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受伤害后怎么释怀和面对伤害过自己的人?

 昵称535749 2021-06-21
发布时间:2021-04-26 

答疑馆 | 受伤害后怎么释怀和面对伤害过自己的人?-心理学文章-壹心理
by 壹心理优秀答主们

问答

受到伤害后怎么释怀放下,怎么面对伤害过自己的人?


20岁女,大学生,妹妹去年坐校车时跟校车管理员发生争执,(妹妹用可擦笔往车座位上划了一道后用橡皮擦去了,依然受到管理员的训斥,觉得很委屈,就跟她发生了争执),然后管理员用手用力按到妹妹肚子上,妹妹哭着回家了。
我以为是同学打了妹妹肚子,后来那两个同学带我去了校车管理员的家,才知道是管理员打了妹妹一下,但她不承认打过妹妹,还说“你妹妹当着全车人跟我争执,我还很生气呢“,我当时蒙蒙的被她的那副样子吓到了,而那些同学被吓得也不敢给我证明,我就说如果是妹妹做错了,我道个歉,她毕竟是小孩子,还希望你多担待。后来我一直把这件事记在心里,每次想起来就会觉得很委屈,很愤怒。成了一件心事,而且我们是一个村子的,出去也可能会遇见,我也不太清楚该如何面对这个人,现在这个人就给我一直邪恶的象征的感觉。


琳可心:当你开始爱自己,世界都会来爱你~

那时,作为姐姐的你,看到妹妹受到这样的委屈,你内心一定有一种强烈的想要为她出气的念头,于是,你就真的这样做了,你通过同学找到了校车管理员,然后当面和她据理力争,那个时候你应该也是个孩子吧,所以,请先抱抱那个勇敢的小女孩吧!

这件事直接的受害者是你的妹妹,但它却成了你心中难以解开的结,甚至每每想起,愤怒、委屈等情绪都会涌上心头,似乎受伤的不是妹妹,而是你。
是因为你觉得那个时候的自己没有足够的力量以此和校车管理员抗衡吗?
还是你觉得那个校车管理员实在是太可恶了,怎么能和一个孩子较真呢?
亦或是觉得明明是管理员的错,当时的你却因为“无凭无据”而不得不给她道歉?
你需要管理员一个真诚的道歉,是吗?

听到不中听的话,我们往往会有以下四种选择:
1.责备自己
这种情况是当别人批评自己时,内心产生的一种自我厌恶的感觉
2.指责他人
这种情况是别人说了我们不认同的话,内心产生的对他人的愤怒的感觉
3.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这种情况是我们会觉得伤心,同时也觉察出自己更看重别人的信任和接纳。
4.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这种情况是自己虽然也很伤心,但对方应该也很伤心,因为她也需要理解和接纳。
也许,我们目前主要处于第二种情况,如果回到过去,你不应该对那个管理员如此客气,你会充分向她释放内心潜藏已久的委屈和愤怒,是吗?
但事情已经过去了,你无法再跟她直接说这件事,于是,时间一久,她在你心中的可怕形象就不断强化,甚至成为了一种邪恶的象征。

我想给你提两个小建议:

1、抚慰自己内心受伤的小孩
那时的你力量或许还不够强大,但你能勇敢地为妹妹辩护,这看起来真的也很棒哦!如今,你已经强大了,也相信自己可以保护好自己所爱的妹妹了,所以,每当那些愤怒.委屈的情绪涌上来的时候,请温柔地对自己说:你已足够强大,你会好好保护自己和所爱的人,建议配合冥想训练哦!

2、找时间和那个管理和解
时间会磨平一切,也会放大一切,如今的你已不是那是的你,如今的管理员也不是那时的管理员,她真的有你所认为地那般邪恶吗?不妨通过行动去验证一下这个想法吧,你开始的时候可以从别的事情入手,比如送她一样东西,请她帮一个忙,或是别的缘由来拉进彼此的关系,这对你来说也许比较难,但也算是给自己一个交待,然后,你可以去找个适当的时机跟她说说这件事对自己的影响。

如果认为现在难以做到,那不妨跟她写信吧,可以写完交给她,也可以不给她,不管怎样,内心的结还是需要自己来解哦!

Audrey@GT66:成为自己的大树

看得出题主一直是为此事而耿耿于怀,会有愤怒、不甘、委屈。没事,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如何去放下此事。

题主说,此事已经很多年前了,可是还是放不下。什么样让人难以放下过去,一直对过去耿耿于怀,是找不到前路。对将来没有盼望的人,会很容易走回头路。等于水管淤塞了,水会往返流。

相反,假如对将来有希冀和有计划的人,即使提起这件事,也会觉得是小事,情绪的反应会变小。因为当下的满意度,可以覆盖过去的创伤。

因此,帮题主找到出路,找到根本的方法,才能治标又治本。

【第一】接纳情绪,释放情绪

假如题主再次遇到情绪,需要大爆发,那就不要逃避,宁愿把情绪发泄出来,不要再压抑它。

并且理解自己,当时是因为很委屈。

【第二】承诺会让自己做回自己

当时题主是因为,根本还不知谁是谁非的时候,就先认错了。其实你心知你们那一方根本没有错,你很后悔自己没错反而去认错,扭曲了自己的原意。就是这个位置,让你一直卡着,“如果当时能理直气壮保护自己和妹妹就好了”。

因为经历过这样的事,你理解到不能做自己是多么难受的事,压抑自己的天性。

所以,题主要学会做回自己,保护自己的边界,学会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第三】练习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比如遇到同样的事,题主要先做的是判断事情,究竟是怎么回事,不知道谁是谁非,不要轻举妄动。

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再去想想如何解决。

同时,清楚自己想怎样?和解?保护妹妹的应有权益?还是要求对方怎样?

假如下一次,你还是不知自己想怎样,你依然也会被那个管理员带方向。

还有,当你遇见管理员变得哑口无言,身体僵直,是因为你心里很恐惧。这也是你为何不能简单直接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当时的你,被恐惧遮盖了你的内心。

因此,练习如何正确表达自己,让对方明白你,尊重你的边界。这是需要你去练习。

【第四】发现自己成长了,愿意放下过去

到了练习纯熟的时候,题主会发现自己有所改变,已经不是当年不懂表达的人。即使,有时会回忆过去,也可以对自己说,“你已经长大了,不再是当年的自己了。所以,你愿意放下过去,不再让过去的记忆拖垮自己的频率。”

【第五】将重点放下当下和未来

假如题主当下的生活是非常充实的,也很有希冀,令人期待,是不会再回头看。因为希望已经在当下,已经不在过去了,所以你不会专注于过去,而是将重点放在当下和未来。

因此,题主可以设立自己的个人目标,一来可以回到当下,二来可以让过去的事用时间去冲淡,第三,当你实现自己的目标时,其实你同时也克服了自己的局限了,无形中你也已经成长了,懂得表达自己的感受了。

过去的遗憾是会有的,但为了不让遗憾扩大,就要懂得总结学习,改善自己,和发展当下的自己,让自己走出过去的阴影。

希望题主理解当时的自己,也能突破局限的自己,然后放下这个心结,大步向前。记住,向前看才有希望!

haoin:心理作者,2星优质答主

有些人会对过去的一些事情耿耿于怀,却难以忘记,就仿佛发生在昨天一样。这是你觉得那件事不公平,那人受到委屈了,那个人可能是你最要好的朋友,或者是你的家人。当时的你正是经历过这样的事情,并且你当时为了打抱不平,给妹妹讨个说法还去跟那个当事人对峙,可结果却不尽人意。所以才让你无法释怀。虽然当时看上去受委屈的是你的妹妹,实际上更像是你受的委屈更大一些。

通过您的描述能看出来事情是发生在去年,如果那位管理员死活不肯为他犯下的错而道歉,现在的校车基本都是监控的。你可以去寻找一些证据,来证明管理员确实动手了。相信那位管理员在证据充足的情况下也是会低头的。毕竟人无完人,是人就会犯错的。允许别人犯错,但是改了还是好同志嘛。

都时隔一年了。相信你有有所成长,不在是去年那个小丫头了。题主需要释放你的情绪,把你当年的那些委屈的情绪都给释放出来,别老压在心里。你是觉得那个管理员欠你一个道歉,要是人家就不肯道歉呢。你也不可能强制让人家给你道歉吧。所以还是要自己释放那个委屈的情绪,你可以适当的去发泄一下,比如跑到大山上去大声的喊话,把你所有的委屈都给喊出来了。还有就是玩一些那种减压的游戏。

放下过去,展望未来。未来的路还很长。不要应为一些琐事耽误了你的大好将来。放下过去的不愉快,去迎接未来的挑战吧。要相信未来的生活将有更多的乐趣等着你呢。给自己定个目标。努力的去完成,克服自己的局限性。放下这个不愉快的心结,大步买向前,打破局限,挑战未来。一定要记住,向前看才有希望。加油!

浅喜深爱心理:除非你把潜意识意识化,否则它一直会指引者你的生活,然后你说,它是命运

你的经历看起来像是在争执中吃瘪,

明明不是你们的错,或者说明明对方不占理,但是你却为此道歉,

那个升腾起来的怒火,怨愤,与当时你对待司机的态度是相反的。

你想起来当然会很愤怒,看到他也会觉得生气。

什么情况下我们会释怀?

我想是在我们觉得发生的都不是事儿的时候,

所以,如果你想起来还是觉得委屈,那么就不要急着释怀,因为你不可能做得到。

我们常常混淆了一个观念,认为过去发生的事情,就是就过去了。

但这是错误的看法。

我们生活中有两套时间,一套是现实时间,一套是心理时间。

现实时间是一路往前,从不流连,它是客观规律的一部分,不受人的影响。

而我们在谈论过去事件的影响时,发生作用的是心理时间

任何一件往事,如果你想起来还有着汹涌的情绪,那么这件事在心理上是不曾“过去“的

这件事变成了心头刺,永远插在那里,不曾过去。

既然这件事一直横亘在心中,

那么我们每一次想起,或看到当事人被刺痛时,

就是我们去面对与化解的时刻。

既然你和管理员是同村,

你可以想一想,如果有这样一个机会,你可以和他谈论这件事,

你会对他说什么?你想对他说什么?

你可以把想说的内容试着写下来,或者找个朋友吐槽一下,说一说。

有了表达,你的情绪会得到极大的安抚。

当然,更进一步说,你是不是在日常生活中不敢与人发生争执呢?

或者说,是不是如果你不是”完全占理“,你就不太敢为自己争取权益?

你的委屈是只在这一件事中体现,还是在生活中常常发生?

这是我希望你尝试觉察的部分,如果你不止在这件事上体验到委屈和愤怒,

不是在这一次争执中感受到吃瘪,那么你也许需要更多地关注自己的行为模式

让自己在人际关系中更多地为自己发声,维护自己的感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