鸟〔杜鹃〕,另说斑鸠、红脚隼等。
百两:百辆车,泛言车辆很多。两,通“辆”。
御〔yà〕:同“迓”,迎接。
方〔fàng〕:通“放”,依据,依托。
将:送。
盈:满。
成:完成,此指礼成。

【翻译】

喜鹊筑有巢窝,杜鹃前来居住。这位女子就要出嫁,百辆车乘前来迎接。喜鹊筑有巢窝,杜鹃前来依托。这位女子就要出嫁,百辆车乘送她离开。喜鹊筑有巢窝,杜鹃前来占满。这位女子就要出嫁,百辆车乘成全婚礼。


【解读】

鹊巢》也是一首以“之子于归”即婚礼为主题的诗。《毛诗序》认为此诗写国君之婚礼,朱熹《诗集传》认为此诗叙诸侯之婚礼,结合诗中迎送车乘之盛况可知,此诗确为描写王公贵族之婚礼,当无疑义。

全诗共分三章,章章互叠,结构不变。各章起兴之句描述的都是“鹊巢鸠占”的情景。根据古今学者考证,此“鸠”应指布谷鸟,又名杜鹃,其生活习性就是自不筑巢,而将卵蛋产于其他鸟禽巢窝,假借其力而代为孵化。喜鹊则与之形成鲜明对比,极擅筑巢,且其巢窝美观稳固、易守难攻,可以说是鸟界筑巢的权威。

之所以选用此意象起兴,学界的解读争议较大。郑玄《毛诗笺注》中认为“鸤鸠因鹊成巢而居有之,而有均一之德;犹国君夫人来嫁,居君子之室,德亦然”,姚际恒《诗经通论》亦言“以鸠之居鹊巢,况女之居男室也”。而方玉润等人对此提出辩驳,认为“夫男女同类也,鹊鸠异物也,而何以为配乎?”有鉴于此,在理解此诗时,可将各章起句单纯地作为起兴之辞,以领会诗歌所传达出的精神义理为主。

在古代的礼乐文化之下,一位女子,尤其是出身贵族的女子,她在出嫁之后,必定要修养“女子四德”,以自己的贤淑才德佐助夫君,同时化育后嗣,兴旺家族,这也应是本诗中“居”“方”“盈”三字所暗示的涵义。

采蘩

所属分类:国风·召南

于以采蘩?于沼于沚。于以用之?公侯之事。
于以采蘩?于涧之中。于以用之?公侯之宫。
被之僮僮,夙夜在公。被之祁祁,薄言归。

【注释】

于以:于何,在何处。一说为语气助词。
蘩〔fán〕:白蒿,二年生草本,茎、枝被类白色微柔毛,可入药,嫩叶可食。
沼:水池。
沚〔zhǐ〕:水中的小洲。
事:此指祭祀。
涧:夹在两山间的水沟。
宫:房屋,居室。
被〔bì〕:同“髲”,取他人之发编结披戴的发饰。
僮僮〔tóng tóng〕:盛貌,一说戒惧恭敬貌。
夙夙:本指早夜,即夜未尽天未明的时候,后引申为朝夕、日夜、时刻之意。
公:公事,一说公庙。
祁祁:舒缓貌,一说众多貌。
薄言:语气助词,无实义。一说减少言语
〔huán〕归:返回,一说归寝。

【翻译】

何处可以采摘白蒿?在水池中和河洲边。采来白蒿用在何处?公侯祭祀要用到它。何处可以采摘白蒿?在山涧中的溪水边。采来白蒿用在何处?公侯居室要用到它。头戴饰物华美盛多,早晚都为公事尽心。头戴饰物体态安舒,礼成然后返回本处。


【解读】

这是一首歌咏采摘白蒿以作祭祀之用的诗歌,而关于“采蘩”的主人公身份,历来却说法不一。《毛诗序》中说“采蘩,夫人不失职也;夫人可以奉祭祀,则不失职矣”,认为此诗为公侯夫人尽其本分行祭祀之事。朱熹《诗集传》则说:“诸侯夫人能尽诚敬以奉祭祀,而其家人叙其事以美之也”,认为此诗是诸侯“家人”对“诸侯夫人”的赞美之辞。当代《诗经》研究者多认为采蘩者是供公侯役使的“女宫”,此诗反映的是宫女为公侯祭祀而劳作忙碌。

此诗共有三章,前两章叠咏,后一章独立成文。前两章的句式,都是两个设问:“于以采蘩”和“于以用之”,在对这两个问题回答的过程中,展现出这些采蘩女子劳作的情态,水池、河中的小洲,还有山涧溪水边都可以看到她们的身影。而当被人问到采蘩的用途时,她们也是十分简短地回答:诸侯之事和诸侯之宫,从中仿佛可以看到她们穿梭而过的匆匆身影。最后一章笔锋一转,场景从野外采摘切换到宗庙祭祀,女子们头上戴着华美繁盛的头饰,从朝至暮忙于祭祀典礼;等到仪礼完成,才舒缓安闲地踏上返回之路。“僮僮”“夙夜”“祁祁”寥寥数词,勾勒出女子们对祭祀大典的重视和操劳,以及完成任务后的轻松心情。

祭祀在上古时代是一件由国君公侯主持的国家大事,在其后几千年也一直作为儒家礼法的重要内容受到执政者的推崇和遵行,所以可以想见在公侯举办祭祀典礼之时,所要动用的大量人力、物力、财力。《采蘩》一诗,不管其主人公是诸侯夫人还是女宫,从字里行间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个时代的人们,对于“慎终追远”的祭祀活动所持有的虔敬恭慕之心。

草虫

所属分类:国风·召南

喓喓草虫,趯趯阜螽。未见君子,忧心忡忡。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降。
陟彼南山,言采其蕨。未见君子,忧心惙惙。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说。
陟彼南山,言采其薇。未见君子,我心伤悲。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夷。

【注释】

喓喓〔yāo yāo〕:虫鸣声。
草虫:草螽,俗称蝈蝈、纺织娘。
趯趯〔tì tì〕:跳跃貌。
阜螽〔fù zhōng〕:蚱蜢,蝗虫的一种。一说为蝗的幼虫。
忡忡〔chōnɡchōnɡ〕:忧愁貌。
止:之,他。一说为语气助词,无实义。
觏〔ɡòu〕:遇见。
降:和乐。
陟〔zhì〕:升,登。
蕨〔jué〕:蕨菜,多生浅山区向阳处,嫩叶可食。
惙惙〔chuò chuò〕:忧郁貌。
说〔yuè〕:通“悦”,喜悦。
薇:又名巢菜、野豌豆,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结寸许长扁荚,豆粒可食。
夷:平和。一说通“怡”,喜悦。

【翻译】

蝈蝈发出喧嚣的鸣声,蚱蜢在草间来回跳跃。没见到位君子,我的忧思绵不绝。如果已经见到了他,如果已经遇到了他,我心自会安宁和乐。登上那座南山之巅,前去采摘蕨菜嫩叶。还没见到那位君子,我的忧思不可排遣。如果已经见到了他,如果已经遇到了他,我心自会愉悦喜乐。登上那座南山之巅,前去采摘巢菜枝芽。还没见到那位君子,我的心中哀伤愁悲。如果已经见到了他,如果已经遇到了他,我心自会平和安怡。


【解读】

《草虫》一诗的主旨,《毛诗序》概括为“大夫妻能以礼自防也”,朱熹《诗集传》则在此基础上阐释为“诸侯大夫行役在外,其妻独居,感时物之变,而思其君子如此”,这个观点可以说是传统儒家的主流观点。此外,还有“大夫归心召公”说、“托男女情以写君臣念”说以及今人多持的“思妇念夫”说等,不一而足。

单纯从诗作的意境上来体味,作者为我们设定了一幅秋天的图景:蝈蝈窸窣齐鸣,蚱蜢跳跃不息,或许还有秋风带来点点凉意。自古以来,秋都是一个引发凄凉萧瑟或者别离之情的典型意象,在这首诗作中亦不例外。主人公没有见到君子之时的心情,三章各用“忧心忡忡”“忧心惙惙”“我心伤悲”三词表达,将求而不得的愁情忧思渲染得无以复加。采蕨、采薇暗示秋冬已去而今已是来年的春夏之交,而等待“君子”到来似乎仍然遥遥无期。

此后却笔锋一转,开始拟想“既见君子”之后的情景,形容自己的心情是“降”“说”“夷”。“降”含有下降、安定之意,仿佛是心中一块石头终于落地;“说”则是喜悦,仿佛是眉开眼笑、喜不自禁之貌;“夷”含有平和之意,心情最后又恢复平静和乐,主人公心理的起伏波动用寥寥数词形容得十分贴切。这种以虚衬实、虚实相间的表现手法在方玉润《诗经原始》中称为“透过一层法”,这种手法的运用使得全诗情感变化更加鲜明,读来也更有艺术感染力。

采蘋

所属分类:国风·召南

于以采蘋?南涧之滨。于以采藻?于彼行潦。
于以盛之?维筐及筥。于以湘之?维锜及釜。
于以奠之?宗室牖下。谁其尸之?有齐季女。

【注释】

蘋〔pín〕:亦称大萍、田字草,多年生水生蕨类植物,茎横卧在浅水泥中,全草可入药。
藻:水藻,隐花植物的一大类,没有根、茎、叶等部分的区别,海水和淡水里都有。
行潦〔xíng lǎo〕:沟中的流水。行,水沟。潦,路上的流水、积水。
筥〔jǔ〕:盛物的圆形竹筐。
湘:烹煮。
锜〔qí〕:古代一种三足的釜。
釜〔fǔ〕:古炊器,圆底无足,用以烹煮。
奠:陈设供品以祭祀。
宗室:宗庙,祠堂。
牖〔yǒu〕:窗户。
尸:执掌,主持,亦指祭祀时代表死者受祭。
齐〔zhāi〕:同“斋”,恭敬,庄重。
季:少,小,排行最后的。

【翻译】

去哪里采摘白苹?在南边山涧的溪水边。去哪里采摘水藻?在沟渠中的流水边。用什么盛装它们?用方形的筐和圆形的筥。用什么烹煮它们?用三足的锜和无足的釜。在哪里陈设祭品?在宗庙的窗户之下。谁来充当亡灵受祭?有位庄重恭敬的少女。


【解读】

采蘋》是一首与上古时期祭祀风俗有关的诗歌作品,古代学者多视之为贵族之女出嫁前去宗庙祭祀祖先的诗,如《毛传》说:“古之将嫁女者,必先礼之于宗室,牲用鱼,芼之以蘋藻。”方玉润《诗经原始》说:“女将嫁而教之以告于其先也。”现代学者大都认为,这首诗旨在描写女仆们为主人采办祭品以奉祭祀。这些说法虽然不同,但始终都离不开一个中心——祭祀。

在上古时代,贵族之女在出嫁前确实需要去宗庙祭祀先祖,同时学习一些婚后的礼节。在这种情况下,像那些采办祭品、整治祭具、设置祭坛的任务就落在了女仆们的身上。本诗浓墨重彩描写的,正是这一备祭过程。我们看到,祭品有“蘋”“藻”祭器为“筐”“筥”“锜”“釜”,祭地为“宗室牖下”,祭者为“齐季女”,看似是非常繁琐复杂的祭祀流程,背后折射出的却是上古时期的人们对于祭祀的高度重视。

“尸”字的本义是祭祀时代表死者受祭之人,后来引申为主持祭祀仪式之人,此处的“尸”字应依本义。本诗中担任“尸”这一任务的是一位“齐季女”,意即恭敬斋戒过的年幼女孩。文末“齐季女”的出现是全诗的“神来之笔”,透过这一句,仿佛可以感受到那奉祭少女诚敬恭穆的步伐和纯净无染的心地。

甘棠

所属分类:国风·召南

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
蔽芾甘棠,勿翦勿败,召伯所憩。
蔽芾甘棠,勿翦勿拜,召伯所说。

【注释】

蔽芾〔fèi〕:茂盛貌,一说小貌。
甘棠:又称棠梨、豆梨,蔷薇科梨属落叶乔木,常生温暖潮湿处,根、叶可作药用,果实可食。
召〔shào〕伯:姬奭,又称召公、召伯、召康公、召公奭,西周宗室,辅佐周王、周成王、周康王三代帝王,开创了“成康之治”。
茇〔bá〕:草舍,此指以之为草舍。
败:毁坏。
憩〔qì〕:休息。
拜:拔,一说为弯。
说〔shuì〕:通“税”,停留,止息。

【翻译】

棠梨树枝繁叶茂,不要去修剪或砍伐它,召伯曾以此为草舍。棠梨树枝繁叶茂,不要去修剪或毁坏它,召伯曾在这里休憩。棠梨树枝繁叶茂,不要去修剪或拔除它,召伯曾在这里止息。


【解读】

从古至今,《甘棠》一诗的主旨都众口一词、十分明确,就是后人为追思怀念召伯而作,正如《毛诗序》云:“《甘棠》,美召伯也。召伯之教,明于南国。”召伯,是后人对西周初期名的“三朝元老”姬奭的尊称,他曾辅佐周武王灭汤,又任周成王的太保,帮助周康王实现了“成康之治”,可以说是一位功勋卓著的西周宗室。而他执政可谓顺应民心、政通人和,因此赢得了贵族和平民普遍的爱戴。

关于这首诗歌的创作背景,也有许多文献资料可查。朱熹在《诗集传》中说,召伯南巡之时,传布周文王的政治教化,有时在棠梨树下休息,后人感念其美德,故爱惜此树而不忍毁坏。郑玄在《诗经笺注》中,则更具体地道明,召伯暂居棠梨树下的主要工作内容之一是“听男女之讼”。在司马迁的《史记·燕召公世家》中则记载得最为详细,不仅提到了召公在梨棠树下“决狱政事”之事,且说明了召公治政的功效:“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无失职者”,以及这首诗歌就是人民思慕歌咏召公的产物。

全诗共分三章,每章三句,皆用赋体铺陈。由睹物而思人,由惜物而及人,使得人、物、情交融一体,不可分离。诗中反复告诫人们对梨棠树不可修“剪”,不可“败”坏,不可“拜”除,可谓层层递进,深切的爱惜之心溢于言表。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体会到,正是因为召公关心民间疾苦,为百姓听讼决狱,且宁愿在树下暂居,也不愿去扰民借住,以此美德才能赢得身后的遐迩声名和百姓的爱戴追慕。这首《甘棠》被近代吴闿生在《诗义会通》中评为“千古去思之祖”,确为古今追思怀人主题的名作。

行露

所属分类:国风·召南

厌浥行露,岂不夙夜,谓行多露。
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狱?虽速我狱,室家不足!
谁谓鼠无牙?何以穿我墉?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讼?虽速我讼,亦不女从!

【注释】

厌浥〔yāyì〕:潮湿。
行〔háng〕:道路。
谓:通“畏”,害怕,担忧。一说奈何。
女〔rǔ〕:通“汝”,你。
无家:没有成家,没有妻室。
速:招致。
狱:讼案,官司。
室家:成室成家,即成婚。
墉〔yōng〕:墙壁。
讼:诉讼。
女从:倒装用法,即“从女”,听从于你。

【翻译】

潮湿的道路上露水浓重,难道不需清晨就开始赶路?否则就会担心行走时多露。谁说鸟雀没有喙?不然怎么会啄穿我的房屋?谁说你没有成家?不然怎么会给我招来官司?即使你给我招来官司,我是不足以与你成家。谁说老鼠没有牙?不然怎么会凿穿我的墙壁?谁说你没有成家?不然怎么会给我招来诉讼?即使你给我招来诉讼,我还是不会听从于你。

【解读】

行露》这首诗的主旨,古今说法纷纭不一,增加了理解和研究此诗的难度,以至于宋人王柏在《诗疑》中断言是别诗断章错入。《毛诗序》联系上篇《甘棠》的召伯听讼,解释此诗为“彊暴之男,不能侵陵贞女也”。而《韩诗外传》《列女传》等认为此诗主旨是“申女许嫁之后,夫礼不备,虽讼不行”,近代亦有人承袭此说,此外还有“寡妇执节不贰”“贫士却婚远嫌”诸说。当代学者多认为,此诗表达的是一个女子(或女子家长)对一个诉讼她的男子的斥责和拒绝。至于这个男子的身份,则或认为是女子的丈夫,或认为是强娶女子之人,或认为是已有妻室之人,其中当以“已有妻室的强娶之人”二说合解较为圆融。

全诗共有三章,第一章独立,第二、三章叠章。第一章首句即以“行露”起兴,交代出作诗的背景。然后就写到天寒露重,道路湿滑,所以要“夙夜”兼程,提早上路,以此暗示女主人公所处的险恶处境,也透露出她与之抗争的坚定意志。

第二、三章分别以雀角和鼠牙比兴,以雀虽有角而无穿屋之理,鼠虽有牙而无穿墉之理,说明你已有妻则无致我讼案之理。四个连续的反问句式形成字字含泪、步步紧逼之势,充分揭露了对方“速我狱讼”的卑劣行径,也自然表引出了她“室家不足”“亦不女从”的坚定立场,可谓斩钉截铁,气概凛然。另外,清代张澍《读诗钞说》认为后两章并非现实,而是“预拟其变而极言之”的假设之辞,也颇有见地。

羔羊

所属分类:国风·召南

羔羊之皮,素丝五紽。退食自公,委蛇委蛇。
羔羊之革,素丝五緎。委蛇委蛇,自公退食。
羔羊之缝,素丝五总。委蛇委蛇,退食自公。

【注释】

素丝:本色的丝,白丝。
五紽〔tuó〕:形容缝制细密。五,交午,纵横交错之意。紽,古代量词,五丝为一紽。
退食:退朝而食于家,一说减食。
自公:从公门而出。
委蛇〔wēi yí〕:容自得貌。
革:去毛的兽皮。
緎〔yù〕:古量词,丝二十缕为緎。
缝:皮革,一说缝合之处。
总:纽结。一说为“数”,与“紽”同。

【翻译】

羔羊皮革做的衣袄,白色的丝线交错缝制。从公门而出回家吃饭,心中感到怡然自得。羔羊皮革做的衣服,白色的丝线细密缝制。心中感到怡然自得,从公门而出回家吃饭。羔羊皮革做的衣裘,白色的丝线精心缝制。心中感到怡然自得,从公门而出回家吃饭。


【解读】

《羔羊》一诗的内容十分简明清晰,结构复沓的三章只描写了一件精工细作的羔羊皮裘,和一位从公门回家吃饭的卿大夫雍容自得的神态。对于此诗的主题,古今主要有“赞美说”和“讽刺说”两种。

清代以前传统的儒家学者,大多将此诗解读为赞美在位者的美德,如《毛诗序》云:“召南之国,化文王之政,在位皆节俭正直,德如羔羊也。”薛汉《韩诗薛君章句》云:“诗人贤仕为大夫者,言其德能称,有洁白之性,屈柔之行,进退有度数也。”清代牟庭首先明确提出“讽刺说”,认为本诗旨在“刺饩廪俭薄也”。恰恰相反,今人持“讽刺说”的多认为本诗讽刺的是士大夫尸位素餐,“在其位而不谋其政”的不作为之行。

此外,对于本诗中一些关键字词释义的不同,也是造成诸家各执一说的重要原因之一。如“素丝”一词,《三家诗》的《齐诗》认为是“君子朝服”,《韩诗》则认为“素喻洁白,丝喻屈柔”;再如“退食”一词,《三家诗》皆认为是自公门退朝而就食,非谓退归私家,而《毛诗正义》认为是大夫因节俭而减食;有“委蛇”一词,《毛传》解为“行可从迹”,郑玄《笺注》解为“委曲自得之貌”,而《韩诗》又解为“公正貌”。

从结构上看,本诗三章,互为叠咏,且各章后两句的句序、词序颠倒变动,并未重复。吟咏之下,仿佛这位士大夫悠然自得、从容步的情境就活现在我们眼前,难怪清人陈继揆称赞这种用法“随意变化,妙绝奇绝”。

殷其雷

所属分类:国风·召南

殷其雷,在南山之阳。何斯违斯,莫敢或遑?振振君子,归哉归哉!
殷其雷,在南山之侧。何斯违斯,莫敢遑息?振振君子,归哉归哉!
殷其雷,在南山之下。何斯违斯,莫或遑处?振振君子,归哉归哉!

【注释】

殷〔yǐn〕:雷声。
阳:山之南或水之北为阳。
斯:此时,一说此人。
违斯:离开这里。违,去,离开。斯,此地。
或:稍微,后同。
遑〔huáng〕:空闲,闲暇,后同。
振振:仁厚实貌,一说奋发有为貌。
息:休息。
处:居住,停留。

【翻译】

雷声隆隆,在南山阳坡响起。为何此时要离开这里,而不敢稍享片刻闲暇?仁厚信实的君子,归来吧,归来吧!雷声隆隆,在南山侧面响起。为何此时要离开这里,而不敢稍有空闲休息?仁厚信实的君子,归来吧,归来吧!雷声隆隆,在南山脚下响起。为何此时要离开这里,而不愿稍作短暂停留?仁厚信实的君子,归来吧,归来吧!


【解读】

殷其雷》一诗的主旨,《毛诗序》概括为“召南之大夫,远行从政,不遑宁处,其室家能闵其勤劳,劝以义也”,意即表达一位妻子对外出从仕丈夫的勉励和思念。这一说法十分明确,古今诸家学说几乎都没有异议。

全诗共有三章,只有各章第二句“阳”“侧”“下”三字及第四句中“敢”“或”“息”“处”四字出现调序或变动,其余内容均保持不变,叠章复沓的结构可谓到达极。各章首句均以“南山之阳”的轰轰雷声起兴,但雷响的地点却变易不定,暗示“君子”漂泊在外行踪无定的状态,所以才引出后文所说的不敢“遑”“息”“处”。这三个字是从女子反问丈夫“何斯违斯”之时带出的,也从侧面反映出这位丈夫忠于职守、不敢稍懈的精神品质。也正是由于丈夫为公事奔波操劳,所以一方面妻子不愿他远离而去,另一方面在他离去后又称赞他“振振君子”,且表达希望对方早归之意,矛盾心理由此展露无遗。

关于“振振”一词,历来也有不同解释。《毛诗注疏》中解释为“信厚”,姚际恒《诗经通论》中解释为“振起、振兴、众盛意”,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则解释为“振奋有为”。不论作何种解释,此词毫无疑问是这位妻子对丈夫奉公的赞美之辞。

本诗语言简洁朴素,又有长短相错齐言口吻和设疑发问的语言模拟,极具情感张力和亲和力。展卷而读,仿佛这位等待丈夫归来的女子就出现在我们眼前,她朝着天际的南山望眼欲穿,不断地呼唤着:归来吧,归来吧!

摽有梅

所属分类:国风·召南

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注释】

摽〔biào〕:落下,一说掷抛。
有:语气助词,无实义。
七:一说非实数,古人以七到十表示多,三以下表示少。
庶:众多。
士:未婚男子。
迨〔dài〕:及,趁。
吉:吉日,一说婚嫁适龄。
今:现在。
顷筐:斜口的竹筐。
塈〔jì〕:取。
谓:开口说话,一说聚会,一说归、嫁。

【翻译】

成熟的梅子落下来,留在树上的有七成。追求我的众位男子,要趁着良辰吉日。成熟的梅子落下来,留在树上的只有三成。追求我的众位男子,就趁着此时此刻。成熟的梅子落下来,用斜口竹筐来装取。追求我的众位男子,就趁着现在开口吧!

【解读】

摽有梅》是一首以女子口吻表达尽早成婚之愿的诗作,这种情感大胆又殷切,真挚而动人。正如《毛诗序》所云:“召南之国,被文王之化,男女得以及时也”,“男女及时”也就是当今所谓的适龄婚嫁,此四字基本点明了此诗的主旨和风俗背景。《周礼·媒氏》中说:“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展现的就是上古先民这一质朴的婚嫁风俗。

本诗共有三章,各章均以“梅子落地”的意象起兴。第一章中梅子落地,留在树上的尚有七分,暗示女子正值青春妙龄,韶华方好;第二章中树上梅子转眼只剩三分,暗示女子芳华即逝,唯恐迟暮;第三章中成熟的梅子纷纷落地,要用竹筐去盛,暗示女子择偶成家、寻觅归宿的终极意愿。随着不断增多的“落梅”而来的,是女主人公对“求我庶士”层层递进的呼唤。从“迨其吉”到“迨其今”,再到“迨其谓”,急切的心理层层渲染,终于到达淋漓尽致之境。清代龚橙《诗本义》中评论此诗说:“《摽有梅》,急婿也”,一个“急”字,可谓抓住全篇基调。

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组成单位,因此男女婚姻关乎社会稳定和国家大局,我国古代对此尤为重视,“男女及时”作为国家政策之一被长期推行。这首女子期盼婚姻的诗作,读来颇有唐代《金缕曲》“花枝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的意味,然而其质朴清新的风格又丝毫没有违背“思无邪”的原则,使人在掩卷之余,仿佛能感受到女子真诚殷切的内心独白。

小星

所属分类:国风·召南

嘒彼小星,三五在东。肃肃宵征,夙夜在公。寔命不同。
嘒彼小星,维参与昴。肃肃宵征,抱衾与裯。寔命不犹。

【注释】

嘒〔huì〕:形容星光微小而明亮。
三五:参宿三星和昴宿五星,一说举星之数。
肃肃:疾速貌。
宵征:夜行。宵,夜晚。
寔〔shí〕:通“实”,确实,实在,一说通“是”。
命:命运,天命。
维:句首语气词,无实义。一说“是”义。
参〔shēn〕:星名,二十八宿之一。
昴〔mǎo〕:星名,二十八宿之一。
抱〔pāo〕:通“抛”,抛下,一说为抱着。
衾〔qīn〕:被子。
裯〔chóu〕:被单,一说为床帐。
犹:如,若。

【翻译】

小小的星微光熠熠,参宿和昴宿在东方。尚在夜晚就匆忙出行,从朝至夕只为奉公。这确实是命运不同。小小的星微光熠熠,原来是参宿和昴宿。尚在夜晚就匆忙出行,抛下棉被有被单。这是命运不如别人。


【解读】

小星》一诗的主旨,《毛诗序》认为是“夫人无妒忌之行,惠及贱妾,进御于君,知其命有贵贱,能尽其心矣”,而《韩诗外传》卷一引“夙夜在公,实命不同”一句,谓此诗主题为“家贫亲老,不择官而仕”。古今学者多认为申韩之说更符原意,意即此诗咏叹了一位远行的小臣日夜兼程、为公事而奔走不息的形象。

全诗只有两章,结构上是工整的复沓。各章以熠熠发光的小星起兴,暗示了主人公的身份比较低微,也暗示了他长期披星戴月、“夙夜在公”的生活状况。在描写小星时,作者明确提到了同属二十八宿的参宿和昴宿,“三五”的含义或认为就是参宿和昴宿,因为古人认为二宿分别有三星、五星;或认为是言星的数量,形容其稀少之貌。在形容征人出发的疾速动作之时,用了叠词“肃肃”,仿佛模拟出征人衣襟之间呼呼的风声,十分贴切而形象。

“抱衾与裯”一句中,“抱”字应为古“抛”字,但也有人认为就是本意,指行人或役夫随身携带着被褥行帐,此说并不可取。正是从征人抛下被衾床帐这个举动,进一步渲染了他在睡意未消之时就不得不起身赶路的仓皇匆促,并由此发出了“寔命不同”“寔命不犹”的无限感慨,透露出上古时期人们所具有的某种“宿命观”,略带悲怆色彩的叩问和质询极富艺术感染力。

江有汜

所属分类:国风·召南

江有汜,之子归,不我以。不我以,其后也悔。
江有渚,之子归,不我与。不我与,其后也处。
江有沱,之子归,不我过。不我过,其啸也歌。

【注释】

江:长江。
汜〔sì〕:由干流分出又汇合到干流的水。
我以:倒装结构,即“以我”。以,用。
渚〔zhǔ〕:水中的小洲。
我与:倒装结构,即“与我”。与,偕同。
处〔chǔ〕:忧愁。
沱〔tuó〕:江水支流的通名。
我过:倒装结构,即“过我”。过,至,一说度。
啸:唱歌无谱无调,一说蹙口出声以抒愤懑之气,一说号哭。

【翻译】

长江支流分出又汇入,这个女子就要出嫁,却不将我也带上。她不将我也带上,以后一定会后悔。长江中间有小片沙洲,这个女子就要出嫁,却不和我一同前去。她不和我一同前去,以后一定会忧愁。长江支流一条又一条,这个女子就要出嫁,却不到我这里来。她不到我这里来,一定会哀歌不止。


【解读】

江有汜》这首诗歌的主旨,历来也解释不一。《毛诗序》言:“有嫡不以其媵备数,媵遇劳而无怨,嫡亦自悔也”,认为是一位随嫁的媵女因未被“嫡妻”带上同行而发的感慨。郑玄《笺注》、朱熹《诗集传》等皆附会此说,清代陈奂《诗毛氏传疏》则在此基础上作了进一步发挥,认为“媵有贤行,能绝嫡之嫉妒之原故美之”。近当代学者多认为这是一首弃妇诗,然而鉴于《诗经》中凡出现“之子归”或“之子于归”,一均指女子出嫁或回家省亲,此一说法亦有待商榷。

山水是古人寄情抒怀的永恒素材。这首诗就是以长江支流和中心小洲而起兴的:流水离析又再汇入,沙洲之上烟波浩渺,此情此景,最易勾起人的愁情忧思。不论此诗主人公是何身份,她的埋怨和不满的情绪是显而易见的。全诗三章之中都出现了倒装用法,即“我以”“我与”“我过”,连续不断地斥责了对方不带自己同行的“失礼”,同时运用顶针手法重复上句,并假设对方这种行为会给自己招致的后果——“悔”“处”“歌”,可谓字字珠玑,一气呵成。

此外,“啸”字本意是撮口作声,即打口哨,在此诗中主要有三种解释,已作注释,总之应指以负面情绪歌咏,如此方能与前文意一贯相承。方玉润《诗经原始》中认为“啸歌”者为弃妇,是她自我排遣的一种表现,联系上下文语境,可知此说并不足

全诗结构严整,用字精当,韵律优美,笔法自然而浅近,是一首艺术性很强的抒情佳作。女子的诉说,愤懑中有哀婉,柔弱中有刚强,在暮霭沉沉的江水之畔向我们传来她真实的心声。

野有死麕

所属分类:国风·召南

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
林有朴樕,野有死鹿。白茅纯束,有女如玉。
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无使尨也吠!

【注释】

麇〔jūn〕:獐,小型鹿科动物之一,比鹿小,无角,尾短。
白茅:多年生草本,花穗上密生白色柔毛,古代常用以包裹祭品及分封诸侯。
怀春:比喻少女思念婚嫁。
吉士:男子美称。
朴樕〔pò sù〕:丛木,小树。
纯〔tún〕束:缠束,包裹。纯,通“屯”,积聚,一说为“稇”的假借。
脱脱〔duì duì〕:舒缓貌。
感〔hàn〕:通“撼”,摇动。
帨〔shuì〕:佩巾,古代女子出嫁时母亲所授,用以擦拭不洁。
尨〔máng〕:多毛的狗。

【翻译】

野地里有只死獐,用白茅将它包起来。有位少女怀春思嫁,男子前来引诱于她。树林中有灌木丛,野地里有只死鹿。用白茅将它捆起来,献给如玉的少女。舒缓而又安然啊!不要碰到我的佩巾,不要使多毛的狗吠。


【解读】

《野有死麇》这首诗,历来有着多种不同的解读,主要的观点有以下三种:第一种是“厌恶无礼”说,以《毛诗序》为代表,其中说:“天下大乱,强暴相陵,遂成淫风。被文王之化,虽当乱世,犹恶无礼也。”郑玄《笺注》对此作了进一步发挥,认为此诗描述的是一位女子对一位男子不以礼法胁迫成婚的行为的厌恶之情。欧阳修《诗本义》则认为此诗反映的是“纣时男女淫奔以成风俗”,表达了对男女不以礼法自由结合的鞭挞,此一观点也得到朱熹、王柏等人的支持。

第二种是“拒招隐”说,以清代方玉润《诗经原始》为代表。他对传统的“恶无礼”“淫诗”诸说提出批驳,认为此诗以“如玉女子”喻隐逸之士,以“吉士”喻求贤者,表明纵然求贤者不断相“诱”,力请隐者出山,隐者仍不为所动,拒绝出仕。这种观点,不失为解读《诗经》的一个新奇视角。

第三种是“情诗”说,以清代姚际恒《诗经通论》为代表,近当代学者亦多持此观点,认为此诗反映的是上古时期山野之民及时缔结婚姻之事。女子怀春,男子相诱,言其婚恋及时;吉士,玉女,言其身份相当。男子应为猎人,将其猎物“麇”和“鹿”以白茅捆扎,作为求亲之礼,反映了上古时期的一种婚俗。最后一章写的是“定情之夕”,女子叮嘱男子不要过于心急,要“舒而脱脱”,从容而为;并接连使用叹句加重语气,让其不要“感帨”,莫使“尨吠”,表现了先民真挚、率性、淳朴的婚恋观念。

本诗共分三章,前两章联系较为密切,第三章结构相对独立。用语朴实自然,精当贴切,寥寥数语间就包含着几个不同意象,且文末口语化的词句吟咏起来极具韵律感,不觉就如同回到了个数千年前质朴无华的时代。


何彼襛矣

所属分类:国风·召南

何彼襛矣,唐棣之华?曷不肃?王姬之车。
何彼襛矣,华如桃李?平王之孙,齐侯之子。
其钓维何?维丝伊缗。齐侯之子,平王之孙。

【注释】

襛〔nóng〕:花木繁盛貌。
唐棣〔dì〕:又作棠棣、常棣,蔷薇科落叶小乔木,栽培供观赏。一说为郁李,蔷薇科樱属灌木,花朵桃红色,繁密如云。
曷〔hé〕:何。
:庄严肃静,雍容安和。
王姬:周王室为姬姓,周王之女称为王姬。一说为美女代称。
平王:周平王,东周第一任君主。一说“平”为“正”义,指周文王。一说非实指,乃赞美之辞。
齐侯: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称侯爵的国君的通称。一说非实指,乃赞美之辞。
维:语气助词,无实义,后同。
伊:语气助词,无实义。
缗〔mín〕:钓鱼线。一说丝绳,喻男女成婚。

【翻译】

是什么么纷繁茂盛?原来是唐棣绽放的花朵。为何不能肃穆而安和?原来是王姬出嫁的车马。是什么那么纷繁茂盛?它的花朵就像桃花李花。那是平王的儿孙啊,有齐侯的子嗣啊!钓鱼要用什么东西?要用丝绳作为鱼线。那是平王的儿孙啊,还有齐侯的子嗣啊!


【解读】

何彼襛矣》一诗的主旨争议较少,古代学者多从《毛诗序》“美王姬”之说,认为此诗所写“虽则王姬,亦下嫁于诸侯。犹执妇道,以成肃雍之德也”。近现代学者大都认为本诗旨在讥刺王姬出嫁奢侈铺排之风,另有袁梅等人认为此诗为男女表达爱情之歌咏,诗中“王姬”“平王”“齐侯”诸词并非实指,仅是代称或溢美之词。

全诗三章,各章均为四句,第一章独立,后两章叠咏。前两章均浓墨重彩地以艳丽繁茂的唐棣花起兴,暗示了后文“王姬”的尊贵身份。“曷不肃雍”二句是从路人的角度,道出王姬车马队伍的规模浩大、喧嚣不息,进一步渲染了这次婚礼场面的豪华壮观。第二、三章中“平王之孙”“齐侯之子”虽然解释不一,但无疑点明了成婚双方的确是出身不凡、门当户对。第三章中还特别提到了以“丝”和“缗”钓鱼的意象,被认为是男女合婚的暗语,至此一场隆重奢华的贵族婚礼终于落下帷幕。

全诗各章中均出现了设问句式,数问数答,如吟如唱,具有非常鲜明的民俗色彩。诗人的视角从道路旁观望“王姬之车”,再到流水边垂钓之景,随着婚礼过程的变化而不断转移,正如陈继揆在《读诗臆补》中所说“通篇俱在诗人观望中着想”。然而也正是从诗人的这种“观望”中,我们才得以窥见上古时期王族婚礼的冰山一角。

驺虞

所属分类:国风·召南

彼茁者葭,壹发五豝,于嗟乎驺虞
彼茁者蓬,壹发五豵,于嗟乎驺虞!

【注释】

茁:植物初生于地貌。
葭〔jiā〕:初生的芦苇。
一:发语词,无实义。一说为数词“一”,射满十二箭为一发。
发:发矢,射箭。
五:虚数,形容数量多。一说为数词。
豝〔bā〕:母猪。
于嗟乎:感叹词,表惊异、赞美等。
驺虞〔zōu yú〕:古代为天子掌管鸟兽的猎官,一说传说中虎身狮头的仁兽,一说猎人。
蓬:蓬蒿,多年生草本植物,花白色,叶似柳。
豵〔zōng〕:小猪,满一岁〔另说六月〕称豵。

【翻译】

芦苇刚刚从地面生出,拉弓放箭射中多头母猪,哎呀那猎官啊!那蓬蒿刚刚从地面生出,拉弓放箭射中多头小猪,哎呀那猎官啊!


【解读】

《驺虞》是一首简短而富有意趣的诗作,历来对此诗主旨有着不同的说法。《毛诗序》秉承一贯的宣扬教化观点,认为此诗与《鹊巢》相应,表现了“天下纯被文王之化,则庶类蕃殖,蒐田以时”的和谐景象,并评论说“仁如驺虞,则王道成也”。朱熹《诗集传》在此基础上作了进一步发挥,认为此诗正是诗人作以赞美南方诸侯推行文王之化的德政。此外有“乐贤者众多”“怨生不逢时”及今人多持的“赞美猎人”等说法。

此诗之所以出现各种不同的理解,也与此诗中“一”“五”“驺虞”等词的不同解释有关。尤其是“驺虞”一词,出现了三种大相径庭的释义,让人难以把捉。其中以“驺虞”为猎官或猎人之说更合诗意,如《鲁诗》解“驺”为天子之囿,释“虞”为司兽之官,这样的解释使得上下文义方可贯通。

全诗只有两章,每章三句,两章结构相叠。二章首句中初生芦苇和蓬蒿的意象,已经点明了此次田猎的场景是在春季的山野之中。春天是草长莺飞、花木葱郁的时节,在漫山遍野的芦苇和蓬蒿之中,猎人竟然可以“一发五豝”“一发五豵”,高超娴熟的技艺由此可见一斑,也难怪诗人会连连发出“于嗟乎驺虞”的感叹。全诗只截取了猎人田猎的两个场景,寥寥数词就勾勒出猎人引弓出箭、箭落物中的生动情境,读来意趣盎然,令人回味无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