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众家追忆许渊冲: 血气方刚、拒绝平庸的百岁老人

 nizijun 2021-06-20

     秦颖 摄

     许老生前在陋室中工作的背影 刘彦 摄

     许渊冲翻译的部分外国文学作品

     许渊冲翻译的部分外国文学作品

     许渊冲翻译的部分外国文学作品

  文/记者 孙磊

  6月17日,我国翻译界泰斗、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许渊冲在北京逝世,享年100岁。

  许渊冲是我国老一辈翻译家的杰出代表,他从事文学翻译几十年间,探索韵体译诗的方法与理论,独创了一套关于翻译标准的三美理论:“意美、音美、形美”。

  由于在翻译领域的突出贡献,许渊冲2010年获得中国翻译协会颁发的“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2014年,他荣获国际翻译界文学翻译领域最高奖项“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亚洲翻译家。

  “书销中外百余本,诗译英法唯一人”,这句话曾印在许渊冲的名片上。这是真正属于他的人生。

  羊城晚报记者采访了曾跟许老有过交集的同行、后辈、编辑等,力图为读者呈现他更为真率、生动的一面。

  北外教授李长栓:

  许老这样的翻译人才百年难得一见

  “许先生主要从事文学翻译和诗歌翻译,他花费毕生的精力,致力于把中国的诗词翻译成英文和法文,在中国的译者当中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副院长、教授李长栓表示,许老是所有译者应该学习的一个典范。

  李长栓表示,许老对翻译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海量的作品翻译实践,许老翻译了大量中外经典作品,数量多、质量高;二是贡献了诸多诗歌翻译理论,比如“信达优”“三之论”“三美论”等。

  许渊冲的“三美理论”在翻译界曾引发过不少争议,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关于《红与黑》的论战。1995年,许渊冲翻译了司汤达的《红与黑》,法国文学翻译家施康强读后指出,译本中加入了一些原作者没写的内容,例如在本意“粗活”一词后,加上“非常艰苦”。

  对此,李长栓表示,许老曾反复提及中西语言之间的差异,西方语言(比如英语、法语)之间结构相似,不同语言之间能够形成对等的概念大概占90%左右,而中文跟法文或英文之间,能够形成概念对等的可能只占40%左右。

  李长栓说:“在无法达到对等的情况下,就要求在翻译的过程中另辟蹊径。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用简化或者优化的方法,根据翻译的实际需要对原文进行适当的变通取舍。这正是许老提出的'信达优’原则。”

  李长栓称,几十年以来,我国翻译界在理论建设方面多紧跟西方,一般认为中国自身的翻译理论尚不成熟。但是许老指出,中国从2000多年前的佛经翻译到现在,早已经形成了自己一套行之有效的理论,不应该小看自己,要充分发掘中国本土的专业翻译理论,“他不唯西方理论家马首是瞻,这种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也值得我们肯定”。

  人们都注意到,许渊冲既能熟练地把中文译成英文、法文,同时又能将英文、法文译成中文,并在全世界出版,他有的中译英作品甚至被国外当做教材。

  李长栓表示,同时掌握两门外语非常困难,尤其是两门互相没有关系的外语,我国的外语院校通常以一门外语为主,二外作为辅修:“像许老这样精通英语、法语的译者,百年难得一见。虽也有人指出过他译作的一些瑕疵,但是瑕不掩瑜,不能掩盖许老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北大教授王继辉:

  与其说是翻译家,倒不如说他是一位翻译实践家

  许渊冲已出版的中英法译著超过120部,包括《诗经》《楚辞》《论语》《老子》《包法利夫人》《追忆似水年华》等。在所有的翻译作品中,他对于唐诗宋词的翻译尤为呕心沥血。他把众多中国经典文学作品翻译成英语、法语,介绍到国外,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北京大学英语系教授王继辉认识许老十多年了,许渊冲先生是他的前辈,更是他敬仰的学者。

  2019年,王继辉去许老家采访,有过一次深入的交谈。“许老很简朴,家里面几乎没有新的东西,完全没有办法把这样的生活环境跟他的名望联系起来。”王继辉说,许老非常纯粹、简单,甚至有点孩子气。

  在王继辉看来,与其说许老是翻译家,倒不如说他是一个翻译实践家:“他是很有思想的一个实践者,强调在翻译的时候,无论是中译英还是英译中,或者法译中,都要将美做到极致。”

  在王继辉看来,许老的翻译理论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第一要把翻译看成美的创造;第二,如果你发现原文不够美,那么你要创造出美,让译文比原文更美。

  王继辉认为,我们在翻译的时候,不能只看到文字,还要把翻译放到大的文化系统中考量,该归化就归化,该译化就译化,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要充分考虑周围的因素:“许老把他的理念运用到翻译实践当中,将大量的中国诗词翻译成英语、法语,推动了中国文化在国际范围内的传播。”

  王继辉回忆,许老很在意自己翻译的作品,也很在意读者对自己译作的反应,比如觉得他的译作中有何突出的亮点、他与别的翻译家关注点有何不同,“总之,他是一个对自己要做什么、要做成什么样子、会有何评价,都清清楚楚的人”。

  最后,王继辉说:“据我所知,没有哪位同辈人翻译过这么多作品,也没有人到了100岁高龄还如此执着地热爱着自己的翻译事业。”

  人文社编辑刘彦:

  “好几次从他家出来,聊得嗓子都哑了”

  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刘彦告诉记者,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许渊冲先生在人文社出过很多书,近几年人文社又再版了他的三个单行本:莫泊桑《水上》、罗曼·罗兰《哥拉·泼泥翁》和巴尔扎克《入世之初》(如上图)。

  “当时因为签合同事宜去过几次许老的家。那种简朴程度,让我们都特别惊讶。”刘彦说,许老的家在北京大学畅春园里,是一套面积不大的老房子,屋内是水泥地面,整体特别朴素,家里的书柜放满了书籍,“当时许老已经是'北极光’奖获得者,著作等身,我感觉他应该住在条件更好的地方。”

  刘彦印象很深的是,许老特别爽朗,爱说也爱笑,非常健谈。“第一次去,他就让夫人给我倒饮料,其实因为许老自己喜欢喝。”

  由于听力不佳,许老说话嗓门非常大,跟他说话也要很大声。“好几次从他家出来聊得嗓子都哑了,耳朵嗡嗡作响。”刘彦说到这里自己也笑了。

  刘彦认为,许老的译文非常流畅,没有翻译腔,就像原本就是中文写的一般自然:“像巴尔扎克的小说中有很多文字游戏,许老的处理非常恰当,从中文也能读出文字游戏的感觉,而非生硬的直译,非常生动,也非常接地气。”

  刘彦称,许老的翻译追求音译、意译的统一,比如《哥拉·布勒尼翁》后面那个姓本是音译,这次再版时他就要求改为“泼泥翁”,因为“泼泥”很符合主人公爱开玩笑的性格。

  出版人秦颖:

  他推崇居里夫人的话“自信,否则没人信你”

  “我对许老一直心存敬意,他激情如火、倔强好胜、可敬亦复可爱。”在广东《随笔》杂志前主编秦颖眼中,许渊冲先生个性非常鲜明。

  2006年“五一”长假期间,秦颖曾去拜访过许老,还拍下了许老谈话时的姿态:许老身体往前倾,靠近谈话对象,无论是听还是说,都全神贯注,讲话声音洪亮,滔滔不绝。

  秦颖表示,许老在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上,坚持己见,从不认输,跟国内许多学者、翻译家都打过笔仗,也有过面对面的激辩。他说自己:“全世界还没有第二人,这样能把中文翻成英文,又翻成法文,同时又能把英文翻成中文,又能把法文翻成中文,又能在全世界出版,直到现在,还没有人打破这个纪录。”

  “自信”是许渊冲先生留给秦颖最深的印象。秦颖说,要把文学翻译变成翻译文学,许老在理论和实践上始终都在追求这个梦想。这为他带来巨大的荣誉,也带来了巨大的争议。许老特别推崇居里夫人那句“自信,否则没人信你”,秦颖觉得这也可以看做是许老自己的人生格言。

  许老的自信还源自于他的专业和勤奋。虽年近百岁高龄,许老为了工作仍有时会熬夜到凌晨三四点钟。他给自己定下来一个“小”目标:在一百岁时,要把《莎士比亚全集》译完。

  2017年,在央视《朗读者》节目中,许渊冲也提到这个“小目标”。后来有记者问他“小目标”的进展情况如何?他说,已完成一半,因翻到不喜欢的剧本,遂决定先行搁置。“我对《暴风雨》很不满意,人物、地点都不满意,写得很牵强,我不喜欢,所以我反正是不想翻了。”对莎翁作品尚且如此评议,可见许老的率性。

  自信的许渊冲也有自我怀疑的一面,他在日记里,曾用英语询问自己:Am I moderate?(我是不是一个庸人?)许渊冲用自己的一生去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而他在翻译界的成就,或许早已给出了确切的答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