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湿热与胃脘痛:川渝地区的胃痛如何治疗?

 河南豫东中医馆 2021-06-22
图片

小编导读

        胃脘痛是临床屡见不鲜的疾病,常因治疗不当、迁延日久而成反复发作的顽疾,通常中药治疗效果较佳。胃脘痛的病因多样,在川渝一带,湿热邪气是它的主要致病因素。本文作者以三仁汤合香苏散治疗湿热所致胃痛的理论与经验,十分值得我们学习。(编辑/周维)

论湿热与胃脘痛

作者/唐瑜之,李玖洪

        胃脘痛是以上腹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病证。现代医学中的各种胃炎、胃痉挛、胃黏膜脱垂、消化性溃疡等疾病,以疼痛为主要表现者,均属于胃脘痛的范畴。在此,笔者就湿热所致之胃脘痛做一初探。 

1.南方多湿热

         湿热是南方最常见的致病邪气,朱丹溪甚至说“六气之中,湿热为病,十居八九”。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水湿运化之关键。若脾胃失调,则湿邪内生,或招致湿邪侵袭,表现出湿邪对脾胃的特殊亲和性。因其“湿土之气, 同类相召”,故“湿热之邪,始虽外受,终归脾胃”,形成以脾胃为病变中心的湿热诸症,胃脘痛就是其引起的常见病之一。

        由于脾胃强弱有异,阳气盛衰有别,脾虚阳衰则寒湿,胃强阳盛则湿热诚如薛生白所云“中气实则病在阳明,中气虚则病在太阴”。但川渝一带雨水多,气温髙,湿热之气素重,加之人们喜食火锅、汤锅、烧烤等辛辣之品,即便是素体脾虚出现阳虚湿化,也常郁久化热而成为湿热之证。江南亦为湿热之地,故叶天士也深有同感地说: “在阳旺之躯, 胃湿恒多;在阴盛之体,脾湿亦不少,然其化热则一”。 故湿热所致之胃脘痛尤其多见。 

2.湿热易致胃黏膜损伤 

        湿热之邪,无论来源于外感或内生,一旦形成,就容易壅塞中焦,湿邪困阻脾脏,热邪灼伤胃腑,湿热壅塞,胶结难解,则尤其容易化腐伤胃,致使胃黏膜严重破坏出现较急而剧烈的疼痛,并且缠绵难愈而病程较长。诚如龚廷贤所说“胃脘痛者,多是纵姿口腹,喜好辛酸,恣饮热酒煎,复食寒凉生冷,朝伤暮损,日积月深,自郁成疾…… 故胃脘疼痛”。

3.湿热型胃脘痛的临床特征 

        湿热为患,一方面困阻脾胃,阻滞气机而食少纳呆,胃脘胀满疼痛;另一方面壅塞如发酵之状而产酸, 灼伤胃腑而胃脘疼痛发病急骤而剧烈,并常伴嘈杂泛酸,口苦黏腻,渴不多饮,身重肢倦,小便短黄,大便黏滞,脉细数。值得特別强调的是,舌苔的变化,对于本 病的辨识具有特殊意义。由于湿热多少不一,兼夹有异,其舌苔变化较大。严鸿志说“湿多者,湿重于热也, 其病多发于太阴肺脾,其舌苔必白腻,或白滑而厚,或白苔带灰兼黏腻浮滑,或白带黑点而黏腻,甚或舌苔满布,厚如积粉,板贴不松……热多者,热重于湿也,其病发于阳明胃肠。热结在里,由中蒸上……其舌苔必黄腻,舌之边尖红紫欠津,或底白罩黄混浊不清,或纯黄少白,或黄色燥刺,或苔白底绛,或中带黑浮滑黏腻,或白苔渐黄而灰黑”。可见湿热为患的舌象表现复杂多样,但无论其千变万化,舌苔厚腻为其不易之主症,这 是辨识湿热之关键。

4.湿热的治疗原则 

       湿热胃痛的治疗与其他证型的用药有较大的差异,切忌见痛止痛。因为止痛之药常辛香温燥,易助热伤津,痛反加重。其治疗应以清化湿热为主。热邪易清, 湿浊难解,故治疗又当以化湿为主。湿邪以中焦脾胃为病变中心,常弥漫三焦,阻遏气机。化湿又常宣上、畅中、渗下同时并举。如是则三焦气机畅达,湿邪自散,热邪自淸,疼痛自止。严鸿志就其治疗说:湿重于热者,其 “治法以清开肺气为主。肺主一身之气,肺气化则脾湿自化,即有兼邪,亦与之俱化,宜用藿朴夏苓汤,体轻而味辛淡者治之,启上闸,开支河,导湿下行,以为出路, 湿去气通”而疼痛自止。热重于湿者,“宜用枳实栀豉合小陷胸汤加连翘、茵陈之淸芬,姜汁炒子芩、木通之苦辛,内外通达”而疼痛自消。

5.用药技巧

        湿热郁阻中焦,变化较多,证候繁杂,常有湿重于热、热重于湿、湿热并重3种情况。但无论湿热孰轻孰重,其湿热形成的病机皆相似,故均当宣上、畅中、渗下同时并举,以使湿有出路,湿去热孤,则气机畅达而疼痛自止三仁汤最能体现上述法则,故笔者常以其与香苏散合用并加减之。香苏散出自《太平惠民合剂局方》,由香附子、紫苏叶、陈皮、炙 甘草组成,其本意在外散风寒,内理气机,用于外感风寒,内有气滞之证。费佰雄在《医方论》中谓其为“外疏风而内行气”。脾胄病名家唐旭东教授常将其用于肝胃不和之胄脘痛,认为“方中以紫苏为君”,不仅可以解表,更可以理气,诚如《本草正义》所说“紫苏开胸膈,醒脾胃……解郁结而利气滞”。配以“香附,通行十二经……解六郁而利三焦” (《本草分经》)。为臣,陈皮理气燥湿,炙甘草健脾和中, 并调和诸药,以成理气和胃剂”。笔者常以上述两方为治疗湿热胃脘痛的基础方。其湿重于热者,去滑石、竹 叶,加苍术、藿香、茯苓;热重于湿者,去竹叶,加黄芩、 黄连、栀子;胃脘胀甚者,加枳实、隔山消、八月札;灼热泛酸者,加黄连、吴茱萸、乌贼骨;痛甚者,加延胡索、川楝子、乌药。若热盛伤津而口渴多饮,则加用生津而不碍邪之品,如芦根、石斛、花粉等;若后期中阳受损,湿从寒化而胃脘胀痛不舒,食少厌油,大便稀溏,舌淡胖, 苔白厚腻者,又当知常达变,改用温中运脾,化湿散寒之法,可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制附子、干姜、苍术、草果之类。如是提纲挈领,执简御繁,灵活加减,每多良效。

6.典型病例

        患某,男性,46岁,以反复上腹灼热疼痛10余年, 加重半月住院。患者10余年前开始出现上腹灼热疼痛,经间断治疗病情反复不已,半 月前因吃火锅并饮酒后胃痛难忍,经院外给以泮托拉唑、阿托品及清热泻火,理气止痛之中药治疗半月无好转。就诊时患者上腹疼痛难忍,灼热泛酸,胀满不适,时欲干呕,口干黏腻,不欲多饮,食少纳差,身困乏力,小便短黄,大便不爽。舌质红,苔厚腻,中部微黄。脉弦滑数。无特殊病史。

        西医诊断:慢性糜烂性胃炎急性发作。中医诊断:胃脘痛, 证属湿热中阻、气机郁滞证。当清化湿热、和中止痛为法,用三仁汤香苏散、左金丸加减:杏仁10 g,白蔻 6 g,薏苡仁30 g,厚朴12 g,法半夏9 g,香附12 g,紫 苏15 g,陈皮12 g,茯苓15 g,黄连6 g,吴茱萸1 g,延 胡索30 g,八月札20 g。上药加水适量,武火煎10 min, 取汁150 mL,三煎共取汁450 mL,分3次口服,每日1 剂。西药给予泮托拉唑、枸橼酸铋钾等。

        二诊:患者服用上方后,上腹疼痛明显减轻,灼热泛酸亦大为减轻,干呕消除,稍有胀满不适,略有口 干黏腻,不欲多饮,食纳转佳,无明显身困乏力,精神明显好转,小便短黄,大便仍不爽。舌质红,苔厚腻,但较前转薄,中部微黄。脉弦滑稍数。上腹稍有压痛,其余査体正常。中药仍以上方加枳实15 g。西药同前。

        三诊:患者服用上方后,上腹疼痛消 除,无明显灼热泛酸,无干呕,无明显胀满不适,口干粘腻消除,食纳较好,无身困乏力,小便稍短黄,大便通调。舌质稍红,苔稍厚腻,中部微黄。脉弦滑稍数。上腹无压痛,其余査体亦正常。其胃脘痛已经消除,慢性糜烂性胃炎急性发作已临床治愈而出院。中药改用运脾化湿为法,以上方去法半夏、黄连、吴茱萸、延胡索、枳实,加党参、白术、黄芩以蕃其后。

        按:患者素嗜辛辣,酿生湿热,损伤脾胃,故胃脘痛反复发作不已。半月前因吃火锅并饮酒而湿热陡增,胃膜大伤,气机郁滞而疼痛难忍。其灼热泛酸,口干黏腻,不欲多饮,食少纳差,身困乏力,大便不爽,舌质红,苔黄厚腻等则为湿热为患,湿重于热之候。故用三仁汤合香苏散、左金丸加减以化湿清热、和中止痛。其方药看似简单,其实切中病机,故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综上所述湿热是导致胃脘痛的主要病因,川渝地区犹然。湿热所致的胃脘痛,具有发病急、疼痛剧、损伤大、易反复、治疗难,并常伴有胃脘灼热,嘈杂泛酸,口苦粘腻,渴不多饮,身重肢倦,小便短黄,大便黏滞,脉滑数, 舌苔厚腻等湿热征象。治疗重在化湿,化湿又常宣上、 畅中、渗下同时并举,以使三焦气机畅达,湿邪自散,热邪自淸,疼痛自止。三仁汤最能体现上述法则,故笔者常以其与香苏散合用并加减之,执简御繁,临床实用, 取效良多。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