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百度一下饺子的由来,发觉饺子起源于东汉时期,为医圣张仲景首创。当时饺子是药用,张仲景用面皮包上一些祛寒的药材用来治病(羊肉、胡椒等),避免病人耳朵上生冻疮。 三国时期称作“月牙馄饨”,南北朝时期称为“馄饨”,唐代称为“偃月形馄饨”,宋代称为“角子”,元代和明代称为“扁食”,清代才称为“饺子”。 南阳是张仲景的故里,这里的老百姓依然把饺子叫做扁食。在南阳,扁食一词被传承了六百多年,并且还将被延续下去,这种传承是倔强的,甚至是固执的。这份倔强和固执或许是因为张仲景是南阳的,或许是因为明朝的大移民。 没有人居住的地方,是荒芜的,也是凄惨的。由于战乱、自然灾害和瘟疫,导致明朝初年的南阳人烟稀少,稀少到了在乡野间走一天也见不到人的程度。据地方志记载,有一个县令曾在乡野间的路口放了一包碎银,半月过后再次来到路口,那包碎银仍在。为了解决人荒的问题,皇帝下令从山西洪桐县那棵大槐树附近迁移过来了许多人,这些移民成了很多南阳人的始祖。他们在南阳的很多个村落里种了槐树,告诉自己的儿孙,有一种食物叫扁食。 扁食是从始祖那里传下来的名字,怎么能弄丢呢?怎么能随意更改呢?朝代的更迭不能,人世的变迁也不能。 南阳人在吃扁食的时候,已不再提及张仲景,不再提及张仲景悬壶济世和悲悯苍生的情怀,也不再追问把饺子叫做扁食的渊源,也不再追问扁食对于南阳人的意味。 提及与追问比不上传承,把先人留下来的名字和习俗传承下去,或许就够了。 
2
在冬至这一天,南阳人见面了,问候语是:“吃扁食了吗?”为啥冬至要吃饺子?南阳人的观念是:“冬至不吃饺子,耳朵会被冻掉。” 这种朴素的观念是夸张的,在夸张的背后是极其科学的理论。张仲景发明了“祛寒焦尔汤”,把羊肉、辣椒以及一些药材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状,下锅煮熟,这就是“娇耳”。张仲景为啥选择羊肉为扁食馅儿的主料呢?因为羊肉性温热,冬至是一年中阳气最弱的日子,吃羊肉可以起到温阳作用,帮助机体驱寒,起到温养脏腑的作用。 冬至这天,每一个包羊肉馅儿扁食的南阳人,都是一个张仲景的化身。我们遵循着张仲景开的方子,调理着身体与天地之间的呼应,抵御节令带来的寒凉。这种调理经过了两千多年的验证,当然还会验证下去。 从扁食的层面上讲,因循守旧是值得褒扬的。 
3
南阳人说:“好看不过嫂子,好吃不过饺子。” 为了让饺子越来越好吃,南阳人在扁食馅儿上花了很多心思。最常见的是猪肉大葱馅儿和韭菜鸡蛋馅儿,除此之外牛肉、香菇、木耳、莲藕、茴香……都可以剁成馅儿。拌扁食馅儿的时候,除了常规的调料外,南阳人还要掺上芝麻芽儿,让扁食香味更浓,更纯。 南阳人用的扁食皮儿是梯形的,梯形的更容易包成新月形,更适宜于把馅儿包进去。包扁食时,老年人会反复给初学者演示,强调要把皮儿捏紧压实,防止露馅儿。扁食露了馅儿,煮好了就没味道了。 南阳人在在包扁食的过程中,践行的是一个朴实的生活哲学:包扁食和做事儿的道理是一样的,做事儿时不能露馅儿,露了馅儿,就没有味道了。 作者影像:

作者简介: 郭成志,男,生于1977年,河南省镇平县人,任教于镇平县一所偏远的农村小学。南阳市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有散文集《抚梦而歌》《长满青苔的日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