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劳动教育才是素质教育的前提——读《苏霍姆林斯基选集》有感(3)

 QUE腿猫 2021-06-22

《苏霍姆林斯基选集》阅读书评,第三篇,继续中.....

3

书评

第三篇

01 JANUARY 2019

苏霍姆林斯基不管是在奥努弗里耶夫斯克中学,还是在在乌瓦镇中学任教期间都是出类拔萃,博得大家的无比敬重。

特别是在帕夫雷什担任中学校长直到生命结束的二三十年,不管是在科研与实践、文学与评论活动方面都是他最富于成果的时期。他把一所普通的、平常的农村学校达到了苏联最优秀的普通教育机构的水平,使它成了先进教育思想的真正实验室,并最充分地总结了所获得的经验。他的一生是伟大的、光荣的。他不仅对共产主义教育事业赤胆忠诚,而且还是一位勤于笔耕,写有大量教育专著和论文的教育理论家,他一生共著有41部著作、600多篇论文,约1200篇文艺作品。他的著作仅在苏联出版的总数就达300万册之多。许多著作翻译成三十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

但是苏霍姆林斯基却是绝对地指责机械地搬用别人经验的做法。不是形式主义地,而是要创造性地、理智地去领会和运用好的教育经验。也就是不要生搬硬套,而是要从实际出发。

这让我想起在我们研习《道德经》时老师跟我们说的,如果这是一棵苹果树,不要用种梨子的经验,强求非要长出梨子来,要让苹果树遵循自己的生长规律,让苹果树自由快乐生长出自己的苹果来。同样苏霍姆林斯基也提出,经验犹如盛开的玫瑰,我们要把一丛玫瑰从别的花园移植到自己的园地里来,为此,我们需要做些什么呢?首先要考察并改善自己这块地的土质情况,然后再来移植。应当怎样移栽呢?要连土一起移,不要伤根。

在全面发展的人的培养问题,强调劳动的重要性是苏霍姆林斯基特别关注的,他一再重申劳动对人的重要性。他写道,人身上可能存在的一切最好的东西,如精神力量、道德美、智力财富、审美完善、人之伟大,首先在为了集体、为了社会的劳动中展示出来。教育只是在它具有劳动的含义时,才成为教育;如果一人个在童年时代,其精神生活中就缺少劳动 ,那么也就不可能有德育、美育、体育和智育。没有劳动就不可能实现伟大的教育目的——人的全面而和谐的发展 。

而在我们生活中,有妈妈会跟孩子说,你只要读好书就行,其他事你不要管。所以家务活不要孩子干,家里的大小事也不要孩子过问。

而最极端的一个例子,是发生在河南省某县。一名23岁小伙杨锁,神志正常,四肢健全,居然活活饿死在自己家里……

杨锁从小长得眉清目秀,聪慧,父母对他百般宠爱,甚至连走路都怕他累着,不是肩上扛着,手里抱着就是放箩筐扁担担着。在杨锁13岁的时候父亲因肝病去世,后由母亲独自照顾,可母亲并没有因此减少对他的宠爱。在杨锁读初中时受不了每天要起早上学的苦便放弃了学业,整天在家里无所事事。母亲本身自己有病做完农活回来还要照顾他,有时候母亲叫他做点事,还对母亲打骂有加,真是个逆子。直到杨锁18岁那年,母亲因积劳成疾去世。杨锁开始了乞讨的生活,村里也有人叫他一起去做事,可是他嫌累不去。他情愿过着饿一顿饱一顿的乞讨生活,也不愿意去做事赚钱。

他懒到令人毛骨悚然,甚至连大便也不去茅房,而是在堂屋里刨个坑,用土一盖就完事了。更别提他懒得洗衣服这类事了。每天最基本的吃饭,他懒得弄,村里人给他的肉、菜,挂在屋檐上变臭了,也不烧来吃,除非饿到极点,他再出门要饭吃。他宁愿饿死、冻死,也不肯动一根手指头。村民说,杨锁不是饿死的,他是懒死的。终于,在一个寒冷的冬夜里,年仅23岁的杨锁,就把自己活活饿死了。而他的死谁造成呢?正是父母的娇惯溺爱舍不得让他吃一点苦。这对愚昧的父母,活生生剥夺他的劳动尊严,也让他丧失了做人的自尊感,更别提全面发展的人的培养问题了。

劳动教育,古今中外一直被许多的教育思想家所提倡。在卢梭《爱弥儿》中卢梭从教育理论阐述,认为爱弥儿必须接受知识教育和劳动教育,劳动是“社会的不可或免的责任”。卢梭的教育目的是培养一个独立自主,有谋生手段的人,接受劳动训练,才能有正常人的生活。

我们应当培养孩子在获得自己精神生活完满的幸福,去享受劳动和创造的欢乐,做一个健全的身心健康的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