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彦的西京故事

 liupingyao 2021-06-21

这几天读了陈彦的《西京故事》书,感受非同一般。文章写得质朴、真实、有血有肉,是部有生活的书。

中国社会农村为主,懂得农村才能懂得中国。写农村生活就一定要生活在农村,理解农村,贴了农民的心。

书中主要人物是农村有代表性的罗天福一家人的生活,一直在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认定了学习是改变农村人命运的唯一最好途径,培养了两个好大学生。与其他未能上大学的农村生活者比,与暴发户不学习的孩子比,与原来条件好的人上大学的人比,与暴发户上了大学的子弟比,与官二代上大学的子弟比,与文二代上大学的子弟比…………凡此种种,各形各色,总之一个字,累。

过去的时代,几千年来,由于“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的思想教育,老百姓知道“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的道理,拼命去读书,拼命去学习,拼命去参加高考,认为只要上了大学就会彻底改变命运了。新中国后,有所改变,但又红又专还是大家的目标。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渐渐地把金钱作为衡量标准,功利思想占据主位,读书慢慢地就变得不值钱了,有知识也不是最好的,甚至有知识的最后都是给没知识但有钱的人在打工,这是事实。

人其实是趋利的,这是本质,只有修养到一定高度,才能把功名利禄看得谈了,才能达到“兼爱”、达到“穷则独善藏身,达则接济天下”这种境界。由此看来,本质上不是唯有读书高,还是“学而优则仕”的利益驱使的结果。

农村孩子到城市上大学,如果要比,唯一的优势也就是学习成绩,其他一般地是比不上别人,但现在富二代、官二代也不泛学习好的人,否则也上不了这样的大学。起点高、条件好、思想顾虑少,不为钱的事发悉,这些倒成了他们的最大的差别也是距离,这应该就叫输在了起跑线上了吧,条件差的孩子要想成事,要付出常人不可想象的努力才有可能。这些都会造成这些孩子的自悲心理,从而也可能走上歧路。

要想成长,实现自我,提高自我心理素质就成了必须,否则会被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打败。少与别人相比,建立在现实条件基础之上,找到自我发展之路,制定自己的发展目标,才是泛出自我的秘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