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化新闻的公共性

 新用户6123vaS9 2021-06-21

翻译一下别人对我工作的学术研究 Uni-Note Vol.050

单位的研究院整理了一些写我们报纸的论文,居然有三篇硕士论文专门研究文化版。

学到一些冷知识。

比如,“在这里,读懂中国”这句slogan是2007年4月启用的。此前,我只知道这句话的发明者是一位姓柳的学长。

又如,贵报是美国国家图书馆唯一收录的大陆中文报纸(截至2015年6月)。

再如,贵报文化版大约26%的报道都在写外国文化(2008-2012年),这其中,写美国的以34.6%的比例高居首位。

嗯,以上三条冷知识,又成了贵报“带路党”的石锤。

研究僧徐某某就是这么扣帽子的,其论文写道,贵报“大量报道西方文化成果并报之以强烈肯定态度,引发了读者对西方文化的赞赏和对本国文化的反感和不认同,或无形中助推了西方文化霸权。”这段结尾,徐硕士又强调了一遍:“对西方文化的解读方式也诱发了本国读者的文化身份焦虑,贵报无形中充当了文化霸权主义进行媒介控制的工具。”

下面讲一个正经问题,文化新闻的公共性。

聚焦这个问题的硕士论文来自山东艺术学院,没想到,皇后母校在这次同题论文中拔得头筹,专业度力压暨南大学和湖南大学。

这里翻译一下其核心观点:

天朝媒体在意识形态和商业利益诱导的双重压力下,比较难实现公共性。

翻译:天朝媒体面对朝廷和资本家,比较难说人话。

中国正处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期,目前,迫切需要构建理性公共领域。

翻译:大清早就亡了,报纸该监督朝廷和资本家了。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我国报业得以缓慢复苏,报纸副刊争奇斗艳,突破传统的纯文学的限制,刊登内容延伸和扩展到文化、生活、广告、汽车等新的领域。

翻译:朝廷松了个口子,报纸能说点话了,开始明目张胆关心个人生活品质了。

贵报1984年创刊时,是妈报的增刊,具有文化副刊属性。

翻译:文化副刊是贵报的底色。

1990年代中后期,贵报确立了新闻主攻、副刊主守的竞争策略,以确保在硬新闻报道出现竞争乏力的情况下,报纸的传统读者不会出现大规模的流失。贵报1990年代中后期以后的转型在短时间内实现重大突破,这一竞争策略功不可没。

翻译:朝廷越管越严了,总是不让我们帮大伙击鼓鸣冤。友报友刊跪了一地,我们比较社会,开始假装读金庸读西游,潜入地下继续帮大伙出气伸冤。

贵报文化版的发展的四个时期。

Ⅰ充斥南方风味,以报道影视明星娱乐新闻为主,还刊登讽刺漫画和小说传记电视剧剧情。

Ⅱ随着发行从广州扩展到全国,地方特色渐渐淡出,内容也由通俗向高雅转变,力求将轻松的话题用高雅、有涵养、有境界的手段去表现和讨论,用专家专栏来提升文化品位,逐渐形成一种尊重理性、尊重文化的氛围。

Ⅲ转向深度报道,通过分析具体语境下的某一文化现象,依靠文化名家的叙述来增加文化副刊的深刻性和思想性。

Ⅳ增加了对民众的关注度,为社会各阶层提供自由发表言论的公共空间。

翻译:第一阶段,娱乐八卦号水平。第二阶段,豆瓣知乎化。第三阶段,百家讲坛化。第四阶段,追热点+开弹幕。

经典案例分析:贵报2014年的报道《英雄是什么,另一个地震小英雄林浩想搞清楚的问题》,没有在文章中给出明确的价值判断,而是通过林浩事件,引导我们对“英雄”这个概念的现实意义进行反思,颠覆了我们以往价值体系中对“英雄”这个概念的认识,引导和启示我们重新建构人生价值观和价值评判标准。

翻译:这个小朋友在汶川地震时救了两个同学,被大伙捧成“英雄”,六年来他越来越装X,活得很累——看吧,这就是英雄故事的背面,今天你中招了吗?

贵报文化副刊表现出来的文化敏感度和文化启蒙意识,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知识分子。贵报文化副刊提供的言论空间中,表达意见的知识分子多具批判意识,他们所体现出的最大共同点,就是在公共发言中体现出社会关怀、公共良知和社会参与精神。

翻译:知识分子办报,

贵报文化副刊持续关注社会文化热点问题,以公共事件为主要报道对象,从贴近群众现实生活的角度深刻和扎实地阐述问题,针砭时弊,启迪思想。在塑造和提升民众公共意识,去除愚昧,提高公众行为能力,实现文化启蒙和文化理性的构建,化解社会矛盾,推动社会进步等方面有重要作用。

翻译:影响普通群众。

关注新闻性、关注文化性,这两者完美结合就是贵报文化副刊的精髓所在。文化版的新闻性实际上更好地服务了其文化性,由新闻性引发文化关注,使得副刊的文化关注不再是无根之水,而是可以寻根溯源。

翻译:追着热点涨姿势。

报纸文化副刊通常走两条路,一是躲在纯文学的身后,不暗世事;二是在文化层面表现出一种对时代所需求的意识形态或者主旋律的宣扬或尊崇。贵报文化副刊另辟蹊径,从根本上表现为一种对社会生活中文化本身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的启蒙和反思,自觉立足于社会文化转型的现实,以认真的态度、严谨的作风、理性的思考关注并探索民族、社会乃至日常生活中的文化观念与惯性。它堪称实现了媒介公共性的另外一种维度表达——即文化的反省与构建。

翻译:友刊友报要么死读书,要么跪舔朝廷和资本家,

只有贵报既接地气又站着说话。韭菜们在生活中被朝廷和资本家各种忽悠,贵报打着文化新闻的幌子,帮大伙揭穿这些忽悠,说人话,说实话,为大伙的智商充值。

文化副刊有多么成熟深刻,这个社会就有多么成熟深刻。一个社会要从原有的轨迹上冲刺跃进,得依靠杰出脑力的激荡,刺激社会前进。副刊,可以是一个脑力激荡的磁场,迸发一个民族文化的最大潜能。

翻译:糟糕,我睿智担当的身份暴露了。

今天的封面和配图来自电影《嘉年华》(2017)。

当年,本人紧急采写这部电影的主创和幼教工作者,就是因为红黄蓝事发不让报,于是披着电影报道的外皮迂回包抄。这,就是文化新闻公共性的一个普通案例。

 

獭祭鱼

公号:dailyfish

微博:dailyfish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