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欧洲“人血馒头”是什么?女囚还在半空中挣扎,就被围观人群分尸

 我的学校西亚斯 2021-06-21
鲁迅先生的文风一项以直白、批判出名,在他的笔下,不论是愚昧的旧社会百姓,还是先进的革命党人,亦或是残暴的军阀都被刻画的鲜明独立。而笔者认为最能体现,社会落后以及思想愚昧的作品之一就是《药》。
《药》中的主角有两位,一个是明线,茶馆掌柜老栓给儿子小栓买“人血馒头”,透露的是中国底层人们的愚昧无知和麻木不仁;另一条则是暗线,以革命者夏瑜被军阀逮捕杀害为线索。而故事中的“人血馒头”在民国时期确实存在,并非是鲁迅先生虚构的,甚至在中世纪时期的欧洲,还有更血腥残暴的“人体药引”。
在中世纪的欧洲,其文化和生活都贯穿着愚昧和黑暗,当时的医生与屠夫无异,在他们的文化中,人的身体哪里出了问题那就是哪里“坏掉了”,直接切除。如果需要根治,则必须服用另一个人相同的部位。“人体就是最好的药引”这一句俗语一直在欧洲中世纪流传。
传说中的“血之伯爵夫人”伊丽莎白·巴托里以杀害年轻少年,取其血液为食,目的就是保持青春永驻。而在西方学者梅布尔的《死囚与民间医学》中就记载了:“丹麦的癫痫患者无不围绕在断头台旁,就像等待用食的乌鸦,期待着从颤抖着的身体上留下了鲜红血液。”在当时的人们认为,死者的血液是治疗癫痫的最好药物,这和鲁迅在《药》中的血馒头有什么差别?
众所周知,在欧洲历史上宗教一直都是无法抹灭的重要因素,在科学的光明照耀黑暗的欧洲大陆前,所有事物的解释权都在宗教手中。他们宣扬刚刚去世的尸体尚且保存活人的机能,食用之后不但可以治疗疾病、美容养颜,还可以延年益寿。
在我们现在看来这无疑是不经之谈,但是在当时却被世人迷信。在1400年的古罗马,斗兽场中的斗士一旦到底,那么他的血液就会受到富豪们的疯抢,中世纪末1480年的“巫女审判”运动,也残害了不少普通少女,只因为她们的血液更加珍贵,从而被定性为“巫女”。
罗马教皇英诺森八世,在他晚年时,患有重病。当时的医生说男童的鲜血可以治疗他的疾病,于是他每过三天就会残杀男童,取其鲜血,最后还是不治而亡。仿佛欧洲的医学不再于如何治病,而在于盘算:人体的哪个部位最有用。
到了16世纪这股风潮越演越烈,甚至欧洲所有的药店里都会有木乃伊研磨成的粉末,不但大受欢迎还供不应求。人类的尸体已经慢慢不足以供给活人使用,在这种情况下,欧洲就诞生了一个非常恐怖的事件,1587年的欧洲,经常看到女囚犯还没有死透,任在绞索上挣扎,而下方的群众却等不及,开始主动上前分割“战利品”,整个场面充斥着血腥和残忍。
“物极必反”,在事物出现极端时,自然会以相反的姿态显露,愚昧到了极点就会诞生科学。1908的德国,是有记载的最后一次“人血馒头”事件。从此之后伴随着现代医学在欧洲萌芽,解剖学也随之诞生,人体不再被当成“药引”,“人血馒头”也将变为往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