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报告文学】告诉你真实的六七十年代(中) 河北 又一村

 蒺藜文学 2021-06-21







报告文学‖告诉你真实的六七十年代(中)

 □ 河北 又一村
 




04  人民公社

一个县划分为若干个公社,一个公社根据人口多寡和居住集聚情况由几十个大队组成,大队视人口多寡分为几个农业生产队,每个生产队由30户上下组成。一切生产资料尽归生产队,牲畜由生产队集中饲养、使用。每个劳动力视年龄、农活熟练程度、性别等由全队社员大会评定工分。一般是,最青壮劳力每日10分、老头8—9分不等、年轻妇女7分。

每日参加劳动,工分累计。歇工请假,每天晚上到队部集合,一是核对出勤情况记工分;二是由队长安排第二天农事,每个劳力称为社员,延续多年。

分配原则。

为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实行人7劳3。即7分按人口分配,3分按工分分配。

试举一例:某队有130人、汇总工分2600个,有5000斤玉米待分配,每户人家该得多少。

第一步:5000*70%=3500斤,用于按人口分配,3500/130=27斤,即每个人口应分得27斤,你家有几口人27乘以几。

第二步:5000斤*30%=1500斤,用于按工分分配,1500斤/2600=0.58斤,即每个工分应分得0.58斤,你家有多少工分乘以0.58。

年终结算。

年终,生产队准备拿出多少现金参加决算,决定了工值多少。假如一个人年终累计300个工分,每个工分8角。那这个人应得240元,扣除已分得物资的价值,所剩即为他应得现金。

生产队会计必须掌握加权平均法,说来难,做起来不难。

生产队干部一般由2名队长、1名会计、1名保管兼出纳组成。正队长由全体社员大会选举产生或由大队指派。主要负责落实上级指示、查看农活,脱产但挣工分。副队长主要带领社员从事各种农事,由社员大会选举产生,不脱产挣工分。

有一部分家庭劳力外出,主要是从事上级摊派的工作,人们习惯称为“出官差”,有的挣工资,有的挣工分。

生产队的唯一交通工具是大马车,由一辕两梢三匹骡马组成,运量较大。不足是速度慢,回头拐弯较费力。每年地里产生的收获以及地里需要的农肥都靠马车运送,可见马车在生产中的位置。车把式是仅次于队长的角色,遇有谁家姑娘出嫁,马车便装饰一新,充当送亲的运具。

再后来,生产队买了12马力拖拉机,骡马大车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农家脱坯、盖房、红白事需要大量人力帮忙。人们人情浓重,不用叫,不计报酬,争相前往。






60年代初,广大农村是没有电的。人们依旧用祖传的办法油灯照明。清楚的记得儿时用用过的墨水瓶改制油灯的趣事。人们吃粮用石磨把粮食碾碎,再用箩筛之。后来通了电,油灯走进历史,老者用发光的灯泡点烟,不得,严厉质问电工何不能也。









05  环境

那时人口压力没有显现,基本没有工厂。天空多数是晴空万里,偶有白云飘过,更显天蓝如碧。

水是随处可见的,没有污染,田间劳作的人们从来不知带水,都是就地取水,张口即喝,从不得病。

水渠、坑塘、低洼处最不缺的是水。水养育了万物,雨大了,到处碧波荡漾,水美鱼肥,以至于农家都把房屋桩基垫得足有一房高。

鱼是那时的杰出代表作,有水便有鱼,鱼是那时人们改善伙食的主要食材。常听一个笑话,一男孩去地里割草,巧遇一水塘鱼儿密布,男孩放弃了割草改捉鱼。待回家后其母见其草未割来,只见一筐鲜活的鱼儿,气的跳高喝骂:“不争气的东西,让你割草你抓鱼,我还要搭油,气死我了”,说罢,将近10斤的鱼倒入粪坑。虽是笑话道出那时吃鱼之方便。

森林覆盖率高前所未有后无来者。

土地归集体所有为绿化创造了极佳的前提条件。整齐的水网、公路、废弃地,到处是林网密布。挺拔的白杨、突兀的榆树、供人乘凉的柳树、不成才的刺槐把村庄包裹的严严实实。无论站在任何一地,满目森林,不见他物。在民以食为天的年代,以集体的力量创造出如此美景实为难得。

为了生计,几乎所有的耕地全种小麦。清明过后,满洼的麦田绿油油,苍翠欲滴。那时地下水浅到找一低洼处不用借助任何工具手挖既可见水的程度。只是麦种和生产方式的落后导致产量不高。苫种的小麦亩产约500—600斤、播种的每亩200斤左右、有的甚至收不上种子来。

鹌鹑是北方麦区常见的鸟类。筑巢于麦垄,割菜喂猪途中经常遇到鸟蛋或长着一身绒毛的幼鸟。一旦被人偷走了蛋或幼鸟,成鸟便果断弃巢不用,另筑新巢。

无论是从事农事活动或是割草割菜经常遇到野兔突然惊走,也时常遇到一窝小兔争相逃跑的场景。野兔多,胆大到经常闯入人们的生活。冬日,一场大雪过后,地上铺了厚厚的白毯,兔儿觅食要在雪地上留下痕迹,人们只需循着野兔的足迹追上一枪毙之。

没有环保意识的年代,各种鸟按季翱翔,野兔、刺猬、黄鼠狼、蛇等时常光顾农家,家养土鸡必须垒一坚固鸡舍。

春季,卖雏鸭小贩又在叫卖。许多农家买了小鸭放到坑塘放养,天黑时赶鸭还家。袅袅炊烟泛起,忙碌了一天的人们抖去疲倦回家吃饭,不失为一道美丽的晚景。




没有工厂冒黑烟、白烟,只有辛勤劳作的农民创造、守护着人宜居的家园。


 

 



06  入学

疯玩疯长到七、八岁该入学了。

学校一般在村外,教室略好于农舍。教师多是说了算的各级官员的亲属,只因其一刮风下雨能挣工分;其二无人究其成绩好坏。按现在的话说多是民办教师,师资水平参差不齐,学生成绩无人问津。被形象地称为“三土”,即土教师、土学生、土课桌。上课时,老师抛弃书本不用,专讲怎样做好农活和宣传《毛选》。学生们每天负责几户宣传《毛选》,别的不会,照本宣科,不会的字,或略过或胡诌。宣传结束老师到各家检查、回访,倒也认真负责。

小人书是学生的最爱。一书在手多人等求。上课时间,外面枪声一响,满屋学生跑的一干二净,究其原因,都看护青员是否击中鸭鹅猪狗。老师在课堂念《语录》,学生爬到窗台玩耍是家常便饭,老师敢管,家长大嘴巴伺候。每天风雨无阻上学即为好学生,但三年级尚不知阿拉伯数字为何。

不知怎地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一个复员军人到校任校长,此人30岁上下,姓闫,满脸横肉,未婚,与鲁达拳打的镇关西和买杨志宝刀的牛二无异,以严厉著称。

闫校长到任后,首先淘汰了一批不胜任的教师,之后大力整顿校纪,一时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然好景不长,横扫全国的“批林批孔”运动以摧枯拉朽之势冲击了已走上正轨的教学。学生们压根搞不懂孔老二何许人也,照本宣科,火力全开。可怜已沉睡了2000多年被奉为“万世师表”的圣人稀里糊涂地被一群无知小童臭骂一顿,万古奇冤。

小学没有打好功底,初中也好不到那里去。“反击右倾翻案风”又白白浪费了我们的大好年华。直到高中才明白,原来水的分子式是H2O。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小学、初中没有学到知识,高中阶段再努力也是枉然。






那时,小学、初中、高中都有自己的试验田供学生掌握劳动技能,有的还养猪、开工厂,也由学生当劳动力,收益归学校。校办工厂招收有门路或成绩较好的学生当储备,那门课缺老师,马上补上,从师资来源也反应教学水平的低下。

学龄就这样像流水一样悄无声息的溜走了。








07  一定要根治海河

生产资料公有制,发挥集体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大力兴修水利是这个时期的主要特点。

农闲时节,上级组织劳力有计划地治理河道、开挖新渠、疏通淤塞成了闲变忙的主要特征。

为响应毛主席“一定要根治海河”的号召,省、专区、县、公社分别成立了海河指挥部,调动各路大军治河、治水。






各生产队挑选最棒的青壯充实治河大军,不计报酬的提供人力、物力,像老区人民支前一样,自带给养,给予全队最高工分。治河大军凭着强壮体魄和人定胜天的冲天豪情,用双手和小推车挖出了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创造了世界水利史的奇迹。河北省大城县的青年突击队长张德林勇挑重担,奋勇争先,被树立为治河模范,后官至省水利厅厅长。“四人帮”倒台后,被视为火箭式干部,暗然下台。

除了出工、出给养、出河工外,留守在家的劳力也不闲着。县里摊派的几十方、几百方工程量,需要全队男女老少齐上阵,十几天、几十天鏖战方能按时完工。这个工作叫做“出伕”,先到指定河段附近征集民房,后河工全体入住,吃、住全在房东家。从一定程度上再造了赖以养活人的土地。河网纵横,沟渠密布,解决了洪涝灾害问题。海河指挥部一直是热门部门,直到80年代方才撤销。山河改造了,旧貌换新颜。水患消除了,水网四通八达,使命完成了。这样的激动人心的火热场面今后再也不会重现了。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又一村,河北大城人,文化爱好者,有作品发表于网络及媒体,体裁多样,自娱自乐,与大家同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