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典热武器解析二(17-19世纪)

 天选小丑 2021-06-21

上期的“古典热武器”由于篇幅受限没有讲完。所以本期将接续上篇进行“第二阶段”17-19世纪的古典热武器分析!补全后面解析“现代武器”前的漏洞!

“第二阶段”相较之“第一阶段”其纷争和战事更加“繁多”;诸如“拿破仑战争、克里米亚战争、南北战争”此类的大型战役都发生此时,所以战争的伴生子“轻武器”的地位也随此水涨船高,各种技术升级层出不穷;像后世大家耳熟能详的“线膛”“后装药”“雷汞火帽击发”“锥形弹头”“火帽击锤转轮”此类技术革新都发生在此时,并且在19世纪由美国组合成“完整的技术结合”,定鼎了“现代武器的基础”!

那么我们以分析“功能性”和“原理”为主,带大家来探寻这些“技术变革背后的意义”和它们的“起源”。

1.从滑膛枪械-线膛枪械的变革

二阶段的最早的变革来源于“从滑膛枪械到线膛枪械”的一个转型,其后的“线膛枪械”虽然早在“16世纪”就诞生了,但却一直坐着“冷板凳”,这是让现代人很不能理解的一件事。

那么我们下面先来了解一下它们两者之间的“区别和优势”,以获得判断“背后真像”和“设计原理”的依据。

众所周知,一般的情况下“现代枪械”多使用一种“线膛型的枪管”,其间是多条“膛内旋转阴线”组合而成“弹丸导向”,最终可以导致弹丸“旋转着从弹膛飞驰而出”,使其拥有更好的“精度”和“射程”。

而“近代的枪械”则大多数时间选用的是一种“滑膛型的枪管”,这种枪械的“弹丸和枪管”之间会存在一定的“空隙”,导致“弹丸”在“枪管”中“弹跳着出膛”,致使“弹丸”和“枪管轴线”之间存在一定的“误差”,从而影响到了“精度”。

而“枪管和弹膛”之间则又存在一些“空隙”,所以在发射时会存在“泄气”的问题,影响弹丸“初速降低”的同时还“排出大量的浓烟”对射手产生影响和危害。

如此看来,“完整形态”下的二者“似乎高下立判”,完全“没有可比性”。但实则不然,现代的很多情况下都有“枪械依照弹药设计”的说法,而近代亦是如此,最早的“锥形弹头库里科夫”和“纸包弹药”都是诞生在“19世纪”,所以“线膛枪”诞生的“17世纪”只能使用“滑膛枪”的“大号铅丸或铁丸”弹药。

那么上面也说了,“枪管和弹丸”之间是存在“孔隙”的,所以在那个时期也有“弹丸过盈”的说法;如此一来,“线膛枪”在枪管刻着“多条阴线”的情况下,“前装弹丸入膛”甚至需要动用工具,并且难以清除“阴线残留的火药残渣”,这也是“线膛枪”早就出现但一直“没有大规模运用”的原因。

“最早的线膛枪”是由“德意志邦国”在“17世纪中叶”设计的“杰格步枪”。这种步枪的线膛技术随着“德裔的移民”被传播到了“美洲大陆”上,美国人以此设计出了“宾夕法尼亚(肯塔基)步枪”此类的“线膛长步枪”。

后来因为美国人在“独立战争”中击败了大英帝国,虽然主要靠的是法国,但当时使用的“肯塔基步枪”还是给英国人造成了很大的麻烦。

所以自战争结束后,从英国的“贝克步枪”开始,欧洲也开始了“全面研发线膛步枪”,以抛弃已经落后已久的“布朗.贝斯滑膛枪、M1777查理维利滑膛枪(法国)”此类的武器,并开始小规模的列装使用“线膛枪”。

2.后装入膛枪的出现

上述提到,在当时的“线膛枪”还有许多的“关键技术节点”没有解决,所以线膛枪在军中的占比始终“没有大规模提升”,但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一个方式解决,那就是“弹药后装技术”!“后装技术”可以使“火药和弹丸”从尾部进入弹膛,以直接规避火药填入枪管时“产生的残渣”和“装填的难度”。这项技术的开山之作是英国的“弗格森后装步枪”。

在“独立战争中期”,英国的军官“帕特里克.弗格森”发明了“世界第一款后装步枪”,这款枪以它的名字命名为“弗格森步枪”。

该枪的“后装结构”是一个“以扳机框为扳手”的“垂直螺栓”,装弹时将下方的“扳机框旋转”即可使“螺栓下转”,露出弹膛后方的孔洞(进弹口);再通过手动装入“弹丸和发射药”,旋紧扳机框使螺栓上顶以达到“锁定枪膛尾部”的目的。

然后我们还可以通过螺栓被上顶时“顶出的多余火药充当引药”,推进旁边的燧发点火“药池”,不需要在上一次火药。然后扣动扳机“击发点火”,继续后续动作完成发射(传爆发射药,燃气推弹出膛)。



这种设计完整的和“线膛结构”进行了“结合互补”,不过由于当初的“机加工水平稀烂”,枪尾“漏气反而更严重了”(看上图火焰),所以也只是做到了少量装备。

后续以此为基础改良的枪械有美国的“M1819燧发后装霍尔步枪”。

其以一个“转轴抬动枪机”的动作方式使弹膛暴露,快速完成“装弹、装药步骤”,在“弗格森步枪”的基础上做了“更合理化的设计”。

3.瓶装击发药点火

在“后装型枪械”被开发后的几十年内,枪械技术进入了一个“较长的停滞期”,仿佛断掉了前路,只能在“弹丸适应线膛”的方向上进行努力(膨胀型弹丸),破局的是一种新式的材料“雷汞(雷酸汞)”。

进入十九世纪后,英国化学家“E.霍华德”制作出了“雷汞型火药”。这种材料十分敏感,可以在“1-2N的作用力下”被引爆,又因为“过枪的爆炸性”会对枪管产生损害,所以在刚诞生时就被认为是“引药的最佳材料(当时)”,事实上也正是这么做的。

1807年,英国人“福塞斯”发明了一款“以雷汞为基础”的“击发前装药式手枪”。

(注:这里又退回前装是因为发射药不能用雷汞,所以弗格森的后装系统不适用)。

这种手枪的点火结构由“瓶身、雷汞柱、击发杆、击锤”等几个部件组成”。

其使用通过“旋转金属瓶的方式”让“雷汞”从所存的柱子(雷汞柱)内向下流出一点到“中间”部位。

然后通过“将金属瓶复位”,扣动扳机“使击锤撞击击发柱”的动作,带动“内部小金属棒撞击雷汞”,使雷汞中心“受到力的作用起火”,在通过中心的“传火控”向内“点燃发射药”完成后续动作,此为雷汞击发的“最初运用”。

4.雷汞运用二阶段-散装纸包弹

这种“金属瓶式的点火装置”虽然是比较合理的,但是和“簧轮燧石擦火枪与燧发枪”之间的关系比较相近。简单说就是因为设计太过“繁杂”了,所以被淘汰。

所以五年后的“1812年”,瑞士的一位枪械设计师设计了“约翰.曼顿”型的“散装后装式的手枪””(约翰.曼顿是英国承制公司)。”

这款枪械的设计接近于“现代子弹”,其将“弹丸、火药、雷汞”分别使用“油纸包裹”,并依次排入枪管“弯折后显露u的弹膛”。

然后在使用时“恢复枪管位置”来启动击锤,扣动扳机使“击锤释放”,“击针刺破雷汞”完成击发。

雷汞运用的升级-铜火帽(燧石式瞎火率是击发的数倍)

在这之后不久,“雷汞的入膛击发方式”就差不多被业内定性为“可行性方案了”,所以依次“材料的升级”也被设计师们列入计划,此操作的最终产物就是“雷汞型铜火帽。”

枪械以“铜火帽击发”的典型就是19世纪的“双管德林杰”,就是下图这款。

其“以火帽为底座”装载“装载火药和弹丸”,使用“转轴弯折式的后装结构”,可实现“纸装雷汞底火”无法实现的“快速射击”。

M1836型的霍尔步枪”与“双管德林杰”有相同的原理。此型号为“M1819型步枪的升级版”,使用了19世纪普遍的“火帽击发方式”(和德林杰一样),又继承了M1819的“上抬枪机的后装模式”,是最早的“击发型后装式长管枪”。

也是从M1836开始,欧洲各国也开始“接纳火帽式的击发方式”,英国的“恩菲尔德1836型步枪”和德国的“杰格步枪改进型”就是此类。

转轮手枪的起源(棘轮手枪)转轮的前装进弹和后装进弹区别

最后带过一下“转轮系的发展史”。

转轮系手枪”也是在19世纪后出现的,其“短枪身”和“转轮式的进弹方式”有效的防止了“浓烟”和“装弹难”这两项“困扰步枪发展许久”的问题,甚至“从落后完成超车”,比步枪更快的进入“现代化跑道”。

最早的转轮手枪”诞生于1818年,“科利尔”利用“五个弹巢组成一个转轮”,在“每个弹巢”前面依次填入“火药和弹丸”,转动转轮使“弹巢对接枪管”,然后使用“燧石打火、转动转轮换弹”。以此拥有着“可连发、威力大”的性能,可以说此时是真正“为了战力而装备”的武器,而不是耍帅和威严

在此枪之后的几十年,“美国柯尔特公司”以此为基底设计出了柯尔特转轮手枪(一个系列,几十款),其中就有随世界风向设计的“后装火帽式”。没错,转轮那么小的一个轮也是有“前装、后装”转轮之分的,具体看下图。

在转轮中倒入“火药和弹丸”的是转轮式前装药手枪,在后方填入“整颗弹药”的是后装式转轮(没找到图,火帽可以参考上面的德林杰),虽然“燧发转轮”就没几款,但定义上是这么区分的。

本文完

这两篇是开篇哦!已经完结了!接下来会开始各国的现代枪械解析!

配图本来用的自己做的全动图,但是太大了发不出来,所以后来改了。 #军事#



最后求波关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