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窑火初起———北朝与隋唐五代磁州窑赏析

 江畔独步寻花66 2021-06-22

磁州窑从北朝开始创烧,宋金时期逐渐发展为我国北方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力最为广泛的民窑体系,且1500年来窑火不断,成为中国陶瓷烧造史上不多见的奇迹。

古磁州境内的漳河、滏阳河流域,人口众多,为磁州窑提供了必要的水源,也提供了市场和便利的水运交通,同时,太行山东麓山前丘陵地区的地质构造,为瓷窑的生产提供了足够的煤炭资源和瓷土资源。如有用于制胎的大青土,有用于黑绘颜料的“斑花石”(贫铁矿),有用于白釉原料和黑釉原料的“釉土”(原生黄土),还有用于粉饰胎体的白化妆士(白碱)。正是这些有利条件成就了磁州窑的千年窑火。

磁州窑创烧于北朝,当时的主要窑场有位于都城“邺城 ”东南城墙外古漳河北堤岸的曹村窑(东魏—北周)以及漳河流域的贾壁窑(北齐-隋末)和滏阳河流域的临水窑(北齐—明)。从磁县北朝墓葬出土的大量青瓷器皿看,这些窑口出产的青瓷主要为宫廷生活实用器和皇家墓葬的明器。

曹村窑在汉魏时就开始烧制灰陶。东魏时期主要烧制褐釉陶器,以瓷土为胎,因窑火温度低,胎质为陶,然后施釉,以铅为助融剂,采用二次烧成。因釉中含氧化铁成分较重,釉呈褐色。北齐时期,开始烧制青瓷。青瓷和褐釉陶主要区别在于坯胎的烧成温度上。青瓷坯胎烧成温度高,胎质已瓷化。烧成后同样施铅釉二次烧成。后来还使用一种石灰釉,稀释性较差,釉质较粘稠,施釉不及底,且有釉滴,釉色发青。这个时期,釉料一般直接施在坯胎上,但也有少量的器物开始使用化妆土。如北齐高润墓出土了两种样式的青瓷钵,一种是无化妆土为贾壁窑烧制,另一种有化妆土则为临水窑烧制。其中最具特征的是青瓷罐等器物上的仰、覆莲花装饰,反映了东魏北齐时期高度繁荣的佛教文化。(见图1、图2)从磁县北朝墓群出土的褐釉陶器和青瓷器看,北朝陶瓷多为实用性器物,如罐、壶、盘、碗、瓶、烛台、砚台等;也有一些是仿实用性的明器。其装饰工艺主要是运用雕塑和刻划技法,如仰莲器盖、龙柄鸡首壶(图3)、虎子(图4)等都是兼用了雕塑与刻划的工艺。

隋、唐时期,随着国家的统一,位居中原地带的磁州进入了一个长期稳定发展的时期。隋开皇十年始设磁州,境内漳河、滏阳河流域的陶瓷窑场开始了初步的繁荣发展。唐之前磁州窑场主要烧制青瓷,同时有黄釉瓷和黑釉瓷,唐代开始由青瓷向白瓷过渡,当时名振全国的邢窑白瓷对磁州窑发生过重要影响,唐代对外贸易与交流比较频繁,中亚一带的装饰特点也在磁州窑上有所反映,如兽面连珠纹扁壶(图10)。在磁州窑治子遗址唐代地层曾发现部分白釉酱彩类草花纹装饰的瓷器及标本(图11),虽然纹样简单原始,但后世磁州窑的经典装饰——白地黑花无疑滥觞于此。晚唐五代时期,因受频繁战争的破坏,不仅产品品种单一,釉色装饰也更趋简单化。磁州窑的观台窑址和冶子窑址均出土过五代时期的器物与标本,以执壶为多,有黑釉和茶叶末釉两种。

窑火初起———北朝与隋唐五代磁州窑赏析

图1:青釉仰莲盖 东魏 中国磁州窑博物馆

1978年磁县大冢营村茹茹公主墓出土,单从器盖上精彩,就可以想见其全器的繁华!

窑火初起———北朝与隋唐五代磁州窑赏析

图2:青黄釉莲瓣纹盖罐 北齐 中国磁州窑博物馆

此盖罐于肩部和盖部都装饰了莲瓣纹,显示了当年北齐佛教的兴盛,1975年磁县磁州镇东槐树村高润墓出土。据说北齐文宣帝高洋时期把财政的三分之一都用于供养僧尼,同时大修寺院,开凿石窟,仅在当时的都城邺城就“大寺略计四千,见住僧尼仅将八万”。

窑火初起———北朝与隋唐五代磁州窑赏析

图3:青釉龙柄鸡首壶 北齐 中国磁州窑博物馆

此龙柄鸡首壶的造型是北朝时期青瓷的一种常见器形,代表着北朝青瓷的发展水平。1975年磁县磁州镇东槐树村高润基出土。

窑火初起———北朝与隋唐五代磁州窑赏析

图4:青釉虎子 北齐 中国磁州窑博物馆

今天人们一般认为虎子是溺器,即手提小便器,古人冬天怕冷,不愿下床出恭,常于床上使用虎子,马未都先生曾对此提出质疑,原因是虎子为张口的猛虎,人们在使用时在心理上会有恐惧感。此虎子虽然也凶恶,但器形却小,最多能仅容200豪升,想必不能使人尽得方便。但如果用作随葬用的明器,那还是没有问题的,总比把魏武王曹操的“常所用格虎大戟”写在小牌牌上象样多了。

窑火初起———北朝与隋唐五代磁州窑赏析

图5:青黄釉四系盖罐 隋代 中国磁州窑博物馆

隋代虽然短暂,历二世而亡,但却统一了全国,开凿了大运河,开创了科举制。在磁州窑的烧造史上,他也要留下自己的印记。隋代的四系罐与元代大量流行的四系罐有着诸多的不同:口大带盖,丰肩无颈,腹部起棱,平底略凹。此四系罐非彼四系罐也!

窑火初起———北朝与隋唐五代磁州窑赏析

图6:黄釉双系垂腹席纹执壶 唐代

唐代执壶,与宋代执壶在器形特点上有所不同,颈成柱形,口略外侈,双系短流,腹部混圆下垂。显得沉稳自信,而宋代执壶一般为喇叭口或花口,细颈长流,丰肩无系,其神韵与唐代有所不同。

窑火初起———北朝与隋唐五代磁州窑赏析

图7:黄绿釉海螺鸭形杯 唐永隆二年(公元681年) 中国磁州窑博物馆

2012年南水北调双庙取土场M47出土,模印海螺鸭连体造型,通长11厘米,高7.5厘米。海螺中空为杯,杯口部分模印海螺钉纹,施黄釉。海螺中下部造型和鸭融为一体。器表模印羽线纹,施绿釉。釉色润亮。与河北省博物院所收藏的唐三彩邢窑鸟形杯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一器形在磁州窑尚属首次发现。是邢窑产品的流入还是磁州自产尚需进一步研究。

窑火初起———北朝与隋唐五代磁州窑赏析

图8:邢窑三彩鸭形杯 唐代 河北省博物院藏

此杯造型巧妙,为一鸭回颈衔杯,造型优美,釉色华丽,在唐代时,磁州窑自身特色还没最终形成,因此无论在器形上还是在色釉上都受邢窑影响。

窑火初起———北朝与隋唐五代磁州窑赏析

图9:青黄釉覆莲神兽顶灯 唐代 邯郸市博物馆藏

有很多学者都注意到了磁州窑缠枝花与响堂山石窑宝相花之间的相似处,实际上磁州窑与响堂山石窑的关系远不只这些,例如这件唐代神兽顶灯下面的神兽与响堂山石窟中畏兽在形象上也有着诸多异曲同工之处。

窑火初起———北朝与隋唐五代磁州窑赏析

图10:兽面联珠纹扁壶 唐代 邯郸市博物馆藏

联珠纹是古代波斯萨珊王朝最流行纹样,于公元5-7世纪通过丝绸之路从西亚、中亚地区传入我国。成为中国建筑、金属制品、丝织品、陶瓷等器物上的常见纹样之一,此扁壶在联珠纹圈中又装饰有威猛的浮雕兽面,给人以神秘感。这种肩部带有双系的扁壶无疑是对游牧民族马上便于携带的金属扁壶的一种模仿。

窑火初起———北朝与隋唐五代磁州窑赏析

图11:青白釉点褐彩碗 唐代 中国磁州窑博物馆

2015年冶子窑址发掘出土,这种白地褐彩虽然还显得略为幼稚和不成熟,但后世磁州窑白地黑花的灿烂惊艳无疑滥觞于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