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满船清梦压星河”,为什么能被誉为元代最有意境的诗句?为何又出现在全唐诗中?

 123xyz123 2021-06-21

题主有两问,鄙人先重点解意境,再趣谈出处。

一、意境之美

“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星梦压清河。”

——元 唐温如《题龙阳县青草湖》

这篇七言绝句是元末明初诗人唐温如的作品。唐温如在诗史上可谓是名不见经传,可是“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星梦压清河。”这一句却广为人知,它让读者身临其境,再一次体会到恍惚之间思绪融汇穹庐星野,肉身被容纳于广阔天地的那种壮丽又纯粹的自然之美。所谓意境,不外乎主客观融合,情景交融与虚实相生几个特征。这首诗尾句神来一笔,正好把这几个特征展现得淋漓尽致而不落窠臼。这首绝句刚好可以按照首尾分为两个部分,而且以曹操的《观沧海》诗句为题也恰如其分。

 1.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诗题中的“龙阳县”,即今湖南汉寿。“青草湖”,即今洞庭湖的东南部,因湖的南面有青草山而得名。诗题中说“青草湖”,而诗中又写“洞庭”,是两水相连相通的缘故。  

这是一首简单的纪游诗。前两句讲明地点并抒情。诗的前两句“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把对历史的追忆与对眼前湖波的壮景描绘结合,以虚幻的神话的方式,营造场景的虚幻感,以历史人物故事做铺垫,赋予景物历史的厚重感。这两句没有多余的藻绘,本身不是多优美的句子,却为下文惊艳之句做好铺垫,有了神话故事的背景,尾句一呼便流丽得动人心魄诗句,犹空中仙籁。就本句而言,功能性大于美感。

洞庭湖泛起层层白波,渺渺茫茫。这是前两句描绘的景象。比起春日碧净柔波,夏日的浩浩汤汤相比,进入枯水期的秋日湖泊是深邃沉静的。水较春日冰晶融化后的深,也比卷沙惊涛的夏日奔流清,像是一个人的中年时期,沉稳,包容而静水流深,这触动了同为暮年的唐温如心里那根幽微细小的弦,涌动出悲怆之感,这是联想遭际后,与时景的共情。

他故意用湘君的故事替代了直抒胸臆。传说湘君闻帝舜死于苍梧之野,追随不及,啼竹成斑,一夜白头。西风很神奇,李清照写“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里的“西风”吹皱一池秋水,又让湘君一夜白头,这哪里是西风,是实体化的愁。与其说唐温如不想落窠臼照着“悲秋”的主题继续深入点题,倒不如说此时的他醉得思绪破碎,无法用逻辑思维去脑海里搜刮那些陈词典章,好让自己的愁绪名正言顺,只得任由具象的思维带着眼睛最直观的触碰眼前的景象,这才有了尾句的传世之语。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这两句意境高妙,在于信笔直出,准确描摹出微醺之时精神恍惚神智跳跃产生幻觉,在湖中览星河璀璨时仿佛置身其间融为一体的状态,这两句对梦境的描写十分成功,贵在虚实相生,情景交融。梦境切合实境,船在天上与天在水中正相关合,显得真实可信;梦无形体,却说清梦满船,梦无重量,却用“压”字来表现,把幻觉写得如此真切;从梦境的清酣,不难觉察出诗人对于摆脱尘嚣的愉悦,记梦而兼及感情,则又有暗中传神之妙。让人想起异曲同工的李易安《渔家傲》中“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一句。都是记梦,把星辰写得灵动如仙境,而自己此时因为饮酒酣梦,脱离了现实肉身的束缚,也成为了满天星子的一份子,与穹庐为伴,在天地间畅游高歌。

所谓意境高妙,就在于这种流转飞动的自由感,并不虚无缥缈难以捉摸,而是融入了“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这样对人与宇宙关系的深刻思考。在唐温如清丽流转的梦笔飞花下,充满了浪漫主义丰富的想象色彩,又渗透出对现实境况的折射与反思,既流丽奔逸,意兴遄飞,又含蓄蕴藉,回味无穷。

这样的意境,用“塑造”并不准确,它更像是一个生活失意醉生梦死的中年人倚在船弓上望着天痴想:“星星真美。”然后酒精的作用让此刻的唐温如陷入半梦半醒的幻境,心中郁积的块垒也转化成对环境细腻又模糊的直感,于是万般感受与典章积淀在他的脑海神奇的发生了转化,让他信口吐出: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星梦压清河”。

有时候写诗就是这么感性,灵感的爆发就在一个巧妙的瞬间。

李白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唐温如绣口一吐是什么呢?

是秋水沉静的湖波,是满天沉甸甸的星野……

是梦想破碎的声音……

他只能代表他自己。这样的心声,跨越数百年,在今日有一群人能与他共鸣。

意境的最后一个特征,是主客观相融,原来所谓主,不仅是触景生情的作者,还有眼前沉吟这些佳词丽句的我们。

二、关于出现在全唐诗这件事

第一节煽完情,这里可以稍微轻松一点,由于本人不擅考据,身边史料暂缺。所以仅作猜想。

《题龙阳县青草湖》为何出现在全唐诗呢?个人猜想原因有三:

其一是全唐诗乃清康熙年间编撰,因为唐温如此人并没有其他出名诗作,无论在政绩仕途上还是沙场征战上也没什么突出成绩被载入史册,因此文献缺失造成面带考据有误。唐温如就好比我们大部分普通人,平平淡淡度过一生,只不过写了一首出名的诗就销声匿迹了,试想不说几百年,就算几十年后,有谁会记得一个普通老百姓的名字呢?

其二是这首诗颇具唐风。众所周知,元代以“元曲”见长,在诗词方面成绩并不突出,纵使历史上有“元诗四大家”(虞集,杨载,范椁,揭奚斯),大家对这些人也很陌生。元代统治者是游牧民族普遍文化素养不高,对文人不够重视,也造成了一些文人为了谋生去戏班子写戏曲剧本的现象,客观上促进了元曲的发展。但是对诗文始终是不够重视的。所以元代整体诗词水平不高,也很难概括出共性。像“唐诗以丰神情韵见长,宋诗以筋骨思理为妙”这类概括整体特征的话语是没有元代诗词什么事的。

既然说到唐代诗重在“丰神情韵”,就可以想到唐温如这首诗,尤其是尾句“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星梦压清河。”充满浪漫主义色彩,颇有“逸出尘外,怪生笔端”的仙风道骨,的确是有唐诗的显著特征。让人自然联想起李杜,岑参,孟浩然,张九龄等唐代诗人。因为独特的艺术个性被归类为唐诗,也是一种有趣的乌龙现象。

其三是作者名字,唐温如,唐珙。因为古代还没有标点符号,就会产生歧义。抄录的人会以为是【唐】温如,即一位叫温如的唐代诗人写的诗,因此把它辑录到了全唐诗中。这也是有可能的。

总之,这是一首佳作。可爱的乌龙事件瑕不掩瑜,反而能让更多人知道这首诗。品味诗歌,重点还是在它的用语修辞、意象意境、思想内容综合起来带给读者的审美价值,它同人的生活经历一起建构了人的品味。至于它出处何如,是谁所作,了解这些能让诗歌有所附丽,却不是我们普通读者应该投入过多精力的战场,术业有专攻,期待文献学的专家们在这些方面能够解开迷思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