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州作家】乐悠悠:土布鞋(之二)

 中州作家文刊 2021-06-22

  中州作家,从文学到美学【No.802】





土布鞋(之二)





河南南阳      乐悠悠

我从小看着母亲做土布鞋长大。沿着我的记忆,土布鞋带着我一路前行。我对土布鞋的款式、性能、用材,及工艺流程记忆犹新。此时,母亲制作土布鞋的情景将打开我记忆的闸门。
 
土布鞋,由鞋底、鞋帮两部分组成。底、帮均由阙子、袼褙两种硬料制作。在民间,家庭都有储存的阙子、袼褙,专备做鞋用。
 
土布鞋的款式很多。有单鞋和棉鞋之分。棉鞋俗称“靴”,有的叫“老靴头”。靴的底、帮都比单鞋厚实,帮内装有棉花,穿脚上暖和。单鞋因鞋脸不同,民间有不同的名称。如方口鞋、圆口鞋、长脸鞋、短脸鞋、深口鞋、浅口鞋、带腰鞋;还有小方口、大方口、和尚脸、三块瓦、松紧口、绣花鞋、拉锁鞋等。女孩子爱穿“带袢儿鞋”,从鞋口一侧缀一条一指宽的鞋袢儿,从脚面上袢过去,在脚踝外面用一个银白色的金属扣儿扣住,显得紧身、漂亮。鞋帮上缀有“气眼儿”,能穿鞋带儿的叫“穿带儿鞋”。过去的农村都是“直底鞋”穿着不分左右,不怕磨偏脚后跟。后来有了“认脚鞋”受到人们所欢迎。
 
布鞋面料,一般都用黑棉布、黑呢子,后来有了灯芯绒(灯草绒、条绒)、平绒,更结实、耐用、美观大方。女孩子面料不限,花色布或带格子布都可以。
 
做布鞋的材料有:阙子、袼褙、鞋面、鞋里儿、绳子(麻绳、线绳)等。
 
做布鞋的工具有:鞋样(鞋底、鞋帮)、剪子、针锥、顶针、大针、针拔儿、陀螺(拧线绳专用)等,一样都不能少。这些老物件,有的应该成文物了。
 
制做鞋底。从“线贴”里把鞋样找出来,也可到邻居家去“替鞋样”。按底样将阙子、袼褙剪好,农村叫“开阙子”“开裕褙”,这是做鞋的头道工序。孩子们脚长得快,可以“放放脚”,这叫“放鞋样”,但有句俗言说“衣不大寸,鞋不大分。”,要掌握分寸,否则做出来的鞋不大就小,这叫“不合脚”。
 

土布鞋,鞋底又叫“千层底”。底子厚薄自己掌握,一般四到六层,底厚者,可多开几层摞在一起。厚底耐磨,但纳底、绱底时费工、费力。先开出大于鞋底样的阙子、袼褙片,这叫毛底儿。再用剪子认真细致地与底样剪一致,不能凸凹不平。然后分别裁出鞋底面布(分里、外面),再按鞋底周长裁出包边布条,俗称“沿条儿”。沿边布必须按布纹斜裁,不能按经纬直裁,否则包裹不紧,这是经验。鞋底子着地面那层及沿条儿布,要均用新的白棉布,鞋里子可用杂色布,或旧布。将鞋底里儿、面儿布和沿条儿都打满糨子,将剪好的阙子、袼褙片满包或沿边粘起来,压平、晒干、备用。

纳鞋底。将粘好备用的各层鞋底对齐、缀紧,沿周围用稀针大线缝合一圈,以防错位变形。纳时从脚尖儿开始,这叫“起针”,横向纳起。纳鞋底用麻绳儿或棉绳儿都可以。制作麻绳儿叫“搓绳子”;线绳儿用陀螺拧成,叫“搁绳子”(方言)。做鞋纳底子,是显示农村妇女针线活最高技艺和最费力气的活。每一针都要用力扎,用力拔,把绳子勒紧实。

纳底子的针距,俗称“针脚”。针脚要向布里凹,不能向外凸,勒得越紧,鞋底越结实。为使绳子光滑,可先用黄蜡把绳子反复捋一捋,这样纳起来省力。母亲常常将绳子缠在手背上,用力拉紧,这样手背上就勒出了道道血痕。厚厚的鞋底子,很难扎透,母亲不时将针尖在头发上来回抹抹,利用头发油腻进行润滑,显得钢针更利些。有时扎进去了,拔不出来,这就让“针拔儿”派上用场。钢针与顶针长期顶撞、摩擦,针鼻儿磨破、穿透顶针,扎破手指,时有发生。母亲用坏的钢针和顶针不计其数,常常从货郎担挑上一买就是好几个。久而久之,母亲手上的老茧和血痕累累,甚至手指变形,我看在眼里,痛在心里。
 

纳鞋底,针脚要密密实实,交叉错位,老家俗称照“破划儿”。针脚排列要整齐有序,横要成行,竖要成列,斜看还要一条线,无论横竖斜,务必都是一样的均匀有致。脚腰里摩擦力较小,可纳成“升子底”“五帝钱”等精美图案。纳完的鞋底要平整,保持整洁,母亲常用手巾包起来,这样纳出来的鞋底子干干净净。一双布鞋底子纳好后,简直成了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民间有俗语说:“男人外边走,带着女人一双手。”看看男人穿的鞋,就知道“家里人”针线活好不好,手工巧不巧。

后来有了泡沫底、塑料底、橡胶底等现成的底子,只要按鞋码把现成的鞋底买回来,把鞋帮做好,可省去纳底子的繁重苦力。

制作鞋帮。做鞋帮比鞋底省力,但较费事,技术性要求较高。制鞋帮硬料用阙子,不用袼褙。先将阙子剪成鞋帮样,定型后,鞋面用新布粘贴,鞋里儿可用旧布粘贴。沿上鞋口布,再“偷针”将其纳实。鞋帮与鞋底的周长必须相一致,若掌握不好,不是“欠嘴”就是“多嘴”绱不齐,很尴尬。那时候,鞋面布都是从街上供销社买的,还必须要布票。往往是鞋底子纳好了,鞋面布还没买回来,缺一样都穿不上新鞋。

绱鞋。鞋底与鞋帮做好后,将其用线绳缀在一起,称为“绱鞋”。绱鞋开始之前,鞋帮前后要稍加整形,然后将鞋帮和鞋底前后尖端的中心部位缝几针固定起来,这一步是技术,很关键,然后才开始绱鞋。
 

绱鞋分暗绱和明绱。暗绱是将鞋帮向里窝边儿,针迹隐藏在里边,在外面看不到针脚。一般棉靴、和尚脸鞋用暗绱。明绱是将鞋帮沿边儿,直接缝在鞋底上,又称“外绱”。明绱针迹露在外面,针脚要匀、密实,这样美观好看。绱鞋是两根绳子对着缝,穿过来,再穿过去,上下两面针迹一样。绱鞋说起来容易,但技术难度最大,弄不好,皱皱巴巴,歪歪扭扭,看着不美观,穿着不舒服。农村有好多女的不会绱鞋,只有找人帮助绱。绱好的鞋要用“鞋楦子”楦两天,扩大鞋内空间,让鞋帮鞋面鼓起饱满、板正定型,以便穿着合脚,平展好看。

做好的布鞋,选择晴天,要把鞋底子用桐油仔细抹刷两遍,这样结实、耐磨,还防水。

第一次穿新鞋叫“踩鞋”,刚穿时很紧,甚至穿不上。有的在鞋后跟处缀上一个小椭圆形的“鞋提襻儿”,穿新鞋时,用手用力向上提鞋襻儿,以提供方便。也可用“鞋拔子”给予帮助。把鞋拔子放入鞋后跟,赤脚往里一踩,就可轻而易举地穿上。鞋拔子多用牛角、黄铜、红木等材质制成,弧形,有柄,柄顶端有小孔,可穿绳悬挂。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土布鞋,带着我一路走来。这里饱含着母亲的艰辛、勤劳和慈母春晖般普泽的恩情!

每每忆起,我仿佛穿越时空,又看到母亲在如豆的煤油灯光下穿针引线,她一手攥住鞋底,一手用力拽针线……那动作,透出一种娴熟、优雅之美;那动作,凝聚了母亲的千辛万苦;那动作,记载着我的成长历程;那动作,更见证了伟大的母爱!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土布鞋,已成为久远历史,成为传统文化,成为悠悠乡愁。这农耕时代的文明往事,是我寻找慰藉思乡之情的首要选择,亦是安慰在外游子的心灵的驿站。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