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过年吃饺子时,别忘了饺子的创始人

 杂货店伙计 2017-01-27

 

  过年吃饺子,不论是大年三十晚上的饺子,还是“破五”的饺子,都是老北京的习俗。在全国各地,尤其是在北方地区,也都有这个讲究和习惯。

   

  春节吃饺子,老北京人的最爱

  在我国民间,饺子的历史非常悠久,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饺子也在不断地变化和进步。那么,饺子起源于何时?各抒己见,说法不同:有三国时期“月牙馄饨”说;有南北朝时期的“馄饨”说;还有唐代的“偃月形馄饨”说。虽然众说纷纭,但对元代称为“扁食”、清朝称为“饺子”的意见比较统一。而且饺子这个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据文献记载,饺子起源于东汉时期,其首创者,也就是饺子的发明人,乃是医圣张仲景。

  张仲景(约公元150~154年 - 约公元215~219年),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涅阳县(今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张寨村)人。学医于同郡张伯祖。当时伤寒流行,病死者很多。他钻研了《内径》、《难经》、《胎胪药录》等古代医书,并广泛收集有效方剂。著《伤寒卒(杂)病论》。其书辗转流散,经后人多次收集整理,成《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分论“外感热病”与“内科杂病”,并总结了汉以前的医疗经验,为祖国医学的发展有重大贡献。被尊为“医圣”。

   

  医生张仲景

  相传,张仲景在任长沙太守期间,坚持用自己的精湛医术为百姓解除病痛。在封建社会,为官者不能随便进入民宅,于是张仲景定期于每月的初一和十五两天,敞开衙门,请民入内为百姓治病(后人把坐在药铺里给人看病的医生称作“坐堂先生”,寓意纪念这位伟大的医学家。 — 编者注)。

  后传张仲景因不满官场的黑暗,辞官回乡。返乡时正值隆冬季节,他见许多无家可归的百姓面黄肌瘦,衣不遮体,不少人甚至连耳朵都冻烂了,心里非常难受。便让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熬制且赈舍“祛寒娇耳汤”,以医治冻疮。受到百姓的爱戴。

  所谓“祛寒娇耳汤”,关键在“娇耳”,也就是现在饺子的雏形。具体的做法是:取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熟烂后将其捞出切碎,成“馅”;用面加水和(音或)成面团,揪劲儿擀皮,将馅包合其内。因形状与耳朵很像,张仲景取名曰“娇耳”。包好的“娇耳”放到大锅里,煮熟后分食于老百姓。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很快将冻伤的耳朵治好了。至今南阳一带仍有“过年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在以后的历史发展中,后人便学着张仲景“娇耳”的样子,做成食物在过年时食用。

  到南北朝时,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据推测,那时的饺子煮熟以后,不是捞出来单独吃,而是和汤一起盛在碗里混着吃,所以当时的人们把又把饺子叫“馄饨”。这种吃法在中国的一些地区仍然流行,如河南、陕西等地的人吃饺子,要在汤里放些香菜、葱花、虾皮、韭菜等小料。

     

  已经包好等待下锅的饺子            老北京的美食 — 饺子

  大约到了唐代,饺子已经变得和现在的饺子几乎一样,而且是捞出来放在盘子里单个吃。又称“偃月形馄饨”。宋代称饺子为“角儿”,它是后世“饺子”一词的词源。饺子在宋代的时候,传入蒙古。饺子传到了蒙古,也很快的受到了蒙古同胞的影响。饺子在蒙古语中读音类似于“匾食”。饺子的样式也由原来馅小皮薄变成了馅大皮厚。随着蒙古帝国的征伐,扁食也传到了世界各地。出现了俄罗斯饺子、哈萨克斯坦饺子、朝鲜饺子等多个变种。

  明万历年间的《宛署杂记》记载:“元旦拜年,作匾食”;《酌中志》载:“初一日正旦节,吃水果点心,即匾食也。”可见,明代北方地区过年吃扁食已经取代原来“水点心”的称呼了。

  清朝有关史料记载说:“元旦子时,盛馔同离,如食扁食,名角子,取其更岁交子之义。”又说:“每年初一,无论贫富贵贱,皆以白面做饺食之,谓之煮饽饽,举国皆然,无不同也。富贵之家,暗以金银小锞藏之饽饽中,以卜顺利,家人食得者,则终岁大吉。”这说明新春佳节人们吃饺子,寓意吉利,以示辞旧迎新。近人徐珂编的《清稗类钞》中说:“中有馅,或谓之粉角——而蒸食煎食皆可,以水煮之而有汤叫做水饺。”和“其在正月,则元日至五日为破五,旧例食水饺子五日,日煮饽饽。”随着商业化和人口流动,南方也正在学习北方的传统文化。如过节不吃饺子的常州出现了“大娘水饺”品牌。在广东,一些如珠海、东莞和深圳的移民城市过年也渐渐有了吃饺子的习俗。另外福建、客家地区原本有吃饺子的习俗,但不是过年或者过节的必备品。

     

  春节吃饺子,当然少不了腊八蒜

  根据文献记载,春节吃饺子这种习俗相当非常广泛,并且把它固定下来。这种习俗和中国古代的计时法有关系:中国古代用十二地支来记录每一天的时间,即把每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每天开始谓“子时”,相当于现在的二十三点到翌日凌晨一点这个时间段。到了每年的年底,年三十的时候,就不仅是两天的更替,而是新、旧年岁的临界。于是,中国人把这个时间段称为“交子”,并赋予了新的的含义。

  中国人非常注重辞旧迎新,在这个时候吃饺子,和“交子”正好是谐音,而且饺子还有丰富的吉祥寓意和文化内涵。所以,中国人慢慢形成了在立冬时分、在正月初一、在破五那天,家家团圆吃饺子的习俗。对崇尚亲情的中国人来说,在除夕夜里,窗外雪落无声,屋内灯光暖人,锅里热气腾腾。把所有的思念与祝福,都包进那薄薄的饺子皮中。红红的火苗滚开的汤水,越煮越觉得有滋味,伴随着辞旧迎新的鞭炮,盛上饺子,也盛出了对来年美好的期望。

   

  吃饺子时,别忘了饺子的创始人哟

  这里面还要说明一点的是,南方普遍接受的还是“馄饨”的称呼,其形状与北方的饺子有所不同,而且在吃的时候,在煮馄饨的汤中,加上可口的佐料或青菜,连同馄饨一起吃下。北方虽也有喝饺子汤的习惯,但大都在吃完饺子以后,作为“溜缝”,喝上一碗饺子汤,老北京谓之“原汤化原食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